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五月 2022

預報者的失誤

在1938年9月21日中午,一位年輕的氣象學家查理·皮爾斯(Charles Pierce)對美國氣象局發出預警說,有兩道鋒面正造成強大颶風,吹向美國北部的新英格蘭。但當時的氣象局局長卻嘲笑皮爾斯的預測,並斷言颶風這種熱帶風暴不會到達那麼偏北的區域。

重燃熱忱

我們居住在科羅拉多州,這裡的氣溫可以急速改變,有時幾分鐘內就有變化,因此我丈夫丹倪對室內和室外的溫差十分好奇。丹倪酷愛小工具,便興高采烈地打開最新的「玩具」,一個可以顯示房子周圍四個區域之溫度的溫度計。我笑說這是個「多餘」的小工具,但過後我竟然也時時去查看溫度,因室內和室外的溫差實在令我很感興趣。

施比受更為有福

header-image-mobile

施比受更為有福

文/廖柏年(香港)

認識我的人都覺得我很「節儉」,甚至可能有人認為我很「吝嗇」。其實,「節儉」與「吝嗇」有很大的分別!在我看來,不隨便花費,謂之「節儉」;應付出而不肯付出,則謂之「吝嗇」。例如我不捨得花一千幾百元去吃一餐飯,卻願意定期捐献給慈善機構和教會。所以,我認為自己「節儉」,但不「吝嗇」。

慷慨——說易行難?

「節儉」的反面是「揮霍」,而「吝嗇」的反面則是「慷慨」。講到「慷慨」,我想起一則故事:

甲問乙:「若你有一百萬元,你會把它捐出來嗎?」
乙說:「會!」
甲又問:「若有一千萬元呢?」
乙說:「也會!」
甲再問:「若有一萬元呢?」
乙答:「不會!」
甲問:「為什麼呢?」
乙答:「因為我真的有一萬元啊!」

這個故事與廣東話俗語「口爽荷包立」(意思是說起來大方豪爽,實際上卻捨不得花錢)有異曲同工之妙,二者都表明:口頭上的「慷慨」,與落實於行動中的「慷慨」之間,往往有很大的落差。

有關慷慨,聖經怎麼說?

一名富翁捐出十萬元,一個窮光蛋捐出一百元,你認為哪一位較慷慨呢?讓我們看看聖經怎麼說。

使徒保羅曾經如此教導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各人要隨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難,不要勉強,因為捐得樂意的人是上帝所喜愛的。」(哥林多後書9章7節)

原來,上帝看重的不是一個人擁有多少,或是捐献多少,而是這個人是否捐得「樂意」!所以不論富或貧,捐献多或少,只要是甘心樂意地給予,都會蒙上帝悦納。這樣樂於捐献的人,就是慷慨的人。

保羅又說:「弟兄姐妹們,我們希望你們知道上帝怎樣恩待馬其頓的各教會。他們從所經歷的患難受到嚴重的考驗;但是他們充滿著快樂,在極度的貧困中仍然慷慨捐助。我敢證明,他們的捐助是竭盡所能的,甚至超過了他們的力量。」(哥林多後書8章1-3節,現代中文譯本2019年版)

這與馬可福音12章41-44節的記載遙相呼應:「耶穌對銀庫坐著,看眾人怎樣投錢入庫。有好些財主往裡投了若干的錢。有一個窮寡婦來,往裡投了兩個小錢,就是一個大錢。耶穌叫門徒來,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窮寡婦投入庫裡的,比眾人所投的更多。因為,他們都是自己有餘,拿出來投在裡頭,但這寡婦是自己不足,把她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

這兩段經文讓我們看到,上帝喜悅我們「竭盡所能」地給予。一個人若處於貧乏的景況,卻為了回應別人的需要而盡力捐出自己僅有的錢財,就更為慷慨了。

此外,在馬太福音6章3節中,耶穌這樣教導門徒:「你施捨的時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這句話提醒我們,捐献的目的不應該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讚賞;在別人不知道、也沒有稱讚的情況下仍持之以恆地捐獻,才是真正的慷慨。

由此可見,一個慷慨的人會甘心樂意、竭盡所能地給予。不論是捐款、花時間幫助他人或是其他善行,都不是做給別人看的表面功夫,而是內在品格的外在表現

慷慨待人,不拘形式

過去多年來,我遇過不少慷慨的人,他們身體力行地幫助別人,讓我深受激勵。

有一年,我家要進行大裝修,全家人要搬到外面暫住。正當我為尋找地方而煩惱的時候,我遇見一位曾經教過的學生,她剛好與我住在同一棟樓。她知道我的情況之後,就慷慨地邀請我一家搬到她家中暫住,使我每天都可以很方便地回家瞭解裝修的進度。她主動向我一家施以援手,不僅是基於師生情誼,而且是出於接待客旅的愛心(希伯來書13章2節)。在寸土寸金、居住環境狹窄的香港,她有這顆慷慨之心,實屬難能可貴。

除了在金錢或物質上幫助他人之外,付出時間和精力去關懷別人,也是慷慨的表現。在我認識的人當中,就有不少人很願意花時間義務幫助有需要的人,或者關心慰問病患以及心靈憂傷的人。

