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  傳福音

人生目標

年邁的漢德經常哀嘆:「我覺得自己很沒用。老伴早就走了,現在我退休了,孩子們都為自己的家庭忙碌,我常常一整個下午都沒事做,只能盯著天花板發呆。」他常告訴女兒說:「我老了,人生也很圓滿,現在我沒什麼目標了,上帝隨時都可以將我接走。」

訊息、磨難與得勝

雖然會面對社會動盪、危機四伏和身心不適的種種狀況,傑米還是毅然前往世上一個最貧窮的國家,期望能帶給當地的幾對宣教士夫婦一些鼓勵。從他不斷傳給我們小組的一連串文字訊息,我們能夠瞭解他正在面對的挑戰。「弟兄們,開始禱告吧!我們過去兩小時大約只前進了16公里⋯⋯車子就已經過熱好幾回了。」路途上的艱難險阻,意味著將近午夜他才能抵達目的地,才能對已經等了五個小時的人們傳講信息。不久之後,我們收到一則語氣截然不同的訊息:「太奇妙了,多美好的團契時光啊!⋯⋯有十幾個人進前來,要我們為他們禱告,這是個充滿大能的夜晚!」

為主作見證

美國林肯總統的兒子羅伯特·托德·林肯見證了三起重大事件,在他父親被暗殺,以及詹姆斯總統和威廉·麥金萊總統遇刺時,他都身在現場。

信心的種子

去年春天,我們的草坪因為土壤過於緊實,透水性差,需要打孔通氣。在進行草坪養護的前一天晚上,一場暴風雨把我們楓樹上的種子全吹落了下來。因此在第二天,當草皮通風機在地上打孔,搗碎硬化的土壤時,也同時在我的院子裡種下了數百顆楓樹種子。短短兩週之後,在我的草坪上長出了一大片楓樹苗!

把握機會

在等待大學開學的時候,二十歲的欣怡決定用三個月的空檔時間,到一個青年宣教機構服事。可是,因為新冠肺炎的防疫措施限制了人們面對面的交流,要投入青年事工似乎不是最好的時機。但欣怡很快就找到應對的方法,她分享說:「我們雖然不能像往常一樣,在街上、購物中心或快餐店與學生見面,但我們能使用通訊平台(Zoom)與基督徒學生保持聯繫,彼此代禱,並以電話聯絡那些尚未信主的學生。」

兄弟掃羅

「主啊,祢讓我去哪裡都好,就是不要去那裡。」這是我在十幾歲時的一個禱告。當時我成為交換學生,即將展開為期一年的海外生活。我雖然不知道會被安排去哪裡,但我知道自己不想去什麼地方。因為我不會說那個國家的語言,對當地風俗與人民也充滿偏見,所以我求上帝別讓我去那裡。

讀經操練

在19世紀後期,許多地區的人都在相同的時間開始了相似的事工。首先是加拿大的蒙特婁在1877年開展了一項事工。在1898年,美國的紐約市也推行類似的事工。到了1922年,估計每年夏天約有五千個這類的事工於北美各處進行。

蘇格拉底俱樂部

英國牛津大學的蘇格拉底俱樂部成立於1941年。這個俱樂部的成立,是為了鼓勵基督徒與無神論者或不可知論者之間相互辯論。

為福音而活

在1916年,納爾遜·貝爾(Nelson Bell)剛從家鄉維吉尼亞州的醫學院畢業。不久之後,他就帶著新婚六個月的妻子來到中國江蘇淮安。22歲時,他成為仁慈醫院的外科醫生,這是200多萬人居住的地區唯一的醫院。納爾遜和家人在淮安生活了25年。在這段期間,納爾遜經營醫院、進行手術,並與成千上萬的人分享福音。納爾遜·貝爾從當初被一些排外的中國人稱為「洋鬼子」,到後來得到人們的愛戴而被稱為「鍾愛華」。他的女兒路得,後來嫁給了佈道家葛理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