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貝蘇菲始終要面對的挑戰,就是妨礙女性成功的保守態度與偏見。即使她後來成為一名成熟的宣教士,有些男同工仍然會質疑女性是否應該加入教育行列。但很多人則很快指出上帝藉著貝蘇菲、透過學校和她所接觸的人,使福音大大廣傳。
她在佈道和教育方面的努力,也為新加坡歷史留下恆久的痕跡。她成功勸導華人父母送女兒到學校讀書,與其他人的努力相輔相成,為日後更多的女校鋪平道路。
貝蘇菲成立的兩間學校如今成了新加坡最好的學校。泰米爾女子學校日後成了美以美女子中學(Methodist Girls’School),而英華女子學校成了菲爾弗爾德衛理學校(Fairfield Methodist Secondary School),是以一位慷慨幫助學校建成新校舍的美國捐助人來命名的。這兩所學校一代又一代地繼續培養學生,把基督的信仰帶到社會的各行各業,不論醫療、政治、商業或社會工作等。
一位宣教士校長在1920年出版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我們每一天都見到果效,『值得嗎?』這個問題在這裡是毫無意義的。」她指出,這一代受過教育的基督徒姊妹,將「在最重要的地方」帶動文明。
1927年,貝蘇菲退休回到澳洲。在1945年7月3日離世前,她曾幾次造訪新加坡,會見她所接觸以及受到她影響而改變生命的許多女孩。
其中一位女孩是漢迪(Ellice Handy),曾經是她的學生,又在寧德之家住宿;後來成了美以美女子中學第一位亞裔校長。她回想貝蘇菲對她們的教導:聖經是「生命的原則」,她說貝女士從不錯過全校的晚禱會。每個星期五,每位女生都要背誦一節經文,貝蘇菲總會幫助那些在掙扎中的人,以最溫柔的方式矯正她們的錯誤。漢迪總結說:「她是我們每個人的母親。」
上一篇:走馬上任
下一位專題人物:孫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