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查看所有
John Blase

博約翰

博約翰(John Blase)。約翰在傳講上帝的信息十幾年之後,決定開始寫作並銷售他所創作的詩集。目前他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一家出版社(WaterBrook & Multnomah)擔任開發編輯。儘管他住在美國西部,卻仍保有南方人熱情、好客的特質。他的著作十分多元,包括詩集(The Jubilee: Poems)和小說(Touching Wonder: Recapturing the Awe of Christmas)。他自稱是個幸運的男人,有個美麗的妻子,還有三個長得像母親的孩子。

文章 博約翰

只是我告訴你們

「我知道他們在說些什麼。只是我告訴你⋯⋯」小時候,我聽媽媽說過此話不下千遍。通常都是與同儕的壓力有關,她常教導我不要隨波逐流。現在我已經不再是小男孩了,但從眾的心理卻依然存在。當前的例子就是這一句話:「你應該只和支持與肯定你的人來往。」儘管許多人都這麼說,但我們還是必須要問:「我們這樣做是否像基督呢?」

必然追尋!

我還記得幾年前的一件事。那時,有個人走在我前面的街口,我看見他手上抱著好幾個袋子。突然間,他絆倒了,所有的東西散落一地。有幾個人扶他站起來,幫他撿拾散落的物品。但是他們少撿了一樣東西──他的錢包。我撿起錢包,然後拼命追趕那個陌生人,希望把這重要的物品還給他。我大喊:「先生!先生!」終於引起他的注意。我剛追上他,他就轉過身來。當我把錢包遞給他時,他那驚訝、寬慰和無比感激的表情,讓我永遠都忘不了。

禱告中記念

「我會在禱告中記念你。」當你聽到有人這麼說,也許你會懷疑他是否真的會這麼做。但若亞娜.戴維斯這麼說時,你就完全不必懷疑。在這個只有一個紅綠燈的小鎮上,大家都知道亞娜太太的黃色手札,一頁又一頁,寫滿一個又一個名字。每天清晨,這位老太太都會開聲禱告。禱告之後,雖不見得名單上的每個人都能實現他們的願望,但後來有些人在亞娜太太的葬禮上做見證,表示自己的確看見了上帝在他們生命中的作為,而他們將這一切歸功於亞娜太太的懇切禱告。

憑著果子

美國有個受歡迎的電視遊戲節目《是真是假》(To Tell the Truth)。主持人會邀請三位參賽者,他們都宣稱自己是擁有某個特殊職業的人,而四位明星嘉賓則對三位參賽者提出詢問,並判斷誰講的是真話,誰講的是假話。當然,其中兩位參賽者是冒牌貨,他們會想盡辦法糊弄明星嘉賓,讓他們相信自己說的是真話。很多時候,明星嘉賓即使問了一些關鍵問題,依舊難以分辨真假,這為節目帶來非常好的娛樂效果。

需要祂的幫助

從小,爸爸在我心目中一直是個身體健壯、勇敢堅定的人。但終於有這麼一天,我發現爸爸並不是鐵打的。記得我剛成年不久,爸爸背部受了傷,我才發現原來他並不是超人。當時我跟爸媽住在一起,以便照顧爸爸的日常起居,服侍他上廁所、穿衣服,甚至需要把水端到他嘴邊給他喝,這一切讓他的自尊心深受打擊。起初,他也試著自己做些簡單的事,但後來還是不得不承認:「沒有你的幫助,我什麼都做不到。」後來,他終於痊癒恢復了健康,但那次的經歷讓我們倆學到重要的一課,那就是我們需要彼此。

回家分享

在電影《綠野仙蹤》裡,桃樂絲有句名言:「沒有任何地方比得上家。」在如《星際大戰》和《獅子王》這類膾炙人口的電影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這句話所引申的敘事手法,就是所謂的「英雄旅程」。簡言之,就是一個過著平凡生活的普通人,展開了非凡的冒險之旅。主角離開家鄉前往不同的世界,那裡有試探與考驗,也有導師與惡棍等著他。如果主角通過測試證明自己的英勇,那麼結尾就是主角帶著得到的智慧與奇妙的經歷回家。這最後的一幕至關重要。

