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難週7天閱讀計劃——7天7個字詞
《受難週7天閱讀計劃——7天7個字詞》是一個為期七天的靈修計劃,節選自《40天40個字詞》中的最後七個字詞,旨在幫助信徒深入思考耶穌受難週的重要意義。
這些字詞圍繞著受難週中的關鍵主題,包括和散那、救贖、濯足、美好、墳墓和復活等,強調耶穌的受死與復活對信徒生命轉變所帶來的深遠影響。每一天的靈修文章、反思問題、禱告或操練,將帶你回歸聖經,為你揭示有關救贖的真理及其所意味的豐富意義。
願你在這個復活節中懷抱深刻的愛、沉浸在祂的話語中並盡情地去頌讚復活的主。
第6天 墳墓 - (華語)
第6天 墳墓
看見石頭已經從墳墓滾開了,她們就進去,只是不見主耶穌的身體。——路加福音24章2-3節
十字架是舉世公認的基督教象徵,這是有道理的。但如果我們需要第二個象徵,或許我們可以提名空墳墓。它不太適合掛在頸鏈上,穿在身上看起來也很奇怪,但它代表著我們信仰中的另一個關鍵元素。耶穌不僅為我們的罪而死,祂從死裡復活,給了我們新的生命。
希臘文中表示墳墓的字是mnemeion,它與記憶有關,這很貼切。墳墓是一個紀念已故之人的地方。我們都知道屍體在死後會腐爛,留下的是對一個人的記憶。通常墓碑、墓石,甚至陵墓可以保存這份記憶。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耶穌的墳墓最令人難忘的是它的空。它只是一個臨時的安息之地,耶穌僅僅在這裡停留了三天。
在聖經時代,一些屍體被埋葬在地下,用樹木或一堆石頭標記。以色列的某些地區地勢崎嶇,多岩石和洞穴,這些地方非常適合做墳墓。
以色列的律法警告人們不要觸碰死屍。這會使人成為「不潔」,需要進行繁瑣的潔淨儀式。因此,當人們靠近墳墓時,警告他們是很重要的。為此,每年春天都要對一些洞穴墳墓進行粉刷。耶穌曾經對假冒為善的法利賽人說過:「因為你們好像粉飾的墳墓,外面好看,裡面卻裝滿了死人的骨頭和一切的污穢。」(馬太福音23章27節)
有錢人有能力請石匠在岩石上鑿出一個墳墓(以色列大部分岩石是石灰岩,所以這並不像看起來那麼費勁)。亞利馬太的約瑟被描述為「一個財主」和猶太議會「尊貴的議士」,他有一個新墳墓,「他鑿在磐石裡的」(馬太福音27章57、60節;馬可福音15章43節)。他與羅馬巡撫安排好,從十字架上取下耶穌的身體,安放在那裡。
無論是天然形成的洞穴墳墓還是在山坡上開鑿的墳墓,通常會裝上一扇門。這門可以是木門或石門,方形或圓形。門的作用是防止盜墓者進入,同時避免人無意間進入並受到污染。至於耶穌的墳墓,經文特別提到一塊大石頭被放在墳墓前,並被封好。然而,在星期日的清晨,婦女們卻發現「石頭已經被滾開了。」(馬可福音16章4節)
思考三個詞,這些詞都是耶穌曾經停留過的地方:子宮(womb)、房間(room)和墳墓(tomb):
- 上帝的兒子在馬利亞的子宮(womb)中經歷了人類生命的孕育過程。
- 祂降生躺臥在馬槽中,因為「客店裡沒有地方(room)」(路加福音2章7節)。多年後在馬可樓,祂賦予逾越節晚餐新的意義。
- 接著是墳墓(tomb),這是祂戰勝死亡的地方。 耶穌的故事可用「子宮、地方和墳墓」來概括。
預備你的心迎接復活節
你是否將耶穌基督埋藏在你生命的某個角落?在過去的信仰生活中,祂是否一直處於沉睡狀態,以至於現在仍被隱藏,不為公眾所知?你要怎樣才能滾開墓前的石頭,並公開宣告耶穌基督是復活的主?
第7天 復活節 - (華語)
第7天 復活節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祂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約翰福音1章14節
節日有趣的地方是它們會衍生出各式各樣的傳統,有時甚至會掩蓋節日原本的意義。
毫無疑問,在復活節這個節日裡,你會看到有人裝扮成復活節兔子、有人想尋覓復活節彩蛋、有人想吃復活節糖果、有人在出售復活節百合花和復活節火腿,有人會播放老電影《復活節遊行》(弗雷德·阿斯泰爾和茱迪·嘉蘭的精彩表演)。
文化有時候會把深刻的靈性事實轉化為瑣碎的追求。我們抗議說,那不是真正的復活節。但我們真知道復活節的意義嗎?
