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  愛他人

愛你的鄰舍

這只是青年團契一個有趣的遊戲,卻讓我們學到一個功課:與其換鄰舍,不如學習愛你毗鄰而居的人。在進行活動時,所有的人坐成一大圓圈,只剩一個人站在中間。那站著的人要問一個坐著的人:「你愛你的鄰舍嗎?」坐著的人可以回答「愛」或「不愛」。他有機會決定是否要更換坐在他身旁的人。

堆炭火

丹明因為信仰而被關進監獄,每天都忍受同一名獄警對他的一頓毒打。但他覺得耶穌希望他去愛這名獄警,因此有一天早上,在這名獄警正準備毆打丹明時,丹明對他說:「警官,若我這輩子每一天都會見到你,不如我們做個朋友吧!」獄警回答:「不,你我永遠不會是朋友。」然而,丹明卻堅持和對方交朋友,並向他伸出友誼之手。

真正的虔誠

在我大二那年的暑假,我的一位同學突然離開人世。在他過世的幾天前我見過他,而他看起來還很好。那時,我和同學們都很年輕,正處在我們認為的人生黃金階段,大家不久前才加入各自的姐妹會和兄弟會,結盟成為姐妹和兄弟。

為了愛

跑馬拉松必須在體能和精神上鞭策自己,推動自己向前。但有個中學年紀的跑者參加一項越野競賽,卻是跟推動他人有關。14歲的蘇珊.伯格曼(Susan Bergeman)在每一次練習和比賽,都會推著坐在輪椅上的哥哥傑弗瑞(Jeffrey)一起跑。傑弗瑞在22個月大時,因為心臟一度停止,造成嚴重的腦損傷及腦性麻痹,再也不能走路或說話。如今因為傑弗瑞喜歡賽跑,所以蘇珊犧牲了個人的競跑目標,好讓傑弗瑞可以跟她一起參加競賽。這是何等的愛及犧牲!

學習耶穌的愛

在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的一個火車站內,有個年輕人坐在月台的長椅上等車。他身穿長袖襯衫和西裝褲,卻一直打不好他的領帶。一位年長的女士見狀,便鼓勵她丈夫前去幫忙。當老先生彎下腰、手把手地教年輕人打領帶時,這溫馨的一幕被路人拍了下來。這張照片在網路上迅速流傳,許多網民紛紛留言,肯定了這不經意的善舉帶來的力量。

更大的愛

在2018年耶穌受難週的前幾天,當世界各地的基督徒都在紀念耶穌的犧牲並準備慶祝祂的復活時,一名恐怖分子衝進法國西南部的一家超市,槍殺了兩位顧客並劫持人質。經過談判,那名恐怖分子釋放超市內的所有人質,但留下一名婦女作為人肉盾牌。一位名叫阿諾·貝爾特拉姆(Arnaud Beltrame)的警官雖然知道危險,卻做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他自願替代那名婦女成為人質。恐怖分子釋放了那名婦女,但貝爾特拉姆警官卻在後來的混戰中身受重傷,最後不治身亡。

聊天室

在西班牙北部地區,人們以一種很獨特的方式促進交流和友誼。這裡的鄉村有許多人工洞穴,每到收成之後,一些農夫會坐在建於洞穴上方的屋子裡,盤點他們的各樣農產品。久而久之,這個屋子就成了所謂的「聊天室」,親朋好友都能聚在這裡彼此交流,分享他們的心事、祕密及夢想。如果你需要可靠的朋友陪你聊聊天,就可以前往「聊天室」。

改變

那是意義深刻的一次握手。在1963年3月的一個晚上,來自兩間大學的籃球隊員(一位黑人,一位白人)不顧種族隔離主義者的仇恨,相互握手。這是密西西比州歷史上的頭一遭,純白人的男子球隊與有黑人的球隊進行較量。當時該州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白人球隊不准與有黑人球員的隊伍比賽。所以密西西比州立大學隊為了與有四個黑人球員的洛約拉大學比賽,用替補球員以掩人耳目的方式避開禁令,進行了這場象徵著「改變」的比賽。而洛約拉大學的黑人球員則在整個賽季忍受著種族歧視,被觀眾丟爆米花和冰塊且處處遭排斥。

看見需要

在我父親離世前的最後幾天,一位名叫瑞秋的護士來到我父親的病房,然後問我可否讓她替我父親刮鬍子。當瑞秋用剃刀輕輕刮除父親臉上的鬍鬚時,她解釋說﹕「他這個年紀的老人家都喜歡每天刮鬍子。」瑞秋看到了我父親的需要,就很自然地向他表達善意和尊重,還顧及他的尊嚴。瑞秋溫柔的關懷讓我想起我的朋友朱莉,至今她仍會為年邁的母親塗指甲油,因為對朱莉的母親來說,看起來漂亮是很重要的。

喜悅的愛

在婚禮上,新郎阿丹和新娘凱琪相視而笑。看著他們臉上純粹的喜悅,你永遠不會猜到新冠疫情給他們的婚禮籌劃帶來多少困難。疫情持續變化和當局的諸多限制,使婚禮的許多計劃都必須一改再改。儘管最後只有二十五名親友可以出席婚禮,但新郎新娘在宣誓時臉上洋溢著喜樂與平安,因為他們深愛對方,而且對上帝充滿感恩,他們深知這一路走來是上帝的愛保守扶持著他們。

愛如烈焰

詩人、畫家暨版畫家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與妻子凱薩琳共享45年的美滿婚姻。從婚禮當天開始,夫妻倆便一起工作,直到1827年威廉逝世為止。凱薩琳會為威廉的素描上色,他們的忠誠堅貞,讓他們挺過貧困的歲月,克服種種挑戰。甚至在威廉離世前的最後幾週,雖然健康狀況不佳,他仍繼續藝術創作,最後一幅素描作品就是他妻子的面容。四年後,凱薩琳逝世時,手裡緊握著她丈夫的一支畫筆。

只是我告訴你們

「我知道他們在說些什麼。只是我告訴你⋯⋯」小時候,我聽媽媽說過此話不下千遍。通常都是與同儕的壓力有關,她常教導我不要隨波逐流。現在我已經不再是小男孩了,但從眾的心理卻依然存在。當前的例子就是這一句話:「你應該只和支持與肯定你的人來往。」儘管許多人都這麼說,但我們還是必須要問:「我們這樣做是否像基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