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查看所有
Katara Patton

潘愷蘭

潘愷蘭(Katara Patton)在出版社工作多年,是一名編輯兼作家,至今已出版五本英文書。她撰寫了一系列聖經中成功的母親、女性及領導人的書籍,也為基督徒青少女撰寫靈修材料,並推出了一本填色本靈修材料。目前,她和丈夫德瑞及女兒住在美國芝加哥南部。

文章 潘愷蘭

基督裡的勇氣

十九世紀末期,瑪麗•麥克道爾(Mary McDowell)的生活環境,與艱苦嚴苛的芝加哥畜牧場有天壤之別。雖然她家離畜牧場僅約32公里,但她對後來引發工人罷工的惡劣工作條件和環境所知甚少。在麥克道爾得知這些工人及其家人面對的困境後,她搬進了畜牧場,住在工人當中,為他們爭取更好的工作條件。她也照顧這群人的需要,包括在一間小商店後面的學校裡,教導工人們的孩子。

不住禱告

一位同事曾告訴我,我們的經理讓她的禱告生活有所改善。我深感震撼,以為我們那位難相處的經理與她分享一些寶貴的真理,影響了她禱告的方式。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錯了。我那位同事兼好友繼續解釋:「每次我看到他來,我就開始祈禱。」因為她每次與經理談話之前都先禱告,所以禱告的次數就增加了。她知道自己需要上帝的幫助,來解決與經理之間充滿挑戰的工作關係,所以她花更多時間為此向上帝呼求。

快快地聽

當我預備開口回擊一位好朋友的指控時,我明顯感覺到自己的心跳加速。我在網路上發布的消息其實與她無關,但她卻誤會了。可是在反駁之前,我先低聲向上帝禱告。然後我冷靜下來,聽明白她所說的話,瞭解她言語背後的傷痛。她所受到的傷害顯然比表面的情況更深,而當我選擇幫助她面對傷痛時,我原本想為自己辯護的意願也消失了。

上帝的智慧

美國有位郵差在發送郵件時,看到一位住戶的信箱裡塞滿了郵件,不禁感到擔憂。因為她知道這位住戶是獨居的老婦人,而且老婦人通常每天都會去信箱收取郵件。於是,這位郵差做了一個明智的決定,她向老婦人的鄰居講述自己的擔憂,而這鄰居就通知另一個鄰居,因後者有老婦人家的備用鑰匙。他們一起進入這位老婦人的家,發現她竟然躺在地板上。原來她在四天前跌倒,自己站不起來,也沒辦法向人求救。這位郵差的智慧、關懷和果斷的行動,及時挽救了這位老婦人的性命。

憑信心看見

早晨,我與朋友一起散步,密西根湖在太陽的照耀下波光粼粼,閃爍著點點金光,景色極為壯觀美麗。我請朋友稍等片刻,我要用手機將這美景拍下來。由於陽光的照射,在按下快門之前,我無法看到手機螢幕上的畫面。但以往的經驗告訴我,這張照片一定很好看。我對朋友說:「雖然我們現在看不見螢幕上的畫面,但相信會拍出美麗的景色!」

你有選擇

在好友過世幾週之後,我與她的母親交談。原本我不太敢問她過得好不好,因我認為這樣問並不恰當,畢竟她還處於悲慟之中。但我放下心中的顧慮,只是問她是如何撐過來的。她回答說:「因為我選擇了喜樂。」

塗抹過犯

在50年代,有一位單親媽媽找了一份工作養活家人,那是一份打字工作。唯一的問題是她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打字員,經常都打錯字,於是她想方設法要掩蓋錯誤,最終她發明了塗改液(或稱為立可白),一種可以掩蓋錯字的白色液體。只要將塗改液塗抹在打錯字的地方,等到乾了之後,就可以在上面重新打字,像未曾出錯一樣。

蒙福之人

當疫情減緩時,強制戴口罩的規定開始放寬,但我仍必須提醒自己隨身攜帶,因有些場所仍規定要戴口罩,例如我女兒的學校便是如此。有一天,當我需要口罩時,卻發現車內只有一個我不想戴的口罩,因上面寫著「蒙福之人」的字樣。

小孩的信心

我的女兒小時候給保母照顧了12年。這位保母如今已86歲,經歷了幾次中風後躺在醫院裡。醫生們都不確定她的大腦的損傷程度,必須等她病情好一點之後才能檢查她腦部的功能。她只能說幾個字,而且大多的話都模糊不清,很少人能聽懂。然而,當我到醫院探望她時,這位與我女兒情同祖孫 的老奶奶一見到我,便張開她乾癟的口問道:「凱拉好嗎?」她跟我說的第一句話是關心我的女兒,那個她毫無保留地深愛著的女孩。

卑微的身分

在電視劇《臥底老闆》(Undercover Boss)中,一家冷凍食品連鎖店的總裁穿上收銀員的制服,在店裡暗中觀察營運狀況。她到其中一家連鎖店工作,用假髮和妝扮掩飾自己的身分,偽裝成店裡的「新進」員工。她的目的是要親自觀察內部的運作情況,如此,她就能夠瞭解這間連鎖店的狀況,並解決該店面臨的一些問題。

真正的虔誠

在我大二那年的暑假,我的一位同學突然離開人世。在他過世的幾天前我見過他,而他看起來還很好。那時,我和同學們都很年輕,正處在我們認為的人生黃金階段,大家不久前才加入各自的姐妹會和兄弟會,結盟成為姐妹和兄弟。

記得你的名字

我開始在教會擔任青年領袖,並結識幾位青少年之後的那個星期日,我與一位坐在她母親身旁的少女打招呼。我面帶微笑地問候這位害羞的女孩,輕喚她的名字,問她最近過得如何,她立刻抬起頭,睜大美麗的棕色眼眸。她也露出微笑,小聲地說:「妳記得我的名字!」我只不過是輕喚那位女孩的名字,就開啟了一段信任關係。在這間滿是成年人的教會裡,她也許感到自己微不足道,而我知道她的名字,讓她感覺自己被看見、被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