自從退休之後,我擁有更多的空閒去從事義務的工作。無論是關心青少年、陪伴晚輩成長,還是為中學生提供一對一的義務補習,我都從中得到滿足的喜樂。我相信,這就是慷慨付出所得的回報,正如主耶穌所說:「施比受更為有福」(使徒行傳20章35節)。

person作者簡介

廖柏年弟兄在香港從事教育工作三十多年,退休前於中學擔任副校長。退休後,他以義工身分參與多項教育工作,並積極參與教會服事,與許多兒童、青少年和家長同行。

盡快採取行動

header-image-mobile

盡快採取行動

我們相愛……總要以行為和真誠表現出來。——約翰一書3章18節,和合本2010年版

有人說過,「雪中送炭」之所以難得,是因為還在下雪的時候就把炭送到了需要它們的人手中。炭未必很貴,但送贈者的實際行動彌足珍貴。畢竟,世上很多人的善意只是停留在思想或言語上,卻沒有及時付諸行動。

有時候,我們本想關心或幫助別人,可是一忙起來就會拖延。時間久了,我們可能不太確定對方是否仍然有需要,或者擔心因舊事重提而顯得唐突,最後就放棄了。

所羅門王曾說:「要盡你的力量,向需要幫助的人行善。你現在有力量幫助鄰人,就不可叫他等到明天」(箴言3章27-28節,現代中文譯本2019年版)。倘若上帝顯然已將行善的力量賜給我們,又將「需要幫助的人」帶到我們面前,那麼我們不妨盡快採取行動。例如:

  • 我們若有感動要為一位患病的朋友代禱,那最好馬上就開始禱告;

  • 我們若答應會把家裡的嬰兒用品送給懷孕的朋友,那不妨一到週末就趕快收拾;

  • 我們若計劃捐款給某個社福機構,那最好在當月就撥出這筆錢來;

  • 我們若希望探訪一位獨居長者,那不如立刻就拿起電話約時間……

有時候,我們遲遲不採取行動去幫助或關心別人,是因為不確定怎樣做才是合宜的。在這些時候,我們可以放膽到上帝面前,求祂:

  • 給我們智慧(雅各書1章5節),好叫我們能明白對方真正的需要,並選擇適當的方式去回應;

  • 賜我們愛心和同理心,幫助我們真正為對方今生和永恆的福祉著想;

  • 保守我們的心思意念——哪怕我們開始採取行動之後,對方的處境仍然沒有好轉,我們也不灰心放棄或變得冷漠;

  • 幫助我們保持節制,別因一時逞強而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搞得一團糟;

  • 幫助我們保持謙卑,不故意讓人知道自己的善行(馬太福音6章3節),也不因行善而自義;

  • 幫助我們持之以恆,讓慷慨待人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

上帝是信實而良善的,若我們專心仰賴祂、在所行的事上都認定祂,祂必指引我們的路(箴言3章5-6節)。

但願我們對別人的愛,不是「只在言語或舌頭上」,而是「以行為和真誠表現出來」(約翰一書3章18節,和合本2010年版)。這樣,我們倚靠上帝「多多行善、慷慨施捨、樂意助人」,就「可以為自己的將來奠定美好的基礎,以便持守真正的生命」(提摩太前書6章18-19節,當代譯本修訂版)。

emoji_objects想一想

1. 在什麼情況下,你想關心或幫助別人,卻做不到?

2. 有什麼方法能幫助你提高行動力、多做美善的事情?

maps_ugc 禱告

親愛的天父,感謝祢在我心中工作,使我有慷慨待人的心志。求祢賜我智慧與力量,幫助我及時將心中的善意付諸行動,切實地愛身邊的人,為要成就祢的美意。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祈求,阿們!

培育知足的心

header-image-mobile

培育知足的心

敬虔和知足才是真正的財富。——提摩太前書6章6節,當代譯本修訂版

在《魯賓遜漂流記》一書中,英國小說家丹尼爾・笛福(Daniel Defoe)借主人公之口,對貪婪之人說過這番富含智慧的話:「那些不知滿足的人……之所以不能舒舒服服地享受上帝的恩賜,正是因為他們老是在期望和貪求他們還沒有得到的東西」。

你正在「享受上帝的恩賜」嗎?祂已「厚賜萬物給我們享受」(提摩太前書6章17節,和合本2010年版),讓我們「有吃有喝,且在勞碌中享福」(傳道書2章24節,和合本2010年版)。當我們滿足於上帝所賜的福分,對自己的生活感到心滿意足時,我們自然也會樂意與他人分享我們所擁有的資源。

在「知足」方面,卡里・施密特(Cary Schmidt)牧師有過精闢的論述:「我滿足於上帝已經賜給我的東西嗎?告訴你自己:『今天,上帝已經賜予我足夠的金錢,讓我去做祂希望我做的事情。』是的,目前所擁有的就足夠了。……如果我不能滿足於上帝目前已賜給我的一切,那麼就算我擁有更多,也永遠都不會滿足」(摘自“How God Funds His Work . . .”)。雖然這番話是對教會的屬靈領袖說的,但它同樣適用於我們每一個基督徒。

除了金錢之外,上帝還賜給我們時間、知識、經驗、人脈等等。無論我們所領受的是什麼,讓我們滿足於目前所擁有的一切,專心倚靠上帝,「追求公義、敬虔、信心、愛心、忍耐、溫柔」,「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提摩太前書6章11-12節)。

emoji_objects想一想

1. 你有哪些想做的事情?它們都是非做不可的嗎?

2. 上帝已經賜給你哪些資源?你如何運用這些資源,才能榮耀上帝、造就他人?

maps_ugc 禱告

親愛的天父,感謝祢賜我金錢、時間和其他資源,讓我可以去做祢希望我做的事情。求祢幫助我學會知足,好讓我能歡喜快樂地享受祢所賞賜的一切,並樂意與他人分享。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祈求,阿們!

逃跑

合氣道是日本傳統武術,其入門課讓人大開眼界。教練告訴我們,面對敵方攻擊時,第一反應是立刻「逃跑」。他認真地說﹕「只有當你無法逃跑時,方可與敵人對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