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只看表面
觀看任何一個有騎乘和套牛項目的牛仔競技比賽時,若稍加注意,你會看到牛仔選手的大拇指處有塊息肉,此乃這項運動中常見的傷害。因為牛仔選手會用大拇指套住繩索,另一端則套住一頭體積相當可觀的小公牛,當然大拇指絕不可能與小公牛的力量相抗衡。這個傷害雖不致讓牛仔無法繼續從事這份職業,但若缺少大拇指,生活會有許多改變。想像一下,若少了大姆指,在刷牙、扣鈕扣、梳頭髮、綁鞋帶甚至吃東西時,情況會如何?這個常被忽略的身體部位,其實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
不過是塵土
年輕的爸爸已經瀕臨崩潰,他那才剛學會走路的兒子不停地尖叫:「我要冰淇淋!冰淇淋!」在擁擠的購物商場裡,這一幕惹得眾人頻頻側目。這個爸爸終於忍無可忍,大聲吼道:「好,你贏!但我們先去買媽媽要的東西,可以嗎?」但年幼的孩子毫不妥協:「不要!我要冰淇淋!」此時,一位銀髮老婆婆走到他們身邊。小孩的父親抱歉地說:「他正在鬧脾氣!」老婆婆笑著說:「其實孩子還小,不懂得怎麼控制脾氣,你需要多一點耐心,慢慢來。」這番話雖未能立刻神奇地化解父子間的衝突,但他們當時正需要冷靜一下。
豐盛的生命
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快要結束時,美籍攝影師艾瑞克·恩斯特龍(Eric Enstrom)把他的作品集結成冊。在那個人們心靈空虛的時代,他決定加入一張能夠傳達生活豐盛的相片。這張如今深受人們喜愛的照片,顯示一個蓄鬍的白髮老人坐在桌邊,十指緊扣,垂首祈禱。在那張桌子上,僅有一本書、一副眼鏡、一碗粥、一條麵包和一把刀子。就這樣,不多也不少。
時時讚美
美國作家華勒斯·史達格納(Wallace Stegner)的母親離世時50歲。華勒斯在自己80歲那年,終於寫了一篇紀念母親的文章,稱為《遲來的信》。文中他讚美母親的美德,並指出她如何在早期美國西部艱困的環境中成長、結婚、養育兩個兒子。她是一位賢妻良母,也常常激勵人,即使對那些經常犯錯的人也是如此。華勒斯回憶起母親的歌聲所帶出的能力,他說,母親在世時從不錯過任何唱歌讚美的機會,她總是以感恩的心頌讚上帝所賜的各樣福分。
勿忘送禮者
聖誕節快到了,曉萍看見孩子們欠缺一顆感恩的心。她瞭解人常常不懂得飲水思源,她想要讓自己的孩子們能學習感恩,因此她在家裡的電燈開關、食物櫃、冰箱門把、洗衣機、烘乾機以及水龍頭都貼上紅色的蝴蝶結。每個蝴蝶結都附著一張手寫的字條:「我們容易忽略有些上帝給我們的禮物,所以我為這些禮物綁上蝴蝶結。上帝賜下美好禮物給我們一家,讓我們別忘了這些禮物是從哪裡來的。」
上帝的產業
想像在雄偉的宮殿裡,一位偉大的君王坐在寶座上,身邊圍繞著許多服侍他的僕人和侍衛,個個都態度恭敬,盡力表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在這位君王的腳邊有一個箱子,他不時俯下身子,伸手翻動裡面的物件。裡面是什麼呢?全都是他特別喜愛的珠寶、金子和寶石。這個箱子裝了君王的寶物,是帶給他極大快樂的特別珍藏。你能在腦海中看到這樣的畫面嗎?
寶物的希伯來文是segulah,意思是「特別的產業或貴重的財產」。這個字曾出現在出埃及記19章5節、申命記7章6節和詩篇135篇4節,中文聖經直接翻譯為「上帝的子民」,在舊約都是指以色列民。在新約,使徒彼得也提到相同的概念,他寫道「⋯⋯上帝的子民;從前未曾蒙憐恤,現在卻蒙了憐恤」(彼得前書2章10節),他指的就不再只是以色列民。換句話說,彼得在這裡所說的「上帝的子民」,乃是泛指所有相信耶穌的人,不拘是猶太人或外邦人。
想像一下,全能的天上大君王將你視為祂特別的產業,祂救你脫離罪惡和死亡的權勢,並且宣稱你是屬於祂的。這位君王揚聲說道:「這是我所愛的,是屬於我的!」
安靜的生活
相信我們小時候都聽過這個問題:「長大後,你想做什麼?」有時甚至連大人都不能豁免。人們會問這問題是出於好奇心,想從答案中知道他人的志願或理想。從小到大,我的答案不斷地改變,一開始我想當牛仔,後來想做卡車司機,接著又想當軍人,最後我進了大學,立志成為一名醫生。然而,似乎從未有人向我建議,我也從未認真思考「要立志過安靜的生活」。
熟悉的盔甲
我剛開始從事寫作時,在寫作工作坊裡常感到缺乏自信。我環顧四周,只見高手如雲。他們不是受過正式的訓練,就是擁有資深的經歷,而這些我都沒有。但我從英王欽定本聖經的語言、語調和語韻的耳濡目染中,形成了另一種專長。這就像是我熟悉披掛的盔甲,讓我知道如何展現個人的寫作風格和表達方式,我很享受其中的樂趣,也希望能把這樣的樂趣帶給別人。
最終局
她叫柔琳,在我們求學的那段日子裡,我暗暗地傾慕她。她性情開朗,燦爛的笑容無人可及。我不太確定她是否察覺我對她的愛慕,但猜想她應該知情。畢業後,大家各奔東西,我便失去了她的消息。
不睡覺
我是個講求紀律的人,所以我規定孩子們晚上幾點一定要回到家。雖然他們都很自律,但我的習慣都是不睡覺,直等到聽見門把轉動的聲響,確定他們安全到家了才能安然入睡。我雖大可不必等門,但我樂意這麼做。然而,有一次我在等門時竟睡著了,這讓我感到挫敗。那一夜,女兒輕輕地把我搖醒,笑著對我說:「爸爸,我平安到家,你該去睡覺了。」儘管做父親的總是處處為兒女著想,但有時也有無法做到的地方。這雖令人感到慚愧,但也是人之常情。
誇口
什麼是真實的呢?這是童書《絨毛兔》裡所要解答的問題。故事說到一個小男孩堆滿玩具的房間裡,其中一個玩具絨毛兔如何在小男孩的疼愛下,成為真實的兔子。故事中有一隻年長又睿智的皮革馬,它看到許多新穎的機械玩具來到這裡。這些機械玩具不斷地誇口、吹噓自己有多大的本事,但不久之後就因損壞而被丟棄。它們亮麗的外觀和誇大的言辭確實引人注目,但若談到被主人所愛,他們所誇耀的根本就不值一提。
言行一致
有一次,牧師兼作家尤金·畢德生(Eugene Peterson)去聽了一場演說。講員是受人敬重的瑞士醫師保羅·陶奈爾(Paul Tournier),也是一位教牧輔導。在此之前,畢德生已讀過陶奈爾的作品,對他的治療方式十分推崇。從陶奈爾的演說中,畢德生覺得陶奈爾真的活出了他自己的教導。會後,畢德生總結這次的經歷說:「言行一致,是我能想到最貼切的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