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關緊要
兩位同事出差回來後,坐下來討論這趟公幹及其成果。其中一個說,他認為這趟出差收穫很大,因為他們透過業務上的聯繫,開展了一些很有意義的商務關係。另一人說:「建立商務關係是沒錯,但是銷售量才是最重要的。」顯然,他們的目的大相逕庭。
上帝的居所
詹姆士·奧格爾索普(James Oglethorpe,1696-1785年)是英國將軍,也是國會議員,他心懷大城市的願景。當他負責英屬殖民地的北美喬治亞州的建設時,就依此願景規劃薩凡納市(Savannah)。他設計一系列的廣場,讓每個廣場都有一片綠地、教堂和商店街,其餘則保留為住宅區。奧格爾索普的高瞻遠矚,締造了薩凡納這座美麗、井然有序的城市,今日更被美國人視為南方的一顆珍珠。
明白真理
我喜歡參觀博物館,像是倫敦的國家藝廊,或是莫斯科的特列季亞科夫國家畫廊。這些美術館中收藏了好些令人驚歎的藝術品,但也有些作品令我困惑不已。雖說有些畫作是出於大師之手,但在我看來,似乎是隨意將顏料揮灑在畫布上的塗鴉,真是讓我霧裡看花,越看越花。
偉大的犧牲
威廉·史泰德(W.T.Stead,1849-1912年)是著名的英國記者,以報導有爭議性的社會議題而聞名。他發表的兩篇報導,強調郵輪的救生艇不足,嚴重威脅乘客的安全。諷刺的是,當鐵達尼號於1912年4月15日撞上冰山的那天,史泰德正好也在船上。根據一份報告指出,當時史泰德幫助婦女和兒童搭上救生艇,過後他將自己的救生衣也讓給別人,並讓出自己在救生艇的位子,犧牲自己的生命,讓他人得以獲救。
智慧與恩典
在1968年4月4日,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恩博士遇刺身亡,讓數百萬人極其悲憤、理想破滅。那天在印第安納州首府,羅伯特·甘迺迪正準備對大批美國黑人群眾發表演說,當時許多人尚未聽聞金恩博士的死訊,所以儘管可能引起騷亂,羅伯特仍決定宣佈這個噩耗。他請大家保持冷靜,並藉著自己對哥哥甘迺迪總統被刺殺的哀傷,與眾人同感悲痛。
永不孤單
俄國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曾說:「要判斷一個社會文明的程度,就去看它的監獄。」基於這個觀點,我讀了一篇網路文章,介紹世界最殘酷的八所監獄。其中有一所監獄,將每個犯人單獨關在與外界隔絕的禁閉室中。
壓榨橄欖
若你來到加利利海附近的迦百農,你會看到那裡展示著一些用來壓榨橄欖油的古老器具。榨油機是由一個底座和一個砂輪組成,都是用沉重的玄武岩製成,底座大而圓,並在中央有一個凹槽。人們將橄欖放在凹槽裡,用砂輪輾過便能榨出橄欖油。
打開大門
查理·斯弗德(Charlie Sifford)在美國體壇舉足輕重。在1961年,美國廢除了只限白人可以參加職業高爾夫聯合錦標巡迴賽的條款,他是第一位參賽的非裔美籍球員。即使當時必須承受種族歧視和騷擾,他仍然取得了最高榮譽,他曾贏得兩次錦標賽,而且在2004年成為首位入主世界高爾夫名人堂的非裔美籍球員,並為來自各族群所有的球員打開了進入職業高爾夫球賽的大門。
悲傷工廠
當了一輩子美式足球隊克里夫蘭布朗的球迷,我是在失望中長大的。在眾多球隊中,只有四隊從來沒有晉級到超級盃,而布朗隊就是其中之一,但球迷們仍然年復一年地忠實追隨。所以球迷們總是以失望收場,故此許多人就把布朗隊的主場稱為「悲傷工廠」。
為你而來
著名的德文小說家法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年)在《審判》及《城堡》這兩本書中,形容生活迫使人們喪失了人性,成為茫茫人海中一張張空洞的臉孔,沒有身分、沒有價值。他說:「人生的輸送帶送你往前,沒人知道會到哪兒。人已經成為一件物品或東西,不再是有血有肉的人。」
鐘聲響起
西敏寺的鐘塔是英國倫敦相當具有代表性的地標,並以「大笨鐘」(Big Ben)之稱而聞名於世。一般認為鐘聲的旋律,是取自韓德爾名曲《彌賽亞》中「我知道我的救贖者活著」的曲調。後來有人寫了一些字句,並陳列在大笨鐘的鐘房裡:
犧牲的愛
小說家歐·亨利(O Henry)的經典短篇故事《聖誕禮物》(The Gift of the Magi),描述了一對窮苦的年輕夫妻。聖誕將至,他們都想送對方一件特別的禮物,但因經濟困頓,只好採取比較特別的方式。他們各有一件引以自豪的東西,丈夫有一個家傳的金錶,而妻子則有一頭令人羨慕的美麗長髮。結果,丈夫賣掉他寶貝的金錶,為妻子買了一套可以插在頭髮上的精緻髮梳;而妻子卻賣了一頭秀髮,為丈夫買一條錶鍊以取代原有的破舊皮錶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