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8年10月,耶德遜進入安道弗神學院(Andover Theological Seminary),整個人彷彿脫胎換骨。他不再是個自然神論或無神論者,他知道自己人生所追求的是什麼:不是世人所賦予的榮譽,而是上帝的認可。他曾禱告說:「主啊,我渴望討祢喜悅勝過一切。祢要我做什麼呢?」耶德遜篤定他的人生只有一個目標:服事主並討主喜悅。他惟一的問題就是「要怎麼做」。

1809年9月,他得到答案了。一天,他讀到一位牧師所寫的〈東方之星〉(Star in the East),內容詳細談到福音廣傳的機會。隨著大英帝國的版圖向亞洲擴張、大型貿易公司在印度和東亞地區拓展業務的同時,無形中就為宣教士鋪路,使他們得以進入未曾聽聞上帝話語的疆界。這信息是清晰的:傳揚福音的道路正在開啓中。

這個報導打動耶德遜的心弦。這不正是基督對門徒的吩咐嗎?他的主不也如此命令他「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馬太福音28章19-20節)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耶德遜所思想的都是這些。那份報導以及關於基督大使命的急迫性,在他腦海中揮之不去;他還想像自己遊走在亞洲的浪漫情景,四處去向人述說耶穌死而復活的事蹟。不過,真正煩擾他的,是想到每天有千萬人們因他們的罪被壓傷,在絕望中死去,就像雅各一樣。

他無法專注學業,四處向同學和朋友提到宣教的急迫性。他高興地發現有些人也有同樣負擔,不久後他們就定期相聚一起—為有更多人認識基督的救恩禱告;又求告上帝打開門戶,以致他們可以到海外宣教傳揚福音。這樣的禱告聚會是受到著名的「乾草堆禱告會」(如此命名是因為禱告會的地點就在一個乾草堆的棚子裡)的啓發。這個被稱之為「乾草堆小組」代表著美國宣教運動的開始。對耶德遜來說,也代表著他事奉的起點,以及充滿冒險、痛苦、喜樂、悲傷、失望和滿足的人生。

1812年,他在結婚後乘船到印度的加爾各答。不過,當地的殖民政府卻不歡迎宣教士,擔心他們的傳講會引起社群之間的緊張關係,破壞他們有利可圖的商貿協議。耶德遜不氣餒,轉身進入緬甸,在那裡度過他接下來38年的人生—期間只回到美國一次—向千萬未曾聽過耶穌的人傳揚福音。

上一篇:有個人在隔壁的房間裡奄奄一息
下一篇:「別充耳不聞!」

回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