我們的天父

我幾乎每天早上都會背誦主禱文。我總覺得這能讓我得著能力和智慧,面對新的一天。最近某一天的清晨,我只說了:「我們在天上的父」,手機就響了,把我嚇了一跳,因那時是清晨5點43分。猜猜是誰打電話來?來電顯示為「老爸」。我還來不及接聽,電話就掛斷了。我猜應該是父親不小心按錯號碼了,查證之後確實如此。過後我想了一想,這只是湊巧嗎?或許是,但我相信這個世界處處都有上帝的憐憫。特別在那一天,我很需要天父同在的確據。

一無掛慮

許多現代的準爸爸和媽媽都流行舉辦嬰兒性別揭曉儀式。在2019年,美國的嬰兒性別揭曉儀式更是五花八門。有人駕車噴出藍色煙霧,表示妻子所懷的是個男孩。還有人駕駛農用噴藥飛機,噴灑數百公升粉紅色的水,宣布是個女孩。不過,還有一件重要事情的揭曉,與孩子們將在其中成長的世界有關。當2019年結束時,聖經軟體YouVersion揭曉了年度經文,那年最多人分享、標註和收藏的,不論是在線上或是手機應用程式,均為腓立比書4章6節:「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上帝。」

天父的聲音

朋友的父親最近去世了。他的父親自生病後,病情便迅速惡化,短短幾天就與世長辭。朋友和他父親關係密切,但仍有許多想問父親的問題、想要尋求的答案,以及還有好多要聊的話題。這麼多事都還沒來得及說,他父親就離世了。朋友是一位專業的心理輔導員,明白悲傷情緒應有的高低起伏,也知道如何幫助別人度過這些驚濤駭浪。儘管如此,他還是對我說:「有時候,我真的很想聽見我父親的聲音,想要聽他對我說,他深愛著我。這對我來說非常重要!」

要到幾時呢?

我們到了嗎?還沒有!我們到了嗎?還沒有!這是孩子們小的時候,我們首次(肯定不是最後一次)從科羅拉多州返回阿肯色州的16小時路程中,與孩子們不斷重複的問答遊戲。最年長的兩個孩子簡直樂此不疲,要是他們每問一次,我就可以得到一美元,那麼我就有一大疊美鈔了。我們到了嗎?這是我的孩子們反覆提出的問題,而身為司機的我也有同樣的疑問,而答案是,還沒有!但快到了。

活著時付出

有個成功的商人在他人生的最後數十年內,竭盡所能地捐獻自己的財富。這位億萬富翁為各種不同的需要捐獻現金,例如:為北愛爾蘭帶來和平;將越南的醫療保健系統現代化。甚至在離世前,他還花費3.5億美元將紐約市的羅斯福島轉變成一個科技中心。他說﹕「我堅信在活著的時候就應該付出,我認為沒什麼理由要延遲捐獻……此外,生前捐獻比死後贈予有趣多了。」趁你還活著的時候付出,實在是令人讚歎的態度!

一起聚會

我父親是美南浸信會的牧師,身為長子,從小到大,每個星期天我該做的事都很明確:我必須要去教堂。有例外嗎?除非是我發高燒了。但其實我很喜歡到教堂去,甚至有幾次真的發燒不退,我還是去了。然而,現在世界已經改變了,定期到教堂參加聚會的人數不再像以前那麼多。當然,我們首先想到的是,為什麼?答案有很多,而且形形色色。對於這些答案,作家凱瑟琳·諾里斯(Kathleen Norris)引用一位牧師的話做出回應。這位牧師說:「為什麼我們去教堂?我們去教堂是為了服事其他人,在那裡可能有人需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