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查看所有
John Blase

博約翰

博約翰(John Blase)。約翰在傳講上帝的信息十幾年之後,決定開始寫作並銷售他所創作的詩集。目前他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一家出版社(WaterBrook & Multnomah)擔任開發編輯。儘管他住在美國西部,卻仍保有南方人熱情、好客的特質。他的著作十分多元,包括詩集(The Jubilee: Poems)和小說(Touching Wonder: Recapturing the Awe of Christmas)。他自稱是個幸運的男人,有個美麗的妻子,還有三個長得像母親的孩子。

文章 博約翰

我們的天父

我幾乎每天早上都會背誦主禱文。我總覺得這能讓我得著能力和智慧,面對新的一天。最近某一天的清晨,我只說了:「我們在天上的父」,手機就響了,把我嚇了一跳,因那時是清晨5點43分。猜猜是誰打電話來?來電顯示為「老爸」。我還來不及接聽,電話就掛斷了。我猜應該是父親不小心按錯號碼了,查證之後確實如此。過後我想了一想,這只是湊巧嗎?或許是,但我相信這個世界處處都有上帝的憐憫。特別在那一天,我很需要天父同在的確據。

一無掛慮

許多現代的準爸爸和媽媽都流行舉辦嬰兒性別揭曉儀式。在2019年,美國的嬰兒性別揭曉儀式更是五花八門。有人駕車噴出藍色煙霧,表示妻子所懷的是個男孩。還有人駕駛農用噴藥飛機,噴灑數百公升粉紅色的水,宣布是個女孩。不過,還有一件重要事情的揭曉,與孩子們將在其中成長的世界有關。當2019年結束時,聖經軟體YouVersion揭曉了年度經文,那年最多人分享、標註和收藏的,不論是在線上或是手機應用程式,均為腓立比書4章6節:「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上帝。」

天父的聲音

朋友的父親最近去世了。他的父親自生病後,病情便迅速惡化,短短幾天就與世長辭。朋友和他父親關係密切,但仍有許多想問父親的問題、想要尋求的答案,以及還有好多要聊的話題。這麼多事都還沒來得及說,他父親就離世了。朋友是一位專業的心理輔導員,明白悲傷情緒應有的高低起伏,也知道如何幫助別人度過這些驚濤駭浪。儘管如此,他還是對我說:「有時候,我真的很想聽見我父親的聲音,想要聽他對我說,他深愛著我。這對我來說非常重要!」

要到幾時呢?

我們到了嗎?還沒有!我們到了嗎?還沒有!這是孩子們小的時候,我們首次(肯定不是最後一次)從科羅拉多州返回阿肯色州的16小時路程中,與孩子們不斷重複的問答遊戲。最年長的兩個孩子簡直樂此不疲,要是他們每問一次,我就可以得到一美元,那麼我就有一大疊美鈔了。我們到了嗎?這是我的孩子們反覆提出的問題,而身為司機的我也有同樣的疑問,而答案是,還沒有!但快到了。

活著時付出

有個成功的商人在他人生的最後數十年內,竭盡所能地捐獻自己的財富。這位億萬富翁為各種不同的需要捐獻現金,例如:為北愛爾蘭帶來和平;將越南的醫療保健系統現代化。甚至在離世前,他還花費3.5億美元將紐約市的羅斯福島轉變成一個科技中心。他說﹕「我堅信在活著的時候就應該付出,我認為沒什麼理由要延遲捐獻……此外,生前捐獻比死後贈予有趣多了。」趁你還活著的時候付出,實在是令人讚歎的態度!

