標籤  |  同情

分享安慰

當我抵達芝加哥準備下飛機的時候,站在我前面的一位女士對我說:「今晚上帝差遣了你來到我身邊!」

不夠?

從教會返家的途中,女兒坐在後座享用她的小魚餅乾,兩個兒子則一直要求她與他們分享。我看到女兒緊抓著點心不放,忍不住問女兒說:「今天你們在主日學做些什麼?」她告訴我,大家一起弄了一籃的麵包和烤魚,因為有一個小男孩獻給耶穌五個餅兩條魚,耶穌用這些餅和魚餵飽五千多人(約翰福音6章1-13節) 。

把握機會

我跟許多人一樣,總是運動量不足。所以最近我買了一個計步器,來激勵自己多運動。雖然這是個不起眼的物品,但卻意外地帶給我極大的動力。需要起身離開沙發的時候,我不再抱怨,反倒覺得又有個機會能多走幾步。在生活中的小事,像給孩子拿杯水,也讓我有機會再多走幾步路。就這樣,計步器改變了我的觀念,提高了我的動力,現在我總是盡量把握機會多走幾步路。

愛的行動

在2016年8月21日,凱莉莎上傳了多張路易斯安那州水災的照片到社群媒體。隔天早上,她又加了當地一位災民懇求援助的訊息。5個小時之後,她和丈夫再發出一則貼文,號召眾人與他們一同前往1,600公里以外的災區提供協助。24小時之內,就有13個人啟程前往災區,去援助那些家園慘遭破壞的災民。

安慰的手

有位護士紀錄了這句話:「病人會掙扎反抗。」

喬裝的耶穌

一個朋友照顧她不良於行的婆婆(或說家婆),她問婆婆最想要別人為她做些什麼?她婆婆說:「幫我洗腳。」我朋友承認說:「我很厭惡做這件事!每次她叫我幫她洗腳,我就會很生氣,還得求上帝隱藏我的情緒,免得被她發現。」

與人同哀

在2002年,妹妹和妹夫意外喪生後幾個月,朋友邀請我參加教會舉辦的「走過哀傷成長小組」。我雖不情願,但仍然答應參加第一次聚會,而且也不打算去第二次。出乎意料之外,我發現小組的人互相關懷,大家都努力透過上帝和他人的幫助,面對失去至親的傷痛。這個小組吸引我每星期都來參加,透過大家彼此分擔各自的憂傷,我逐漸能接受親人離世的事實,心中也有了平安。

付出關懷

約翰·牛頓(John Newton)曾寫道:「如果我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一個小孩,把一分錢弄丟了,我會給他一分錢,使他不再哭泣。或許,我樂意做更偉大的事,但我不會因善小而不為。」

守護兒童

在1865年,多馬·巴拿多(Thomas Barnado)進入倫敦醫學院就讀時,他的理想就是要到中國宣教行醫。不過當他在自家的倫敦大街上,看到許多無家可歸、饑寒交迫,在垂死邊緣掙扎的孩子,就決心要改變這悲慘的情況。於是,他在倫敦東區成立貧困兒童之家,讓將近六萬名男女孩童脫離貧困並免於夭折。牧師兼神學家約翰·斯托得(John Stott)說:「巴拿多堪稱為街頭兒童的守護者。」

信心的行為

我有一位朋友開車去購買日常用品。途中,她看到有位婦女獨自走在路旁,當下就決定繞回去載她一程。在車上,這位婦女談起自己沒錢搭公車,所以即使天氣悶熱,也不得不走好幾公里的路程回家。朋友聽了之後,不禁感到心酸。因為這名婦女不僅走一大段路回家,那天凌晨她也是步行好幾個小時,趕在清晨四點到達工作地點。

憐憫的心

我們夫妻倆和一群朋友共七個人,在人山人海的遊樂園裡觀賞音樂表演。因為想要坐在一起,我們就試著擠在一排。但有位女士卻硬要插入我們當中,我太太告訴她我們七個人想要坐在一起。但那位女士只是隨口說:「是喔!」接著,就和她另外兩個朋友坐了下來。

隨手行善

有人說,美國作家愛恩·賀伯(Anne Herbert)曾於1982年在某家餐廳的餐墊上寫下:「隨心隨手行善、流露美好行為。」自此,影片及文學作品便開始宣傳這樣的情操,使「隨手行善」成為我們常用的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