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時,艾偉德也開始接受被遺棄的孩子和孤兒。最初,有一位乞丐母親要把女兒賣給她,艾偉德充滿憐憫,知道自己會給那女孩更好的照顧,就把身上所有的錢—等同於九便士—給了那乞丐,收養這孩子。她為孩子取名美恩,小名九便士。有一天,這女孩帶著另一個無家可歸的孩子回來,接著是一個又一個孩子。幾年之後,八福客棧就好像一家孤兒院一樣,這促使省政府開始興辦一間學校。艾偉德若是擔心自己無法成為一位母親的話,現在的她就無法擁有這些超乎想像的眾多孩子。

1937年,中日開戰,打破了安逸的狀況。日本空軍空襲陽城,八福客棧也無法倖免,接著日軍成功入城,艾偉德知道撤離是勢在必行的。她自己的生命也面臨危險,因她在陽城四處傳道時,常把日本人的行蹤告訴防衛的國軍,因此激怒日方懸賞捉拿她。問題是:怎麼能確保這上百名兒童的安全呢?

解決方案十分具挑戰性。艾偉德得知國民黨主席蔣介石的夫人,為戰亂時期的孤兒們成立了臨時收容所,但卻是遠在距離超過200公里的西安,中間還隔著山巒和黃河。艾偉德沒有其他的辦法,只能帶著這些孩子—有的還只是小嬰孩—徒步遷移。

因此,1940年4月,艾偉德帶著100個孩子啓程,每人帶了一個小碗、一雙筷子、一條毛巾,還有晚上睡覺用的被子。有超過兩個星期的時間,他們親身經歷上帝不斷的供應和保守,使他們不受天氣、蛇和日軍的侵襲;有友善的士兵把口糧分給他們,有和尚讓他們在廢棄的寺廟裡過夜,有官員安排船隻載他們橫渡黃河—即使當時黃河的運輸已正式關閉。他們花了一整個月的時間才到達西安,這條死裡逃生的路線證明了上帝的偉大。雖然這段長征使艾偉德染上傷寒(typhoid fever),但她一個孩子也沒有失去。

艾偉德一康復後,就馬上投入工作,從不說累。她知道自己無法回到陽城,就留在西安服事難民、痲瘋病患和囚犯,又繼續進入山區向村民傳福音。這些都是會使人疲累的,但上帝經常提醒艾偉德這工作的重要性。有一次她去探訪一間獨處一隅的寺院,驚覺住在裡面的人早已準備好要接受福音,並且告訴她:「我們所等待的使者終於來了。」

她後來搬到南邊的成都,有四年時間在那裡關懷窮人,傳福音和教導聖經。她也在一間神學院女校裡擔負主要的教導任務。這是一間專為中國女子所設立的神學院,當時的艾偉德已經入籍中國,就像一個道地的中國人。

1949年,共產黨接管中國,艾偉德隨即回到英國。接下來的10年,她在學校裡任教,也不斷傳講見證,為中國宣教籌款。她無法忘記中國,那裡才是她真正的家鄉,她非常渴望回去。但新的中國政府拒絕讓她入境,她就決定到台灣定居。她在那裡成立孤兒院,用盡最後的年日來照顧更多兒童。

艾偉德於1970年1月3日去世,當時她已聲名大噪。不少雜誌撰文或出版傳記提到她翻山越嶺的奇妙經歷,以及她在中國其他的英勇事蹟。甚至有電影公司把她異乎尋常的事蹟拍成電影,但其中一些與事實不符合的劇情卻令她感到尷尬。無論如何,如此公開的聲譽還是有用的,幫助她為所愛的中國籌得更多款項。

這一切都顯得何等諷刺,她的語文和神學考試都不合格,還被批評說年紀太大不適合當宣教士。但艾偉德從不抱怨宣教機構對她的拒絕。有一次她承認:「我知道,若沒有人這麼做的話,當時的我看來會是多麼的愚昧。其實我不單學會說中文,過後幾年還能像當地人那樣讀寫中文,對我來說是上帝的偉大神蹟。」

她為上帝服事中國的心志從未動搖,事奉的熱誠也從未減退,然而她總是感謝上帝讓她有機會親身經歷祂的供應。事實上,她也覺得希奇,自己竟會蒙上帝的呼召去中國服事。她坦誠地說:「從我對中國所做的這些事來看,我並不是上帝的首選。我不知道他是誰,但必定是個男人,一個很有學識的人。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或許他過世了、或許是他不願意。上帝從天上向下望……看見艾偉德,就說:『好的,這個人願意。』」

上一篇:八福客棧

下一位專題人物:羅民森

回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