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要到幾時呢?」

 

文/吳慧芬,馬來西亞

管制令一再延長,疫情亦未見好轉。此刻很多人心裡的疑問,可能就是這一句「要到幾時呢?」(詩13:1-2)不妨學詩人把心中的疑難、藉著詩歌述之於情,禱告上帝。

 

如果容許我在疫情之下,改譯詩篇十三的個人哀歌,譯為一首群體哀歌(把「我」改為「我們」)。

 

1要到幾時呢?上主!祢忘記我們,要到永遠嗎?
要到幾時呢?祢轉臉不顧我們?
2要到幾時呢?我們天天心裡籌算,我們心裡愁苦?
要到幾時呢?我們的仇敵升高在我們之上?

 

3看顧我們!應允我們!上主——我的上帝!
使我們眼目明亮,免得我們睡了死覺!
4免得我們的仇敵說:「我勝了他們」!
免得我們的敵人喜樂,因為我們動搖了!

 

5但我們,因祢的信實——我們信靠祢。
我們的心,因祢的救恩——而快樂。

 

6我們要向上主歌唱,因為祂已經恩待我們!

 

 

原文中,詩人一開始就是 「要到幾時呢?」而且劈頭一共四次。詩人不留餘地,在上主面前宣洩不耐、愁苦和悲情。在上主面前,我們亦可聲聲追問:上主是不是忘記我們了?為什麼祂沒有行動?祂沒有看見病毒疫情益趨嚴重嗎?祂不知道我們心裡滿肚子都是苦悶嗎?這首詩的第一段(1-2節),流露當事人的痛苦呻吟。

 

這首詩的第二段(3-4節),可以是我們向上主的訴求。上帝快快動手吧!急情逼近,我們眼睛昏花,可能一躺下睡著就不再醒來,不容得上帝對我們不顧不理了。這下可好了,病毒快要跨勝了!我們快站不住腳,病毒可開心了!這有點像向父母乞憐的小孩子:「我的問題,就是祢的問題;所以祢應該關心的。」

 

這首詩的第三段(5節),卻以「但是」開始。這是信心的跳躍、是詩人的轉捩點。這裡還沒提到上帝的拯救、或上帝如何拯救,詩人已決定信靠!我們也可以決定不受環境影響,心裡湧出喜樂,純粹是因為上帝本來就有信實,祂的救恩是必然的——即使還沒到來。聚焦於上帝的屬性!即使邪惡像是得勝,全能的上帝依然超越一切。

 

這首詩的第四段(6節),明顯從第二人稱(「祢」)轉為第三人稱(「祂」)來稱呼上主。詩人已經向人宣告,他要為上主歌唱,是他的喜樂引至他歌頌上帝:「祂已經恩待我!」是不是上帝真的已經恩待他、讓他脫險?還是他只憑信心相信上帝已經應允恩待他?比較可能是後者——不憑著眼見,而是心中信靠。舊約詩歌是有深度的,因為述之於情會改變我們的態度。詩人在患難的光景,選擇在盼望中等著看上帝會有什麼作為。在疫情之中,是上帝的屬性,以及祂以往一貫的作為,讓我們相信上帝依然可信。我們也可以踏上決定信靠祂的一步。

 

 

詩篇13反映一個信仰人士的信心旅程。一個面臨急難的人,能夠從哀慟轉為信靠,而環境依然很糟糕。疫情之下,我們必須跨越哀慟,才能重新上路。可能我們目前還在哀慟的光景,也可能我們一直都向上帝訴求苦情、求祂搭救。不過,真實體驗過上帝的信實、恩惠、憐憫和看顧的信徒,知道上帝必然是一位有行動的上帝。我們聚焦於上帝的屬性,信靠祂、歌頌祂,也不失去喜樂。在疫情當中,我們用詩篇學習禱告;也從疑難走出來,態度有所轉變。

 


以上文章轉載自吳慧芬:《疫中書箋:疫情下的足跡》(吉隆坡:永恆智慧書局,2020),頁113-115。
 
吳慧芬博士乃馬來西亞神學院舊約講師兼教務主任,美國普林斯頓神學院神學碩士(2007),東南亞神學研究院舊約博士(2013)。她的研究興趣為舊約聖經,其他著作包括《聖經詮釋:研讀舊約和新約》(芙蓉:馬來西亞神學院,2017),以及《傳道書析讀:以敬以虔活在當下》(香港:基道,2019)。
 

read_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