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虧羅民森的長久忍耐,他的事工逐漸見到果效。1865年8月,他為第一批信徒施洗—四個男人以及他們的妻兒。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這個人數緩慢而穩定地增長。其實,要巴塔克人歸信基督是不容易的:許多人會被趕逐離家、被族人排擠、被指控放棄傳統信仰而不斷遭受攻擊,因而失去社會地位和生計。

最初,羅民森把信徒帶回自己的家中或收留在福音站裡;但當信徒人數增至1,000人,然後到達2,000人以後,就愈來愈困難了。因此,大約在1869年,他把福音站改建為基督教村落,稱為和平村(Huta Dame)。信徒可以在這裡和睦同住、自己種田,在新建成的教堂裡一起崇拜。

不過,這不代表逼迫就此結束了。羅民森和信徒還是經常被騷擾,敵人打亂他們的崇拜、滋擾在田間工作的婦女、故意挑起事端,與教會領袖爭吵,要求金錢賠償、開槍打死幾位信徒、煽動其他部落領袖來攻擊和平村。有一次,祭司王西新加曼加拉加十二世(Sisingamangaraja XII)向村子宣戰,使得羅民森和前來支援的宣教士同工約翰遜(Peter Johanssen)不得不作最壞的打算。

羅民森寫信給家鄉的禮賢差會副總監說:「願主好好預備我們的心,叫我們願意以死來榮耀祂的名。」一如往常,他心裡只想著寬恕和主的使命。他補充說:「對於宣教士們所流的血,我們以差派更多的和平使者來回應。」「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叫這窮國認識救主。」

上帝再次介入來保守宣教士和剛成立的教會。眾部落領袖發生內訌,無暇顧及和平村;跟著又出現天花疫情,攔阻他們進入村子。羅民森總是在萬事中見到美好。據他觀察,戰爭雖然危險,但也讓村民看到在耶穌裡的寶貴和平。他總結說:「我們也盼望巴塔克的諸戰事有美善的一面,並相信我們沒有搞錯。」

他的確沒有搞錯。十九世紀末,整個巴塔克族和村落都回轉歸向主,羅民森在希林當成立的小教會也變成一間成熟的本土教會,有自己的系統和層級制度。它也拓展到多巴湖周圍的地方,成立許多「分堂」、一間訓練本地牧者的神學院,和一個接觸其他巴塔克部落的宣教組織。

上一篇:不友善的禮遇
下一篇:羅民森的傳承

回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