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到萬代
我的父母結婚時,正是1933年經濟大蕭條的時代。我和妻子都是屬於二戰後出生率達到巔峰的嬰兒潮世代。我們的四個女兒,則出生於1970和1980年代,屬於X和Y世代。在不同的時代中成長,我們對許多事情自然就有不同的看法!
領悟什麼?
約翰·伯恩斯為《紐約時報》報導國際時事將近四十年,他在2015年退休後寫了一篇文章,提到一位罹患癌症的密友兼同事曾經說過:「人生就像一趟旅程,重要的不是你走了多遠,而是你領悟了些什麼。」
標籤
在我居住的城市裡,有間教會製作了非常獨特的歡迎卡,充分表達上帝對世人的慈愛與恩典。歡迎卡上寫道:「無論你是一個聖人、罪人、失敗者、贏家、酗酒的人、偽君子、騙子、膽小鬼或是不容易適應環境的人……我們都歡迎你來我們的教會。」其中一位牧師告訴我:「在每個主日聚會中,我們會一起大聲朗讀這張歡迎卡。」
我會怎麼做?
研究兒童行為發展的醫師芭芭拉·霍華(Barbara Howard)曾說:「孩子們認為父母偏心,往往是造成手足紛爭的主要因素。」舊約聖經裡的約瑟就是一個例子。約瑟是父親最鍾愛的兒子,也成為哥哥們妒忌的對象(創世記37章3-4節)。結果他哥哥們將他賣給即將前往埃及的商旅,還製造他已被野獸咬死的假象(12-36節)。約瑟的夢碎了,前途一片渺茫。
合奏
我觀賞著孫女學校樂團的音樂會,這群孩子只有十一、二歲,但他們美妙的合奏卻令我印象深刻。假如他們每個人都想要獨奏,那效果是絕對無法和樂團合奏媲美的。負責各種木管、銅管和打擊樂器的人都必須各盡其職,才能合奏出悅耳動人的樂章。
靠著恩典
朋友與他的妻子年逾九十高齡,結縭已六十六載,他們為兒孫與後代子孫譜寫了一本家族史。最後一章的標題是《爸媽的叮嚀》,內容涵蓋他們經歷過的重要人生課題。其中一點使我開始省思自己的生命:「如果你覺得基督信仰使你疲乏,幾乎榨乾你的精力,那你只是將之視為宗教活動,而不是享受與耶穌基督的親密關係。與主同行不會使你困頓,反倒會使你得著激勵,重新得力,且生命充滿活力。」(參閱馬太福音11章28-29節)
十五分鐘
查爾斯·艾略特(Charles W. Eliot)博士曾任職哈佛大學校長多年,他認為一般人只要按時閱讀世界名著,就算每天只花幾分鐘,也能陶冶性情。因此在1910年,他便選輯了歷史、科學、哲學、藝術等領域的經典著作,編成五十卷《哈佛經典叢書》,每卷皆附有艾略特博士所撰寫的《每日15分鐘》指引,並提供一年當中每日可閱讀的8至10頁選文。
一切所需
對於我的一些工作,我常感到無法勝任,不管是教主日學、勸慰朋友,或是撰寫《靈命日糧》,我都覺得自己能力不足。我有好多需要學習的,就如同彼得一樣。
功能失調
我們的身體器官、家庭婚姻、人際關係,還有社會上的組織和政府,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功能正常表示正處於妥善運作的秩序中,而功能失調則代表系統損壞、未能妥善運作或是未能發揮預設的功能。
預備孩子
許多育兒網站都會提到:「預備孩子行路,而不是為他們舖路。」與其一生為孩子移除所有的障礙,為他們鋪設一條康莊大道,我們不如裝備他們,讓他們有能力可以面對未來的各種困難和挑戰。
撒種
有位女士寄給我一封極富意義的電子郵件,她這樣寫道:「令堂是我1958年在蒲蘭市小學一年級的老師,她是位好老師,很善良,也很嚴格!她要我們學習詩篇23篇,然後在課堂上朗誦,當時我真是嚇壞了。但是,在1997年我成為基督徒之前,這是我唯一讀過的聖經經文。如今,每當重讀這首詩篇,當年與麥老師有關的回憶就會湧上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