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食堂與很多大型餐飲業一樣,往往因無法預測需求量而準備過多的食物,剩餘的飯菜最終都被扔掉,造成浪費。然而,有許多貧困學生的家庭三餐不繼,到了週末更得忍飢挨餓。因此,美國有一間學校與當地的非營利組織合作,共商解決方案。他們妥善包裝剩餘的食物,讓有需要的學生帶回家,同時解決了浪費食物和學生挨餓的問題。
過多的食物造成浪費的確是要解決的問題,但多數的人都不會把富餘的錢財視為問題。其實學校這項計劃背後的原則,與保羅對哥林多教會的建議是一樣的。保羅知道馬其頓眾教會當時貧窮缺乏,所以他請求哥林多的教會能以自己的「富餘」來「補他們的不足」(哥林多後書8章14節)。保羅這麼做的目的是要使各教會之間保持均衡,避免一些教會捉襟見肘,而一些教會卻綽綽有餘。
保羅並非要讓哥林多的信徒因捐助別人而變得貧窮,而是希望他們能同理馬其頓教會的困境並慷慨相助。也許在未來的某個時刻,哥林多的信徒也會需要類似的援助。當我們看到別人有需要的時候,不妨想想自己有什麼能分享。無論我們付出多少,都絕不會是浪費的!
你要如何同樣地以慷慨待人呢?
求上帝幫助我們,在祂和他人面前過一個慷慨付出的生活。歡迎點擊連結:
閱讀六月主題文章
靈糧透視
哥林多後書的主題是上帝會藉由信徒的軟弱和掙扎,顯明祂的恩典和能力,這樣的作為看似矛盾。只有透過死亡,我們才能經歷基督復活的生命。保羅解釋說:「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上帝,不是出於我們。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至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哥林多後書4章7-10節)
哥林多後書第8章講述馬其頓的信徒所做的事看似矛盾,他們受到極大的苦難且極度貧乏,即便如此,卻仍順從聖靈的感動而慷慨捐贈(2-3節)。他們這麼做就是效法耶穌的榜樣,耶穌使自己貧窮好讓信徒「成為富足」(9節)。
williamfu01 在 2022年6月22日9:25 下午
慷慨的給是因為知道我們所擁有的都是神的賜予,也是感念神的愛,並且體會神的愛,愛那有需要的肢體,在行動上遵行神的話語,就是捐助那些有需要的人,在社會上是弱勢的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