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助兒童面對至親病重、病危或離世


文 / 吳金嬋,馬來西亞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確診病例及死亡人數不斷攀升,導致許多家庭面對失去摯愛親人的悲痛。在一般華人的傳統家庭觀念中,家裡如果有人生病了,由大人承受和處理就好,畢竟孩子還小、不懂事,少知道一些總是好的。有時候,即便小孩詢問了無數次,大人們還是三緘其口,不願透露親人患病或離世的消息。然而,這樣的處理方式會讓小孩感到非常困惑。

 

面對這個課題,為什麼大人們會覺得對孩子難以啟齒呢?

 

年幼的孩子被排除在與老、病、死有關的事件之外,原因通常是大人們認為讓小孩面對這些課題是殘忍的做法。當大人用自己的角度來處理這件事時,他們會認為小孩不必知道太多,免得難過或留下心理陰影。

 

但若我們從小孩的角度來看,其實他們有知情權,因為他們和至親的關係是密切的。惟有讓孩子一起參與至親的治療、彌留、道別和離世的過程,以後他才有可能慢慢地走出哀傷。若他在至親生病之時就被隔離開來,那麼他心中複雜且摻雜著恐懼、不安、憂傷、困惑的情緒將很難找到一個出口。

 

如果大人沒有正確地引導、解釋,以及幫助小孩面對至親病危的事,小孩將失去在至親彌留之際,和他好好道別的寶貴機會。而這樣的機會一去就不復返,這會讓小孩在成長的過程中存有遺憾。其實小孩的心很敏銳,即使大人隱瞞至親的病情,他們仍然可以從大人們慌張的眼神裡看出端倪。這時,他們的心裡會產生許多疑問,倘若這些疑惑無法在當時被解開,那就可能一直伴隨著他們,直到他們長大後從書本或人生經驗中得到解答。此外,大人們對小孩隱瞞真相,也會造成另一個更為深遠的影響,就是孩子不容易信任別人。

 

身為父母,我們應該如何預備自己?

當事情還未發生時,父母應該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發展階段,花時間擬定一些原則,做好幫助他們走出喪親之痛的準備,不要等事情發生了才慌張地尋求幫助。

 

平日,父母可多留意一些能夠幫助孩子面對這個課題的資源,包括書籍、短片、講座、手工等。在此,我想介紹一本很好的繪本—《兔爸爸不見了》。我鼓勵家長們可以在至親離世後,陪伴年幼的孩子閱讀這繪本,用他所能夠明白的詞彙來解釋「死亡」。

 

身為幼教老師、安親班老師、小學老師、主日學老師,可以如何幫助小孩面對至親病重、病危或離世?

1. 只有極少數的監護人,在孩子的至親離世後會安排他們約見輔導老師,幫助他們處理心中的哀傷。我建議那些常有機會接觸小孩的工作者或義工,如果你發現你所照顧的小孩需要情緒疏導,不妨試試在不干涉其家庭事務的情況下,聆聽孩子的想法,慢慢地引導他們說出內心的感受。
2. 很多小孩無法用言語來表達思念和哀傷。那麼,我們可以嘗試使用其他的溝通媒介如畫畫、遊戲(角色扮演等)、做手工等作為輔助工具。
3. 不必使用任何技巧,純粹陪伴小孩做些他喜歡的事情,如閱讀、運動、玩遊戲等。
4. 溫柔地對他說,若他難過的話可以盡情地哭。很多經歷家裡至親離世的小孩(在小學階段)在思想上會比較成熟,他們往往會因為擔心其他家人難過,而不敢在家裡哭泣。

 

我認識一個小女生,當她八歲的時候,媽媽病入膏肓。她媽媽生病後,樣子變了不少,家人因為擔心孩子受到衝擊,覺得不適合讓她們母女常見面,所以這小女生相隔很久才能和媽媽見上一面。她常常告訴我,自己很想念媽媽,但卻不明白為什麼她不能見媽媽。我不清楚在她媽媽彌留之際,她是否有機會和媽媽好好道別。

 

後來,小女生的媽媽過世了,家人認為孩子還小,不適合出席葬禮。因此,在媽媽出殯當日,小女生依舊被祖父母送到學校上課。

 

自此之後,小女生在生活中常常顯得缺乏自信心,對妹妹們的事情也表現出過分焦慮和緊張不安。從表面而言,她變得很懂事,但對我來說,那是不必要的思想過度早熟。

 

死亡並非生命終點

「上帝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3章16節)

 

身為基督徒,聖經告訴我們,離開世界之後,我們將與上帝同住,再也不會遭受疾病和痛楚。因此,我們也可以從小就教導孩子認識和領受這個重要真理,幫助他們信靠耶穌基督,進而懂得用正確的眼光來看待病痛與死亡。

 

每個家庭、每位有機會陪伴小孩長大的大人們,都應該預備好自己,以便不幸的事件發生之時,我們可以及時幫助身旁的小孩,引導他們勇敢地面對人生中的生離死別。我們唯有真誠地與孩子交流,不隱瞞家中的重要變故,我們才能更好地保護他們的小小心靈,讓他們知道即使遭遇喪親之痛,他們也依然能夠選擇正面地去應對。

 

read_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