一起聚會

我父親是美南浸信會的牧師,身為長子,從小到大,每個星期天我該做的事都很明確:我必須要去教堂。有例外嗎?除非是我發高燒了。但其實我很喜歡到教堂去,甚至有幾次真的發燒不退,我還是去了。然而,現在世界已經改變了,定期到教堂參加聚會的人數不再像以前那麼多。當然,我們首先想到的是,為什麼?答案有很多,而且形形色色。對於這些答案,作家凱瑟琳·諾里斯(Kathleen Norris)引用一位牧師的話做出回應。這位牧師說:「為什麼我們去教堂?我們去教堂是為了服事其他人,在那裡可能有人需要你。」

真正的敬拜者

美國作家安妮.迪勒(Annie Dillard)終於有機會去參觀伯利恆的主誕堂。在教堂內地下室的最深處,她來到一個小洞穴(或小石窟)。在這狹窄的空間裡點了許多蠟燭,吊燈也照亮地板的一角。那裡有一顆14角銀星鑲嵌在一塊凸起的大理石地板上,據說那就是基督誕生的地點。然而,對她來說並無深刻的感受,因她明瞭上帝絕不會侷限在這個地方。

上帝為你歌唱

在我們第一個兒子17個月大時,小女兒便出生了。當我想到有個女兒就欣喜萬分,但同時也有點不安,儘管我對照顧兒子有一些瞭解,但養育女兒卻是一個未知的領域。我們給女兒起名為撒拉。我很享受抱著她輕輕搖晃,哄她入睡,好讓妻子休息。但不知為何,我開始嘗試唱歌哄她入睡,而我選的歌曲是《你是我的陽光》(You Are My Sunshine)。無論是把她抱在懷裡,還是站在她的嬰兒床前,我都會對她唱這首歌,每一刻我都樂在其中。現在,小女兒已20多歲,而我仍叫她小太陽。

凡是⋯⋯

每週五晚上,我們全家收看的國內新聞台會以一則激勵人心的報導作為結束。相較於其他的新聞報導,這樣的溫馨結尾總能讓人耳目一新。最近有一則感人的報導,是講述一位記者在感染新冠病毒痊癒後,毅然決定以捐出血漿來幫助其他患者對抗病毒。雖然抗體的療效在當時尚未獲得證實,但想到那麼多人仍束手無策,即使扎針捐血漿會造成不適,這位記者認為若能讓更多人受益,這一點付出是微不足道的。

美好的理由

兩位婦人分別坐在機艙內走道兩旁的座位。飛行時間是兩個小時,所以我坐在後面難免會看到她們的一些互動。她們很明顯是互相認識的,甚至可能是親屬關係。其中較年輕的婦人(約六十多歲)不停從手提袋中拿出新鮮的蘋果片遞給較年長的婦人(約九十歲),還有自製的小塊三文治,清潔用的小毛巾,最後是一份新的《紐約時報》。每個遞交動作都是如此溫柔,並帶著尊敬。當我們站著準備離開機艙時,我告訴那位較年輕的婦人﹕「我注意到妳很關心她,真的很感人。」她回答說﹕「她是我媽媽,也是我最好的朋友。」

禱告不匆忙

夏威夷的基督徒愛麗絲講了一個故事,談到夏威夷人在進入廟宇敬拜神祇之前,會先在外面靜坐好一段時間以做好預備。進了廟宇,會緩慢爬行到祭壇前祈禱。過後,他們又回到外面靜坐很長一段時間,好將「生命氣息」吹入他們的禱告。所以當宣教士來到夏威夷時,夏威夷人覺得這些宣教士的禱告很奇怪。宣教士站著說幾句話就是在「禱告」,說完「阿們」就結束了。夏威夷人形容這些禱告「沒有生命氣息」。

花時間親近上帝

在諾曼·麥克林(Norman Maclean)的經典小說《大河戀》中,描述了生長在蒙大拿州西部的一對兄弟和父親之間的溫馨故事。諾曼的父親是長老教會的牧師,諾曼和弟弟保羅每個星期日上午都會去教會聽父親講道,而他們的父親在晚上還有證道服事。在兩堂聚會的空檔,兄弟倆會和父親到小溪山林間散步,父親也能藉此暫離工作並放鬆心情。父親這樣的特意安排是要退到大自然當中,恢復精神和體力,為晚上的服事作充分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