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查看所有
Amy Boucher Pye

潘艾梅

潘艾梅(Amy Boucher Pye)是一位作家、編輯兼演講者。她經營了一家讀書俱樂部,
也曾寫了一本關於在英國尋找自我的書籍。現與家人居住於英國。


文章 潘艾梅

接待君王

在蘇格蘭,詩雅和丈夫在一個舞會上有機會與英國女王會面。幾天後,他們意外地接到通知說,王室希望能去探訪他們,與他們一同喝下午茶。詩雅對於要接待王室貴賓一事非常緊張,於是她開始打掃房子及做好預備。在貴賓抵達前,她去外面採摘鮮花好擺放在桌上,心裡緊張得怦怦跳。就在這時,詩雅覺得上帝在提醒她,上帝是那位萬王之王,而且祂每天都與她同在。詩雅的內心立刻平靜下來,心想:畢竟只是女王到訪而已!

比蜜更甜

在1893年10月,芝加哥舉辦的世界博覽會人潮洶湧,當地的劇院全都暫停營業,因為劇院的業主認定所有人都會去參加世界博覽會。但佈道家德懷特·慕迪(Dwight Moody,1837-1899年)仍想按計劃舉辦佈道會,在芝加哥另一端的音樂廳裡講道與教導。當時慕迪的朋友叨雷(R. A. Torrey,1856-1928年)懷疑他能否在博覽會當天吸引人群。雖然有超過70萬人前往博覽會,然而靠著上帝的恩典,也有許多人來參加佈道會。事後叨雷總結說,眾人之所以前往,是因為慕迪熟知那本世人最渴望瞭解的書──聖經。叨雷盼望人們也像慕迪一樣喜愛聖經,全心投入並持之以恆地閱讀。

每早晨都是新的

我弟弟天寶自小患有嚴重的癲癇症,在進入少年期後病情更是變本加厲。每天夜裡都是弟弟和我父母極其痛苦的時刻,因弟弟的症狀一旦發作,經常可持續6個多小時。當時,醫生們找不到任何一種治療方法,既可緩解天寶的症狀,又能使他在白天至少有一段清醒的時間。我父母在禱告中向上帝呼求:「上帝啊,上帝啊,求祢幫助我們!」

我們不是神

在《返璞歸真》一書中,作者魯益師建議,如果想知道自己是否驕傲,可以自問下列這些問題:「受冷落或被人刻意忽視時,我是否心生不悅?⋯⋯若有人擺出高高在上的姿態或對我耀武揚威,我的感受又是如何?」魯益師認為,驕傲就是「極端之惡」,也是在家庭和國家造成悲劇的主因。他稱驕傲為「靈性之癌」,會吞噬掉人們的愛與知足之心,甚至讓人無法正常思考。

一切全獻上

英國的富能仁(James O. Fraser,1886-1938年)決定不再追求成為英格蘭的鋼琴演奏家,而是要服事中國的傈僳族。美國的范德(Judson Van DeVenter,1855-1939年)放棄發展藝術事業,選擇投入佈道事工,後來更寫了聖詩《一切全獻上》。他們願意為了耶穌去服事別人,而放棄自己的藝術事業,前往上帝呼召他們去的地方,他們的付出令人難忘。

漸漸成熟

查爾斯•西緬牧師(Charles Simeon,1759-1836年)牧養英國劍橋聖三一堂五十多年,影響深遠。在他事工生涯的早年,曾遇見鄰區的亨利·魏恩牧師(Henry Venn)和他的幾位千金。初次會面之後,幾個女孩覺得年輕的西緬牧師既嚴厲又自負。於是,魏恩牧師要女兒從樹上摘一顆還未成熟的桃子,當她們不懂父親為何要她們這麼做時,他回答說:「女兒啊,現在這顆桃子是青澀的,所以我們必須等待。等它多曬一點太陽、多淋一些雨水之後,就會變得成熟而甜美。西緬牧師也是如此。」

重建毀壞之處

道恩在十七歲時,因偷竊與吸食海洛英,不得不離開家人在南非開普敦市曼恩伯格鎮的住處。他並沒有離家太遠,而是在他母親的後院搭建一間簡陋的鐵皮屋。那裡很快就被人稱為「賭場」,一個人們吸毒犯罪的地方。然而,道恩在十九歲時,因相信耶穌而得救,從此開始了漫長又艱辛的戒毒過程。最後他靠著上帝的幫助及主內朋友的支持,終於成功脫離毒癮。那間鐵皮屋在搭建成的十年後,被道恩與同伴改造成一所家庭教會。這個曾經是罪惡沉淪的黑暗之地,現在卻成為禱告和敬拜上帝之處。

常常感恩

在17世紀的戰亂和瘟疫中,馬丁·林卡特(Martin Rinkart)於德國薩克森州擔任牧師三十多年。有一年,他主持了4,000多場葬禮(其中也包括他的妻子)。有時,食物非常匱乏,以致他全家人都必須挨餓。儘管他可能因此而絕望,但他對上帝的信心卻仍堅定不移且時時獻上感謝。他甚至還寫了一首德語詩歌表達對上帝的感恩,後來被翻譯成為廣受歡迎的讚美詩《齊來謝主》。

上帝的話

莉莉是個聖經翻譯員。當她在機場準備要搭機返國時,卻被當地的警方扣留。警察查看她的手機,發現裡面有語音版的新約聖經,便立即加以沒收,並且對她進行兩個小時的訊問。警察在審訊莉莉時,要她播放手機裡語音版的聖經。當時所播放的經文恰巧是馬太福音7章1-2節:「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其中一位警察聽到這兩句以他的語言播放出來的經文,頓時臉色慘白。之後,莉莉沒再受到任何刁難,就被釋放了。

歡迎外人

我剛移居到異國時,我的第一次經歷就讓我覺得自己不受歡迎。那天,我的丈夫去一間小教會講道,我找了個位子正打算坐下,一位老先生就很不友善地對我說:「坐過去一點!」我被他粗暴的態度嚇了一跳。後來他的妻子向我道歉,並解釋說我占用了他們平常坐的位子。幾年後我才知道,以前會眾會出租會堂的長椅,藉此為教會籌募資金,也確保沒有人會占用別人的位子。經過數十年後,這種心態顯然依舊深植人心。

活出基督

聖女小德蘭(Thérèse of Lisieux)原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孩子,直到她母親在她四歲時過世,她變得膽怯,容易焦慮。但在多年後的一個聖誕節前夕,一切都改變了。小德蘭在教會慶祝了耶穌的降生後,上帝使她從恐懼中釋放出來,並賜給她喜樂的心。她知道自己經歷了聖子耶穌道成肉身的大能,有耶穌基督居住在她的心中,所以她才得到改變。

止息謠言

查理·西緬(Charles Simeon,1759-1836年)被委任為英國劍橋聖三一堂的牧師後,多年來一直遭受到強烈的反對。因為大部分的會眾都希望擢升助理牧師而非任命西緬,所以他們散布有關西緬的謠言,拒絕由他牧會,甚至曾經封鎖教堂不讓他進去。然而,西緬渴望順從聖靈的帶領,於是他制定一些原則以應對謠言。其中一個原則是永遠不相信傳聞,除非是絕對真實的消息;另一個原則是永遠相信,如果可以聽另一方的說法,必定會聽到完全不同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