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肩同行
在迪士尼樂園內,我排在熱門遊樂設施長長的人龍裡,我注意到排隊的人大多數都談笑聊天,並沒抱怨漫長等候的時間。這讓我不禁思考,為什麼人們在等待時仍然可以如此開心。關鍵似乎是在於,那裡幾乎沒有一個人是孤單地排隊等候。大家都是一群朋友、一家人、旅遊團體或夫妻檔在一起,共同分享在園區玩樂的經驗,這與獨自一人排隊的孤單景象大相逕庭。
心意更新
加拿大學者馬歇爾·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於1964年提出創見:「媒體就是訊息。」意思是人們理解一個訊息時,會受到其傳播方式的影響。當時個人電腦、手機和網路根本就不存在。如今我們進入這個科技時代,才能真正理解他深遠的先見。尼古拉斯·卡爾(Nicholas Carr)在《網路讓我們變笨?》一書中,寫道:「網路提供大量的訊息,也塑造我們思考的過程。網路似乎削弱我們的專注力和思維能力。如今,不論我是否上網,我都希望能依照網路模式獲得大量的訊息。」
超乎想像
孩子們都具有豐富的想像力。他們可以將竹子想像為駿馬,馳騁大地;坐在盒子裡就可以渡過汪洋大海;以紙圓筒便可以遙望天空飛鳥;更可以用泥巴塑造出不同的東西,玩得不亦樂乎。
入場費
每年約有兩百萬人,會從世界各地來參觀位於倫敦的聖保羅大教堂。這座教堂,是由英國著名設計師和建築家克托弗·雷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在17世紀末建造完成。這座氣勢雄偉的教堂,絕對令人感到值回票價。然而,建造這座教堂最主要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要吸引觀光客,而是「要讓來自不同種族文化的人,都能在耶穌基督裡體驗到上帝的同在」。因此,參觀教堂宏偉的建築需要支付入場費,但若是進入教堂參加崇拜則無需付費。
原地踏步
軍隊的口令「原地踏步」,是指在原來的位置踏步,但卻不前進。這是個準備的動作,雖看似暫停卻仍保持警醒,預備等候下一個指令。
該學習什麼?
在一場音樂會上,有位觀眾問福音歌手兼作曲家大衛·威爾考克斯(David Wilcox)如何創作歌曲。他回答說,整個作曲過程包含三方面:一個安靜的房間、一頁空白的紙張,及一個問題:「我該學習什麼?」真是一言驚醒夢中人,對於我們這些耶穌的跟隨者,每天尋求上帝在我們生命中的計畫時,這不就是個絕佳的方法嗎?
重要提醒
人類學家葛蘭西(Anthony Graesch)說,人們在冰箱外面所貼的東西,可以反映出他們看重些什麼。在對洛杉磯家庭的一項研究中,葛蘭西和同事記錄了52項人們經常會貼在冰箱上的物件。其中包括學校的課程表、家人的合照、孩童的畫作和各樣的磁鐵。怪不得葛蘭西會稱冰箱是「家庭記憶庫」。
生活方式
有一本英文聖經譯本將以弗所書2章10節的下半句經文譯為:「這是上帝預先準備好的,是我們的生活方式。」我上網搜尋,看到許多人都談到我們原有的生活方式受到多方面的威脅,如氣候變化、恐怖主義或政府政策等。
失敗或勝利?
在1815年6月18日,在位於現今比利時的滑鐵盧,拿破崙率領的法軍被威靈頓公爵指揮的英普聯軍擊敗,導致拿破崙投降被放逐。自此,每年的這一天,比利時都會紀念這場著名的滑鐵盧之役,而「慘遭滑鐵盧」一詞的意義也延伸為「被強勁的對手或困難的問題擊敗」。
從新得力
在一個美麗晴朗的日子,我在公園裡散步,覺得心靈非常疲憊。不只是一件事情沉重地壓在我心頭上,而似乎是所有的事情都成為我心中的千斤重擔。當我停下來坐在長凳上,我注意到那裡有一塊小牌匾,註明這個長凳是為了紀念「一位忠實的丈夫、父親、兄弟和良友」,上面還有這樣一段話:「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 (以賽亞書40章31節)
親身經歷
大衛·迪拉德(David Dillard)為了讓他手下的年輕建築師瞭解年老屋主的需求,決定讓他們親身經歷老人的生活。這幾位年輕的建築師換上睡衣,與八、九十歲的老人在安養中心一同生活了24小時。他們戴上耳塞讓聽力減退、把手指綁起來以限制手部的靈活度,甚至還交換眼鏡造成視力模糊。後來,迪拉德說:「我們最大的收穫,是把27歲的年輕人派出去,他們回來的時候,心智成熟了十倍。他們在那裡與老年人一同生活,對他們面對的困境有更深入的瞭解。」(羅德尼·布魯克斯,《今日美國》)
祂永遠看顧
美國新聞記者斯科特·佩利(Scott Pelly)出國採訪的時候,總會攜帶他的旅行必需品:短波收音機、相機、硬殼旅行箱、筆記型電腦、電話,以及一組在哪裡都能用的緊急定位信標。佩利說:「只要把天線拉長,按下兩顆按鈕,它就會向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衛星發射訊號。這樣他們就會知道我在哪裡,然後再根據所在的地理位置,決定是否要派遣救援小組。」雖然佩利從來沒用到這個定位信標,但他出國時從未忘了帶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