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蓄委婉
美國詩人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在她的一首詩中寫道:「應說出一切真理,但要說得含蓄委婉。」她認為上帝的真理和榮耀就像強光閃電,對脆弱的人類來說實在是「太亮」了,無法一下子就理解或接受。因此我們最好「說得含蓄委婉」,以溫和、間接的方式,分享上帝的恩典和真理。因為就如詩中的結尾寫道:「真理必須逐漸明亮,否則人人都會失明。」
祂掌管未來
根據心理學家梅格·潔伊(Meg Jay)的研究,我們的大腦在想到未來的自己時,有如想到一個全然陌生的人。為什麼呢?這可能與被稱為「同理心差距」的心理狀況有關。我們可能很難去同情和關心那些我們素不相識或從未謀面的人,甚至是未來的自己。因此潔伊的工作是要幫助年輕人想像未來的自己,並採取一些行動來關心他們。這包括協助他們按自己將來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而制定可行的計劃,好讓他們能追求自己的夢想並繼續茁壯成長。
謙卑是真理
十六世紀的聖女大德蘭(Teresa of Avila)某天在思想上帝何以如此看重謙卑時,突然領悟到了答案:「上帝是至高無上的真理,而謙卑就是真理……。沒有任何美善是出於我們自己,一切的美善都來自恩典的泉源,心靈靠近這所在,就會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美善也來自那使我們的服事充滿活力的真光。」大德蘭總結道,「正是透過禱告,我們才能牢牢地記住這個事實,因為禱告的根基就是謙卑。我們愈是在禱告中謙卑自己,上帝就愈會高舉我們。」
那把鑰匙
基廷神父(Thomas Keating)在他的一本經典著作中分享了一個令人難忘的故事。一名教師弄丟了家裡的鑰匙,便蹲在草地上尋找。學生們看見老師在找鑰匙都過來幫忙,但還是找不到。最後,有個比較機靈的學生問道:「老師,你知道自己是在哪裡弄丟了鑰匙嗎?」教師回答:「當然知道。我是在屋子裡弄丟的。」學生們驚呼:「那你為什麼要在屋外找呢?」老師說:「很簡單啊!因為這裡光線比較好。」
可靠的愛
我傷心、自責、憤怒、困惑,百感交集地自問:為什麼我老是想起這件事?
悲傷中有恩典
若蘭在得知自己罹患罕見且無藥可醫的腦癌之後,藉由替重症兒童與其家人攝影留念,找到了新的盼望和目標。若蘭希望藉著這樣的方式,讓那些家庭能捕捉到與孩子在一起的珍貴時刻。她認為:「在絕望的病榻旁,有時充滿悲傷,但也有我們認為不會出現的恩典與美好時光。在最艱難的時刻,那些家庭儘管悲傷,仍選擇以愛相待。」
超越認知
當丈夫得悉他會像許多人一樣,因新冠疫情而將被公司解僱時,我們一時都很難接受。雖然我們相信上帝會照顧我們的基本需求,但有太多未知的因素卻令我們憂心忡忡。
選擇感恩
作家瑪麗蓮·麥肯泰爾(Marilyn McEntyre)曾分享她從一位朋友身上學到的功課:「嫉妒的反面是讚賞和感恩。」縱然這位朋友因身體殘疾和長期疼痛之苦,無法以她所願的方式發揮天賦。但在她離世前,卻仍能用她獨特的方式展現出喜樂的心,與他人一同感恩,讓每一次與人相遇,都充滿了讚賞。
像基督完全
作家凱瑟琳·諾里斯將現代完美主義與馬太福音裡的「完全」進行對比,她寫道:「完美主義是我所知其中一個最可怕的詞語。」她形容現代完美主義是「一種嚴重的心理疾病,使人過於膽怯而不敢承擔必要的風險。」但馬太福音中翻譯為完全的詞語,則是指成熟、完整或整全。她總結說:「要完全,就要為成長留空間,漸漸成熟到可以為別人付出。」
極大的智慧
深受愛戴的主教金口約翰(John Chrysostom)曾寫道:「牧者需要極大的智慧與無數雙眼睛,以便從各個角度審視心靈的狀況。」這是他在談論關懷他人心靈需要的複雜性所說的話。他強調,正因不可能強迫任何人得醫治,所以要觸及他人的心靈必須有極大的同理心和憐憫。
在祂懷中
一日中午,我跟姐姐以及她的孩子們共進午餐。過後,姐姐告訴三歲的外甥女安妮該睡午覺了。但安妮皺著小臉,含淚反對:「可是阿姨今天還沒有抱過我耶!」姐姐笑著說:「好吧!阿姨可以抱妳。但妳想要抱多久?」安妮馬上破涕為笑,開心地說:「五分鐘!」 當我抱起安妮,心裡感激她在不經意間提醒了我,何謂愛與被愛。有時候,我們似乎也忘了信心的道路是要我們學習經歷上帝的愛,經歷祂那遠超過人所能理解的愛(以弗所書3章18節)。如果我們忽略了這一點,我們可能會發現,自己就像耶穌所說的浪子比喻中的哥哥,拼命想贏得天父上帝的認同,卻沒看到祂早已將一切賜給我們(路加福音15章25-32節)。
談論、相信、感受
作家布赫納(Frederick Buechner)在他那本頗具影響力的回憶錄(Telling Secrets)裡說:「我家中有一條家規,就是不可談論、不能相信、不能有任何感受,而不遵守這規條的人就有禍了。」布赫納以自己的經歷為例子,說明這不成文的家規就是造成家庭失常的因素。在布赫納的家庭中,這個「規條」使他不得談論或哀悼自殺的父親,令他無法相信任何人,不能向人傾訴內心的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