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
當我們想到最佳的商業行為時,首先躍入腦海的,也許不是像恩慈與慷慨這些特質。但企業家詹姆士.李(James Rhee)表示,這些確實是最佳特質。當他在一家瀕臨破產的公司擔任執行長的時候,便優先推行他所謂的「善意」,即一種「恩慈文化」和贈予的精神。後來,這間公司不僅起死回生,甚至還蓬勃發展。顯然以這些特質做為企業的核心價值,能激發員工想要團結、創新與解決問題的期盼與動機。詹姆士解釋:「善意……是真實的財富,可以累積與倍增。」
憐憫的技巧
十四世紀錫耶納的女聖徒加大利納(Catherine of Sienna)寫道:「一根刺扎進了你的腳,因此你有時會在夜晚黯然落淚。⋯⋯這世上有些人可以把這刺拔出來,他們的這種技巧是從上帝那裡學到的。」加大利納畢生致力於培養這種「技巧」,以至如今人們仍記得她對別人的痛苦,具有非凡的同理心和憐憫之情。
上帝的蔭庇
在我們公寓大樓附近的池塘裡,有幾對加拿大鵝生了一些鵝寶寶。這些小鵝毛茸茸的,可愛極了。當我繞著池塘散步或跑步時,很難不多看牠們兩眼。但我已學會避免眼神接觸,並與鵝保持距離。否則,這些鵝寶寶的父母為了保護幼鵝,一旦開始懷疑我可能會造成威脅,就會發出嘎嘎聲,並且啄我、追趕我!
慢時尚
你聽過「慢時尚」嗎?這是指一場致力抵制「快時尚」的運動,而「快時尚」是一個以生產廉價和快速拋棄的衣物為主的行業。那些屬於快時尚品牌的衣物,其過時的速度,幾乎與商品上架的速度一樣快,導致某些品牌每年都會丟棄大量的產品。
無名之輩
在美國詩人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的一首詩中,一開頭就說:「我是無名之輩,你是誰?」她俏皮地點出人們為了「出名」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藉此宣揚有福的無名之輩擁有的喜樂與自由。詩中說:「做個名人多無聊!像隻青蛙盡招搖;炎熱漫長六月天,對仰慕的臭泥沼,炫耀自己的名號!」。
放膽付出
美國作家帕克.巴默爾(Parker Palmer)在一場畢業典禮的致辭中說道:「沒有人在臨終會說﹕『我這輩子都是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而且自我保護,我對這樣的生活感到非常滿意。』」他敦促畢業生說,「你們要對這個世界有所貢獻,……放膽付出。」
每個哀傷
十九世紀美國詩人艾蜜莉.狄金生(Emily Dickinson)寫了一首關於哀傷的詩歌﹕「對於看到的每個哀傷,我瞇著眼睛探究衡量;看是否像我的一樣悲涼,或是有的沒那麼難擔。」詩歌反映了人們以獨特的方式,背負他們人生中各樣的傷痛。狄金生在詩歌的結尾,提到她找到了唯一的安慰。她看到在各各他那「釘痕的安慰」,看到自己的傷口反映在救主身上,她總結﹕「帶著猜測和迷茫,祂身上的創傷,有些竟和我的如此相像。」
安全之處
美國一位居住在南加州的退休教師懷抱強烈的使命感,盡最大的努力說服更多人種植樹木,對抗極端高溫的天氣。在美國,極端高溫已成為與天氣有關的頭號死亡原因。為了應對這個問題,她說:「我從種植樹木開始。」樹木具有遮蔭防熱的效果,是保護社會大眾免受熱浪侵襲的一個重要方式。她說:「種植樹木不僅僅是為了美化社區,而是一個攸關生死的事。」
這不是夢
患有「人格解體」或「失實症」的人常常覺得身邊的一切都不太真實,就像生活在一個無法醒來的夢中一般。雖然長期有這種感覺的人會被診斷為患有此症,但這種情況也被視為一種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尤其在壓力大的時候。有時即使生活看似十分美好,這種做夢的感覺依然存在,我們的頭腦似乎無法相信好事真的發生了。
存心忍耐
看見我朋友艾拉在社群網站的動態更新時,我忍不住哭了。2022年,烏克蘭首都基輔遭敵軍圍困,住在那裡的艾拉不得不逃離家園。幾天後,她分享了一張自己過去完成跑步項目後舉起烏克蘭國旗的照片。她寫道:「我們都在盡最大的努力,為一場名為生命的馬拉松而奔跑。這幾天,讓我們帶著永遠不滅的盼望,竭盡所能地奔跑吧!」在接下來的日子,艾拉不斷發布消息,讓我們瞭解如何為她的國家遭受苦難的人們禱告並給予支持,她正以多種方式繼續跑這場馬拉松。
嶄新的開始
「基督徒的覺醒始於痛苦的認知,即發現世界讓我們相信的真理,其實全是謊言。」這是畢德生牧師(Eugene Peterson)對詩篇120篇的感悟。詩篇120篇是朝聖者在前往耶路撒冷時,吟唱的第一首「上行之詩」(詩篇120-134篇)。正如畢牧師在《恆久專一的順服》一書中所探討的,這些詩篇也為我們描繪了親近上帝的天路歷程。
休息與工作
在十九世紀約翰·德懷特(John S. Dwight)所寫的一首關於「休息」的詩中,他婉轉地責問人們怎能將「休閒」與「工作」分開:「沒有真正的勞苦,怎麼會有真正的休閒呢?」他認為享受真正的休閒不是逃避生活中的責任,在詩中他說:「責任要全力以赴;善用而不浪費它,否則就無法休息。想看近處環繞美景?只有承擔責任,才有如此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