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查看所有
Monica La Rose

白茉妮

白茉妮(Monica La Rose)從小和七個兄弟姐妹在美國明尼蘇達州埃傑頓市的一個農場長大。她曾在佩羅斯高地的三一基督教學院修讀英文與神學,並在以琳基督教學校工作,幫助有特殊需要的孩子,之後則在大湍市的加爾文神學院取得神學碩士。她很看重與朋友、家人並和寶貝姪子、姪女相處的時間。

文章 白茉妮

每個哀傷

十九世紀美國詩人艾蜜莉.狄金生(Emily Dickinson)寫了一首關於哀傷的詩歌﹕「對於看到的每個哀傷,我瞇著眼睛探究衡量;看是否像我的一樣悲涼,或是有的沒那麼難擔。」詩歌反映了人們以獨特的方式,背負他們人生中各樣的傷痛。狄金生在詩歌的結尾,提到她找到了唯一的安慰。她看到在各各他那「釘痕的安慰」,看到自己的傷口反映在救主身上,她總結﹕「帶著猜測和迷茫,祂身上的創傷,有些竟和我的如此相像。」

安全之處

美國一位居住在南加州的退休教師懷抱強烈的使命感,盡最大的努力說服更多人種植樹木,對抗極端高溫的天氣。在美國,極端高溫已成為與天氣有關的頭號死亡原因。為了應對這個問題,她說:「我從種植樹木開始。」樹木具有遮蔭防熱的效果,是保護社會大眾免受熱浪侵襲的一個重要方式。她說:「種植樹木不僅僅是為了美化社區,而是一個攸關生死的事。」

這不是夢

患有「人格解體」或「失實症」的人常常覺得身邊的一切都不太真實,就像生活在一個無法醒來的夢中一般。雖然長期有這種感覺的人會被診斷為患有此症,但這種情況也被視為一種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尤其在壓力大的時候。有時即使生活看似十分美好,這種做夢的感覺依然存在,我們的頭腦似乎無法相信好事真的發生了。

存心忍耐

看見我朋友艾拉在社群網站的動態更新時,我忍不住哭了。2022年,烏克蘭首都基輔遭敵軍圍困,住在那裡的艾拉不得不逃離家園。幾天後,她分享了一張自己過去完成跑步項目後舉起烏克蘭國旗的照片。她寫道:「我們都在盡最大的努力,為一場名為生命的馬拉松而奔跑。這幾天,讓我們帶著永遠不滅的盼望,竭盡所能地奔跑吧!」在接下來的日子,艾拉不斷發布消息,讓我們瞭解如何為她的國家遭受苦難的人們禱告並給予支持,她正以多種方式繼續跑這場馬拉松。

嶄新的開始

「基督徒的覺醒始於痛苦的認知,即發現世界讓我們相信的真理,其實全是謊言。」這是畢德生牧師(Eugene Peterson)對詩篇120篇的感悟。詩篇120篇是朝聖者在前往耶路撒冷時,吟唱的第一首「上行之詩」(詩篇120-134篇)。正如畢牧師在《恆久專一的順服》一書中所探討的,這些詩篇也為我們描繪了親近上帝的天路歷程。

休息與工作

在十九世紀約翰·德懷特(John S. Dwight)所寫的一首關於「休息」的詩中,他婉轉地責問人們怎能將「休閒」與「工作」分開:「沒有真正的勞苦,怎麼會有真正的休閒呢?」他認為享受真正的休閒不是逃避生活中的責任,在詩中他說:「責任要全力以赴;善用而不浪費它,否則就無法休息。想看近處環繞美景?只有承擔責任,才有如此景象。」

含蓄委婉

美國詩人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在她的一首詩中寫道:「應說出一切真理,但要說得含蓄委婉。」她認為上帝的真理和榮耀就像強光閃電,對脆弱的人類來說實在是「太亮」了,無法一下子就理解或接受。因此我們最好「說得含蓄委婉」,以溫和、間接的方式,分享上帝的恩典和真理。因為就如詩中的結尾寫道:「真理必須逐漸明亮,否則人人都會失明。」

祂掌管未來

根據心理學家梅格·潔伊(Meg Jay)的研究,我們的大腦在想到未來的自己時,有如想到一個全然陌生的人。為什麼呢?這可能與被稱為「同理心差距」的心理狀況有關。我們可能很難去同情和關心那些我們素不相識或從未謀面的人,甚至是未來的自己。因此潔伊的工作是要幫助年輕人想像未來的自己,並採取一些行動來關心他們。這包括協助他們按自己將來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而制定可行的計劃,好讓他們能追求自己的夢想並繼續茁壯成長。

謙卑是真理

十六世紀的聖女大德蘭(Teresa of Avila)某天在思想上帝何以如此看重謙卑時,突然領悟到了答案:「上帝是至高無上的真理,而謙卑就是真理……。沒有任何美善是出於我們自己,一切的美善都來自恩典的泉源,心靈靠近這所在,就會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美善也來自那使我們的服事充滿活力的真光。」大德蘭總結道,「正是透過禱告,我們才能牢牢地記住這個事實,因為禱告的根基就是謙卑。我們愈是在禱告中謙卑自己,上帝就愈會高舉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