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大利亞南昆士蘭的海岸,常看到一頭壯碩的鯨魚,牠是目前唯一被人發現的全白座頭鯨。這超過12公尺的巨型美麗生物十分罕見,以至當地政府特別制定法令來保護牠。
我們知道聖經也提到上帝安排一隻「大魚」,吞下了一個逃跑的先知(約拿書1章17節)。上帝要約拿去尼尼微城傳達審判的信息,但約拿排斥尼尼微人,因他們素來以殘暴著稱,又迫害希伯來人,所以他逃跑了。後來約拿遇到困境,致使他在魚腹中悔改。最後他向尼尼微人宣告上帝的話語,人們就相信,並也願意悔改(3章5-10節)。
很棒的故事,對吧?但它還沒結束,當尼尼微人悔改時,約拿卻生氣地禱告:「耶和華啊,我……豈不是這樣說嗎?我知道祢是有恩典、有憐憫的上帝,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4章2節)。約拿從瀕死中被拯救,心中的憤怒卻不斷增加,甚至求上帝取他的性命(3節)。
約拿書的主題跟魚無關,而是關於我們的人性,以及那位尋找我們的上帝之神性。使徒彼得寫道:「[主]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得後書3章9節)。上帝愛殘酷的尼尼微人,祂也愛滿懷怒氣的先知,祂更愛你和我。
祢的愛和饒恕。求祢幫助我們以愛待人,並傳揚祢的愛。
靈糧透視
在約拿書短短的幾章經文中,我們看到約拿禱告的語調有很大的變化!在約拿書2章2節,這位絕望的先知禱告說:「我遭遇患難求告耶和華,祢就應允我。」但在4章3節,他卻求上帝取了他的性命。上帝施行神蹟,回應了他第一次的祈求,救約拿脫離了死亡。但對約拿第二次的祈求,上帝只是問他:「你這樣發怒對不對呢?」(4章4節,新譯本)但約拿卻再次表露他想死的願望,說:「我發怒以致於死都是對的」(9節,新譯本)。雖然如此,上帝卻向約拿表明了祂對全人類的心意,祂甚至關心尼尼微城中本來要被毀滅的動物,祂說:「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並有許多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11節)約拿書讓我們看到一個鮮明的對比,一邊是人自私的本性,另一邊是上帝慈愛和寬容的特質。
我們如何回應上帝賜給我們的恩典呢?當上帝賜恩典給那些看似比我們「更壞」的人時,我們是否也會心懷不平?當事情的發展未如預期時,我們也會像約拿那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