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查看所有
David C. McCasland

麥大衛

麥大衛(David McCasland)是我們另一個作者,他居住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科泉市。他和妻子露安有四個已成年的孩子。不寫作的時候,他喜歡遠足,看空軍官校的橄欖球比賽,或是聽音樂會。同時,他也協助美國Our Daily Bread Ministries 電視節目「每日探索」做傳記記錄片。他為探索出版社寫作與編輯過若干本書。

文章 麥大衛

前事不忘

有句話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就是記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以當成今後行事的依據。可惜,我們卻總是喜歡緬懷當年的好時光,而非記取這些經驗,去尋找未來的方向。我們沉湎於懷舊之情而不願改變,渴望一切能回到像以前一樣。

注重過程

威廉·金澤(William Zinsser)在他的著作《寫作的泉源》(On Writing Well)中,提到許多作家都受到「以成敗論英雄」的思維所影響,極度在乎文章或作品的銷售量,而忽略了學習思考、計畫和組織的過程。金澤認為「若作者眼中只有終點線,不給自己足夠的時間思索如何到達終點」,那麼所寫出來的就會是一份雜亂無章的手稿。

主必修復

幾世紀以來,許多人嘗試修復受損及年代久遠的藝術珍品。這些努力確實巧妙地保存了一些藝術家的原作,但有些卻反而破壞了許多偉大的傑作,包括古希臘的雕像,以及至少兩幅達文西的畫作。

以身作則

我在等候眼睛檢查的時候,無意中看見驗光師房間裡的一段文字,讓我很驚訝:「兒童在12歲以前,有百分之八十的學習是透過眼睛。」於是,我想到孩子透過視覺的活動,包括閱讀、看電視和電影、各類活動、周遭環境,以及觀察別人行為,尤其是家人的行為。在父親節的這一天,我們自然會想到父親巨大的影響力。

重大決定

最近,我問姐姐瑪麗安是否還記得我們什麼時候搬進老家。她答道:「你當時差不多九個月大,我還記得爸爸媽媽一邊熬夜打包、裝箱,一邊聆聽收音機。那天是1944年6月6日,他們聽的正是諾曼地戰役的實況報導。」

去安慰人

在穆瓦尼和安傑利斯合著的《給第一夫人的信》(Dear Mrs. Kennedy)一書中,提到在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遇刺之後,短短數週之內,他的遺孀賈桂
琳•甘迺迪就收到來自世界各地近百萬封的信件。有些是來自國家元首、政商名流以及親密摯友。其餘的信件則是來自一般社會大眾,信件上往往僅簡單的註明是寄給「美國華盛頓,甘迺迪夫人」或是「美國總統夫人」,都是對她痛失摯愛而深表哀傷和同情。

平生夙願

有位朋友告訴我,他最近夙願得償,帶了妹妹去歐洲。他已去過歐洲數次,但是妹妹從未去過。讓我感到震撼的是,他無私地將這個目標列入自己的平生夙願裡。這讓我想起,在我的願望與目標裡,有多少是為著別人,而非自己。

實踐真理

多年來,我一直沿用同一個文件夾來收藏資料,其上貼著「演講資料」的標籤。由於不斷收集一些可能適用的文章、名言錄和真實案例,這個文件夾也越來越厚。最近,我查看這些資料,想丟掉一些過時的內容,卻覺得左右為難,並非因它不曾在演講時派上用場,而是我不曾在生活中實踐出來。於是,我合起文件夾,思考著:「這些不僅是演講的題材,更是要實際遵行出來的話語。」

祂改變我生命

電腦先驅賈伯斯(Steve Jobs)於2011年過世,當時超過一百萬來自世界各地的民眾,紛紛在網上向他致敬。多數人說賈伯斯如何改變了他們的生活。因為賈伯斯的創新發明,使他們的生活不再一樣,因此他們想表達感激和哀悼。甚至有人用平板電腦(iPad)的螢幕顯示大大的「我哀傷」(iSad)。

暴風雨中的基督

荷蘭畫家林布蘭特(Rembrandt)在二十七歲的時候,根據馬可福音4章的故事,畫了基督在加利利海暴風雨中的情景,名為「加利利海的風暴」。林布蘭特透過光與影的鮮明對比,畫出了在狂風大作中的小船是如何受到風浪的攻擊。當門徒們奮力對抗翻騰的風浪時,耶穌卻泰然自若,安穩入睡。這幅畫裡最特別的景象,是船上出現了藝術鑑賞家認為長得很像是林布蘭特的第十三位門徒。

善行

在某次旅途中,我和朋友們看見有一家人在路旁,樣子十分無助。朋友們立刻停車,伸出援手,幫忙修車,使車子恢復正常運作,並與這家人的父母交談。接著,還給了他們一些錢買汽油。這家人的媽媽再三地向朋友們道謝,他們回答她說:「我們很樂意幫助你們,而且我們這麼做是奉耶穌的名。」當我們的車子駛離現場時,我心想,朋友們如此幫助有需要的人,並承認主就是他們慷慨善行的源頭,實在是發自內心的行為。

堅心決意

從新聞報導看到,一群難民因家鄉飽受戰火蹂躪而被迫遷移。然而,其中一個十歲女孩說的話,把我震懾住了。儘管返回家鄉的可能性極低,這名女孩卻展現不屈不撓的精神。她懷著堅定的決心,說:「我們回到家鄉時,我要去探望我的鄰居,也要跟朋友一起玩耍。爸爸說,我們的房子沒了;但我跟他說,我們會把它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