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像施洗約翰那樣到曠野生活之前,埃及的馬利亞(公元344-421年)年輕時荒淫糜爛,誘惑異性,追求不當的快樂。在放蕩罪惡的生涯達到巔峰時,她前往耶路撒冷試圖引誘那些朝聖者。結果卻出人意表,她開始深切反省自己的罪,而後在曠野過著悔改和與世隔絕的生活。馬利亞徹底的改變,說明上帝恩典的浩大,以及十字架使人改變的大能。
門徒彼得在三次不認主的幾個小時之前,曾宣稱自己願意為耶穌而死(路加福音22章33節)。結果耶穌預言彼得三次不認祂的事應驗了,這對彼得是一個沉重的打擊(61-62節)。耶穌受難復活後向門徒顯現時,彼得正和其他門徒一起捕魚(約翰福音21章1-3節)。耶穌讓彼得三次宣告對祂的愛,以挽回他的三次不認主。在彼得每一次的宣告中,耶穌都吩咐他要餵養祂的百姓(15-17節)。這份出人意外的恩典,讓彼得在建造教會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最終更為基督獻上自己的生命。
即使我們的生命故事是從一連串的失敗和挫折開始,但因著上帝的恩典,總能譜寫出不同的結局。上帝滿有恩典,祂拯救並改變了我們。
你如何以所領受的恩典待人呢?
靈糧透視
耶穌警告彼得說,撒但已經要試驗彼得,要使他的信心動搖(路加福音22章31-34節)。耶穌更在自己被捕之前再次告誡彼得:「總要警醒禱告,……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馬太福音26章41節)。耶穌被捕時,所有的門徒都逃走了。後來彼得和約翰改變心意,跟隨耶穌到了大祭司的家中並被允許進入,因為約翰「是大祭司所認識的」(56-58節;約翰福音18章15-16節)。在院子裡,彼得和大祭司的僕人在一起,他因為壓力而崩潰,以致三次說他根本不認識基督(路加福音22章54-61節)。多年以後,彼得因自己過去的失敗,在書信中警告我們:「務要謹守、警醒,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彼得前書5章8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