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了我
七歲的愛迪生不喜歡上學,在校的表現也不怎麼好。有一次,老師說他是個「怪胎」,於是他氣呼呼地衝回家。愛迪生的母親是受過培訓的教師,她在隔天與老師對談之後,就決定在家自己教導愛迪生。結果,愛迪生因著母親的愛與鼓勵,還有上帝賜予他的天賦,最後成了一名偉大的發明家。他後來寫道:「我母親造就了我,她真的很愛我,也全心信任我。讓我覺得要為她而活,絕不讓她失望。」
耶穌是誰?
耶穌是誰呢?有人說,祂是個好老師,但也只不過是個人。作家魯益師寫道:「這人若非曾是、現在仍是上帝的兒子,就是一個瘋子或更糟糕的人。你可以把祂當作是個蠢人而叫祂住嘴,也可視祂為惡魔,朝祂吐口水或把祂殺死,又或者你可以俯伏在祂腳前稱祂為主、為上帝。但是千萬別用自認高明的廢話,說祂是個偉大的教師,但只不過是個人。」這番雋永精闢的論述出自《返璞歸真》,指出耶穌若謊稱自己是上帝,那祂就不會是偉大的先知,因那將是終極的異端邪說。
別依賴公式
在珍芳年紀還小的時候,有位主日學老師訓練大家如何傳福音,其中包含背誦一系列的經文和一套公式。珍芳和她朋友試著將所學的運用在另一位朋友身上,她們非常緊張,深怕忘記哪個重要的經文或步驟。珍芳說:「我不記得那個朋友最後是否有決志,不過我想應該沒有。」即使是好的方法,若在使用時看重公式過於人,也可能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絕不說「不能」!
珍·布里克爾(Jen Bricker)是位著名的雜技演員。她生來就沒有雙腿,被遺棄在醫院。但她覺得自己被領養是一種祝福,她說:「今天我能存活,全是因為那些不計代價地愛我、支持我的人。」她的養父母幫助她看到,她生來如此是有原因的。他們把她培養成一個絕不說「不能」的人,並鼓勵她追求所有夢想,包括成為一名出色的雜技演員和空中飛人!在面對挑戰時,她的態度總是先思考:「我該如何應對難題?」她也激勵其他人採取同樣的做法。
黑暗與光明
當我坐在法庭上時,親眼目睹了我們這個世界幾個令人心碎的例子:一個女兒疏遠母親;一對夫妻失去他們曾經擁有的愛情,如今只剩下苦毒;一個丈夫渴望與妻子和解並與孩子們團聚。他們迫切需要心靈得改變、傷口得醫治,並讓上帝的愛幫助他們勝過困境。
大能的勇士
狄恩·伊曼(Diet Eman)是一位平凡而害羞的年輕女士。當德軍在1940年入侵荷蘭時,她正在談戀愛,有一份工作,享受與親友相處的快樂時光。後來,她寫道:「當大難臨頭時,你會想要像駝鳥一樣,把頭埋在沙土裡。」然而,狄恩卻感到上帝的心意是要她抵抗德國人的暴虐統治,甚至冒著生命危險為猶太人及其他被追捕的人尋覓藏身之處。這位原本不起眼的年輕女士成了上帝的勇士。
新的呼召
十幾歲的凱西是青少年幫派的領袖,他帶著一些人擅闖民宅、偷取別人汽車內的財物、搶劫便利商店,並與其他幫派火拼。凱西最後終於被逮捕,且判處監禁。在監獄裡他又成了罪犯的首領,在發生騷亂時,分發自製的刀具給黨羽。
安度風暴
在1830年,蘇格蘭宣教士亞歷山大‧杜夫(Alexander Duff)首次搭船前往印度。船隻在南非外海遭遇暴風襲擊而發生船難,他和其他乘客僥倖漂流到一座荒蕪的小島。不久,一名船員在沙灘上發現杜夫的一本聖經。這本聖經先前掉落海中,但後來被海浪沖上岸邊。等到聖經曬乾後,杜夫對其他倖存者朗讀詩篇107篇,大家聽了深受激勵。最後,他們得著救援,而杜夫在經歷另一場船難後,才終於抵達印度。
在恩典中成長
英國佈道家查爾斯•司布真(1834-1892年)一生勤奮,事事全力以赴。他19歲時成為牧師,不久便對廣大的群眾講道。他親自將自己所有講道的文稿編輯成冊,最終集成63冊之多。他也撰寫了許多注釋書、論禱告的書籍,以及其他著作,而且每週至少讀六本書!他在講道中曾提到:「無所事事可算是眾罪中最大的罪,因為它會帶來許多其他的罪,⋯⋯閒散怠惰最為可怕!求上帝救我們脫離此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