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成了和平
在1971年,菲利普·珀蒂(Philippe Petit)在巴黎聖母院大教堂的塔頂之間走鋼索,這位高空走鋼索藝人因而一舉成名。三年後,他在曾標誌紐約天際線的雙子塔之間走鋼索,可是因未經許可而被逮捕。但在1987年,菲利普有了不同的表演方式。他接受當時耶路撒冷市長泰迪·科勒克(Teddy Kollek)的邀請,在欣嫩子谷上方走鋼索,作為當年以色列節慶的一個節目。菲利普走到一半的時候,釋放了一隻灰色鴿子(他本來希望是一隻白鴿)以象徵和平之美。這看似奇特而危險的表演,其實是要傳達和平的信念。後來菲利普說:「在那一刻,群眾忘記彼此之間的分歧。」
仍要結果子
有一則古老的民間故事,講述一名婦女每天都去河邊挑水回家。她用一根扁擔,兩端各掛著一個水桶:一個新而堅固,另一個老舊且多裂痕。當這位婦女回到家時,新水桶內的水還是滿的,但舊水桶幾乎空了。老水桶覺得過意不去,於是連聲向婦女道歉,婦女轉身指著她走過的路,問老水桶說:「你有看到路邊綻放的花朵嗎?因為你每天澆水,我在往返河邊的路上,才有美麗的景致可以欣賞。」
似真非真
拍攝技巧?好極了。配樂?祥和且引人深思。內容?有趣且能引起共鳴。這部短片介紹了一項研究。在研究中,一些紅杉樹被注射了一種類似腎上腺素的物質,以防止它們在冬季進入休眠狀態。結果這些紅杉樹都死了,因為它們無法進行「過冬」的自然循環。
征服大山
你可能曾經看過或聽過類似這樣的話:「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這句話說得很好,不是嗎?但有沒有可靠的研究能證明這句話不只好,而且還相當正確呢?
提取記憶
你是否曾有這樣的經歷,故事講到一半,卻不得不中斷,因為其中的某個細節,如名字或日期,你完全想不起來了。我們常將這種情形歸因於年齡增長,以致記憶衰退。但近期的研究卻並不支持這個看法。事實上,根據研究指出,問題並不是出在我們的記憶力,而是出在我們提取記憶的能力。如果沒有定期做某種回想的練習,就會更難喚起記憶。
凡事榮耀基督
聖經學者兼作家巴刻(J. I. Packer)在2020年去世,距離他94歲生日僅差五天。他最為人所知的著作《認識神》,自出版以來已售出超過150萬本。巴刻捍衛聖經的權威,並且強調栽培門徒的重要性,他也敦促各地的基督徒要認真地為主而活。在晚年時,有人問他要對教會說的最後一句話是什麼,他只說了短短的一句話:「凡事榮耀基督!」
乾渴與感謝
我與兩位朋友正要實現人生願望清單上的一個項目──徒步穿越大峽谷。出發的時候,我們還在想所帶的飲用水可能不夠,結果水真的很快就喝完了。在距離峽谷邊緣還有一段路程時,我們的水壺裡連一滴水都沒了。大家開始氣喘吁吁,一邊走一邊禱告。然後,就在我們轉過一個彎時,奇蹟發生了!我們看見岩石裂縫裡塞著3個水瓶,而且還有一張紙條,上面寫著:「知道你們需要水,好好享用吧!」我們面面相覷,無法置信,只能低聲地感謝上帝,喝下幾口極其渴盼的水之後,繼續邁向最後一段路程。在我一生中,從來沒有那麼口渴、那麼感恩!
前輩的忠告
「我有什麼遺憾?」在2013年雪城大學的畢業演講中,《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喬治·桑德斯(George Saunders)對這個問題做出回應。他演講的方式就像一個前輩與晚輩的對話,桑德斯與這群畢業生分享他人生中感到遺憾的一兩件事,好讓他們可以從他的經歷中有所學習。桑德斯列舉一些人們認為他可能會感到遺憾的事,比如窮困潦倒和從事一些卑微的工作。但桑德斯表示,他一點也不為這些事感到遺憾。然而,那令他真正感到後悔的,是沒有善待他人,多次錯過以恩慈待人的機會。
被愛與愛他人
在義大利的卡斯尼哥鎮,有一位神父名叫貝拉德利(Giuseppe Berardelli),當地的居民形容他是個深受所有人愛戴的人。這位受人敬愛的神父,經常騎著一台老舊的摩托車在鎮上轉悠,逢人便問候:「你好!願你平安!」他為了幫助他人而孜孜不倦地工作。可是,他晚年的健康狀況不佳,在感染新冠病毒後更是每況愈下。於是,社區居民買了一台呼吸器給他。但隨著他的病情惡化,他放棄使用呼吸器,並將之讓給另一位急需治療的年輕患者。眾人知道了神父這樣的選擇,都不感到意外,因為對於他這樣一個因愛他人而受到愛戴和敬仰的人來說,這本來就是他的特質。
呼求上帝
美國神學家羅素·摩爾(Dr. Russell Moore)在他所寫的《領養新生》(Adopted for Life)一書中,描述他與家人去孤兒院領養孩子的過程。當他們走進孤兒院時,感受到可怕的寂靜。嬰兒床裡的嬰孩都沒有發出哭聲,並不是因為這些嬰孩沒有任何需求,而是他們知道就算哭了,也沒有人關心。
最好的朋友
我和一位老朋友已經好幾年沒有見面了,但我知道,在這段期間,他被診斷出患有癌症並開始接受治療。有一次我剛好到他居住的那個州旅行,讓我有機會再次見到他。當時,我一走進餐廳,眼淚立刻奪眶而出,他也不例外。我們已經很久沒有碰面敘舊,而此時死亡的陰影籠罩,提醒我們生命是多麼短暫。我們眼中的淚水是源自這段長久友誼中深厚的愛,以及一起歷險、做蠢事、一同歡笑和經歷失落。這愛是如此深厚,以至於我們一看到彼此,都忍不住熱淚盈眶。
我們的避難所
北美州有一個地方,一開始是美洲野牛自由漫步之處。接著,平原區的印第安人跟隨野牛來到那裡,後來移居者帶著牲畜和農作物在此定居。過後,這塊土地在二戰期間珍珠港事件後,被用來作為化學武器生產基地,接著在冷戰期間,又成為處理廢棄武器的地方。但後來有一天,有人在那裡發現了一群白頭鷹,很快地,「洛磯山脈國家野生生物保護區」誕生了。在科羅拉多州丹佛市都會區外緣,這片棲息地包含草原、濕地和樹林,延展大約60平方公里。如今,這是全美國最大的城市保護區,或是說避難所之一,是三百多種動物得安全、受保護的家園,從黑足雪貂、穴鴞到白頭鷹,還有什麼呢?你猜對了,那就是自由漫步的美洲野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