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中的防「鬱」法

 

文/魏淑環,馬來西亞

折騰了一段時間,好不容易,寶寶終於安靜入眠。我望向牆上的時鐘,正好是傍晚六點。一如往日,我帶著戰戰兢兢的心情滑開手機屏幕,點擊進入Facebook應用程式,查看今日的新增確診冠病的人數和地點。

 

自今年的三月份起,馬來西亞政府宣布實施行動管制令(簡稱行管令)後,我和先生就鮮少出門。新冠疫情的蔓延不僅大大地影響了先生的收入,也使得我們長時間無法回鄉探望年邁的父母。猶記得行管令實施後的第二個星期,我的家公因為雙腿無力,在家中跌倒受傷,嚇得我家婆六神無主,立即打電話向我們求助。當時的我們心急如焚、左右為難,一方面礙於行管令的限制,先生無法馬上趕回家鄉,必須先向警方申請通行證;另一方面我已經大腹便便,先生既不願獨留我在家,也不放心讓我隨行,惟恐在途中感染到新冠病毒。最後,我們決定打電話叫救護車,送家公到附近的醫院接受治療。感謝上帝的保守,家公的康復進度良好,很快地便能出院。

 

同樣因為疫情的關係,選擇在政府醫院生產的我必須孤單地面對產程,而生產之後,丈夫或家人也禁止陪同在旁。在病房裡,每位媽媽都被迫忍受著生產後的痛楚或不適,自己日夜照顧新生的寶寶。

 

疫情出現大逆轉

眼見馬來西亞的新冠疫情逐漸受到了控制,當全國人民正要放下心中大石時,疫情突然來個大逆轉,出現了第三波爆發。在剛過的十月份,國內的冠病確診人數就像坐火箭般,從個位數急速飆升至四位數,導致人心惶惶,焦慮不安。我原先以為國內的新冠疫情已經趨向穩定,心裡開始盤算著要帶寶寶去哪兒散步、逛逛,也殷切地盼望和住在其他州屬的朋友聚餐,奈何第三波疫情來勢洶洶,所有計劃只能化為泡影。

 

我們都深知新冠病毒帶來的威脅性,也努力適應著新常態——減少出門,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勤洗手。然而,日復一日的等待、孤單的居家隔離、處處受限的生活、棘手的經濟難題,這些現實的壓力一點一滴地消磨了我們的耐性還有動力。倘若一個不小心,恐怕就會跌入憂鬱、焦慮、暴躁、絕望等負面情緒的深淵。

 

 

苦難中心裡有指望

「上帝啊,我們到底還要忍耐和等待多久,才能重回正常的生活呢?」不止一次,我在禱告中嘆息道。直到某天,我在靈修時讀到了耶利米哀歌第三章。

 

耶和華啊,求祢記念我如茵蔯和苦膽的困苦窘迫。
我心想念這些,就在裡面憂悶。
我想起這事,心裡就有指望。
 
我們不致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祂的憐憫不致斷絕。
每早晨,這都是新的;祢的誠實極其廣大!
我心裡說:耶和華是我的分,因此,我要仰望祂。(耶利米哀歌3章19-24節)
耶利米哀歌是在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攻陷耶路撒冷之後所寫成的。作者在最暗淡、絕望的日子裡,來到上帝面前傾吐心聲。但他並未持續沉溺在哀痛之中,相反地,他把希望建立在那位慈愛、憐憫、信實、公義且永不改變的上帝身上。他堅信上帝掌管一切,也確知上帝必有自己的計劃和旨意,祂對祂子民的慈愛永不止息、憐憫永不斷絕。透過傾心吐意、默想上帝的美善與本性、以及抓緊上帝所賜予的應許,作者恢復了信心和盼望,繼而能夠在困境中平靜地仰望上帝。

 

 

一生果效是由心發出

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Albert Eliis)在1950年代提出了理性療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簡稱REBT)。在其理論中,他認為生活中所發生的事件,只是引發個人的情緒和行為的間接原因,而我們所持的信念和看法才是直接導致我們產生某種情緒和行為的因素。這意味著,我們若在困苦中持有正面信念,就會有積極的態度,反之亦然。事實上,上帝也早已在聖經箴言書提醒我們:「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4章23節)

 

由此,我們可明白一件事:苦難並不會使我們陷入無望,我們的心思意念才會。如果我們的心沒有被上帝的話語所引導,就會被世界的勞苦愁煩所佔據,進而昏昏鬱鬱地度過一生。

 

耶利米哀歌的這段經文再次提醒我,上帝的話語是如此地重要,以致我們在面對人生的風暴時,依然可以有平靜安穩的心。每一次的風浪,都是考驗我們對上帝認識和信靠的程度;每一次的困難,都是我們反省自己的生命與生活的機會;每一次的危機,都是我們學習成長成熟的契機。新冠疫情的爆發,讓我深深地體悟到我們應該把眼目專注在屬天的事物,而非屬地上的。世界將會成為過去,疫情也是,但未來會否還有其他新的病毒或危機出現,我們都不得而知。倘若我們把對未來的期許、盼望建立在屬地上的事物,那必會以失望、絕望、無望告終。

 

身為上帝的子民,我們僅是地上的客旅。上帝已經賜予我們屬天的平安和盼望,祂既然愛我們,必定愛我們到底。願我們與上帝建立親密關係,抓緊祂的話語和應許,勇敢、積極、喜樂地在任何景況中活出信仰,也好好地使用祂給予我們的資源,隨時預備好向身邊的人伸出援手,更把人生最美的盼望帶給他們。

 

read_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