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耶德遜在緬甸艱辛生活的記錄不少。他兩次喪偶,十三個兒女中,有七個早逝。當英國與緬甸的戰爭爆發時,這位說著英語的美國人被誣告為敵方的間諜。於是他身陷囹圄,雙腳被拷上鐵鍊,在惡劣的環境中度過一年半以上的時間。他在1825年11月獲釋,許多囚友還等不到釋放的日子,就死在獄中。
傳福音的事工也非常艱難。1819年6月,耶德遜努力了六年之後,才見到第一位信徒受洗。他在日記裡寫著:「噢,但願這成為緬甸帝國今後一連串洗禮的開始,不受干擾,邁向成功,直到時代的末了。」即便難以跨越兩方文化與語言的巨大分歧,難以接觸那些抗拒、甚至是敵視基督教的人們,他依然堅信福音的大能。三、四年過後,信徒的人數才增至18人。
耶德遜在緬甸常寫信回美國,呼籲更多人加入他的行列。他告誡收信人別充耳不聞,「千萬不朽靈魂,日日夜夜在黑暗痛苦中悲痛呼喊:『美國的眾光明子女啊,來營救我們吧!我們正陷入地獄之中,來拯救我們吧!』」
他也警告準宣教士不要忘記主呼召他們的目的。他寫道:「撒但會同情你所遇到的困難,牠會給你一些較容易、讓你可以用母語來服事人的工作機會,諸如在郊區小教堂的牧會職位、一些政府職務、一些教授或編輯職位、文學或科學上的追求,或至少是在學校制度裡額外的調動,換句話說,就是任何讓你不必操練品格、又可以擺脫真正宣教的事情。」
與此同時,耶德遜依舊堅持傳道,並刻苦地學習緬甸語,著手把聖經譯為緬甸文。他堅定認為,人們需要用自己的語文聽到並閱讀上帝的話語。他也編纂了一本緬英字典,成為該國日後字典和文法叢書的基礎。
1827年,耶德遜接觸當地的原住民克倫族,是第一位帶給他們上帝話語的宣教士。克倫族人稍後孕育出該國第一位本土牧師。
耶德遜在緬甸的38年間,一個深深的意念不斷地在推動他:確保更多人能認識主耶穌,罪得赦免,得到永生的盼望。他永不忘記是雅各的死亡領他走上這條路的。雅各曾如此自信地宣告無神論,臨死時卻沒有得救的盼望。如果可以的話,耶德遜不會再讓任何人像雅各那樣死去。
上一篇:「祢要我做什麼?」
下一位專題人物:馬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