每年春天,在北半球的緯度上,大地上演著一場盛會。死亡和重生在花蕾和綠葉中上演。在寒冷的冬天看似枯死的植物突然再度生機盎然。太陽從東方升起,給這個疲憊的世界帶來溫暖和能量。
北歐和不列顛群島的撒克遜人敬拜一位東方女神,稱她為伊斯特(Eostre)。我們可以想像他們每年春天都會為她舉辦一場節日,脫下厚重的外套換上更豔麗的服飾,用春天的花朵和綠葉來裝飾。
在公元六世紀,教皇格雷戈里(Gregory)差派修士前往英格蘭,目的是讓當地的部落改信基督教。正是在那個時候,北方的春季慶典成為了慶祝基督復活的節日。雖然我們不相信伊斯特女神,但我們相信上帝創造了世界和不同的季節。大自然每年都在自身的循環中慶祝著復活,這是令人驚奇和有意義的。「自從造天地以來,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馬書1章20節)
在耶穌被釘十字架之前,耶穌與祂的朋友們一起慶祝了猶太人的逾越節。然後,祂出去禱告,被捕,被釘在十字架上,最後被安放在一個墳墓裡。但在禮拜日的清晨,墳墓卻是空的。耶穌已經復活了。祂戰勝了死亡,現在祂邀請每個人進入一個新的、永恆的生命。
由於早期的基督徒大多是猶太人,他們將慶祝耶穌復活的活動與每年的逾越節晚餐連結,為古老的儀式注入了以基督為中心的新意義。最後,耶穌復活成為了一個獨立的慶祝,儘管時間仍然安排在逾越節前後。
復活節作為一個季節性的節日與早期基督徒慶祝耶穌復活的逾越節合而為一。
無論復活節的起源和歷史如何,重要的是復活這一事實的非凡意義: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死是上帝的行動,旨在恢復我們所玷污的事物,修復我們所造成的混亂,並使我們與慈愛的上帝重新連結。
然而,除非耶穌基督親自戰勝死亡,否則以上一切都毫無意義。如果祂只是被葬在墳墓中的一具屍體,祂就不是上帝。這就是受難週的懸念:在耶穌禮拜五被釘死之後,漫長寂靜的禮拜六,就像時鐘緩慢的滴答聲……
復活主日的黎明降臨了。我們想像自己站在墳墓旁,與耶穌的母親馬利亞、抹大拉的馬利亞和其他婦女一起。
墳墓敞開著,空無一物。我們聽到了這樣的話語:「祂已經復活了!」
因此,這就是復活節的真正意義。基督戰勝了死亡。上帝為我們預備了與祂永遠在一起的道路。基督已經復活了!
祂真的復活了!
預備你的心迎接復活節
天父上帝,我內心的喜悅和感激無以言表。基督活著——從死裡復活,並活在我心中!感謝祢。
第1天 和散那 (華語)
第1天 和散那
前行後隨的眾人喊著說:「和散那歸於大衞的子孫!」——馬太福音21章9節
第一個棕櫚主日,「眾人多半把衣服鋪在路上,還有人砍下樹枝來鋪在路上。前行後隨的眾人喊著說:『和散那歸於大衞的子孫!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高高在上和散那!』」(馬太福音21章8-9節)
這個慶祝活動類似於每年秋季舉行的住棚節(或稱為棚節)。那是一個豐收的節日,人們會拿著樹枝在開幕遊行中揮舞,然後用這些樹枝搭建臨時居所,度過一週餘下的時間。
我們所說的凱旋入城發生在春季,就在逾越節前不久,所以這也許是一個突然聚集的快閃活動,使用了他們在收穫遊行中熟悉的習俗。
但他們高呼的和散那這個奇怪詞彙是什麼意思呢?
它源自詩篇118篇中的一個希伯來字——hoshiyana,字面意思是「現在就幫助!」或者「請救救我們!」(見25節)
這個希伯來字 hoshiya 通常用作請求解救。在詩篇12篇中,作者在一個看似糟糕的時刻使用了這個字:「耶和華啊,求祢幫助!因虔誠人斷絕了,世人中間的忠信人沒有了。」(詩篇12篇1節)當以賽亞說:「耶和華的膀臂並非縮短,不能拯救;耳朵並非發沉,不能聽見。」(以賽亞書59章1節)時,他使用了同樣的詞語。在另一處,一個女人在與大衛王會面時開口說:「王啊,求你拯救!」(撒母耳記下14章4節)同樣使用了這個詞語。
然而,在棕櫚主日的描述中,和散那似乎是一種讚美的呼喊,而不是求助的呼求,是向大衛的子孫致敬,它響徹「至高之處」。聽起來他們好像在說「讚美祢!」或者「哈利路亞!」(用另一個希伯來字)
仔細想想,這是有道理的。當你需要幫助時,你會轉向誰呢?會轉向比你更強大、更聰明、更有能力的,能把你從困境中拯救出來的人。
約翰‧派博(John Piper)留意到這個詞語意思的轉變:「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散那這個詞語發生了一些變化。在詩篇118篇中,它緊接著的是這樣的感嘆句:『奉耶和華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求助的呼喊幾乎在詩人還沒有講出來之前就得到了回應。幾個世紀以來,和散那在猶太人的日常語言中不再是求助的呼喊,反而成為盼望和歡欣的吶喊。」
想像一個不同的遊行場景。你生活在1945年的法國小鎮。你的國家已被納粹佔領數年,但盟軍終於突破重圍,解放了你的小鎮。當盟軍部隊駛過時,人們排列在街道上,高呼:「拯救我們!我們愛你!謝謝你!你是得勝者!好極了!」這就是和散那的意思。
這不僅僅是一個字詞的研究。這個希伯來和希臘文詞彙的結合表達了我們實際的景況。
希伯來文的原意表達了我們內心迫切的需要。一些學者指出,和散那還帶有一種迫切感:「我破碎而絕望。請現在就拯救我。」
而和散那的希臘文意思則表達了我們因為得到幫助而感到欣慰。耶穌從我們的破碎中拯救了我們。祂應許賜予我們新的生命,新的方向。和散那是興奮的表達,我們因耶穌基督道成肉身為我們帶來拯救的驚人消息而感到狂喜和興高采烈。
預備你的心迎接復活節
也許你今天感受到那種絕望、迫切需要幫助的情感。你的心碎了,生活也破碎了,你在呼喊。也許現在你對和散那有了新的深刻理解。將這一切帶入你與上帝的禱告中。在你的破碎和需要幫助中向祂呼喊。在經歷祂救贖的喜悅中向祂呼喊。大聲說出來,大聲呼喊!向那位拯救你的主高聲呼喊吧!
第2天 新的 (華語)
第2天 新的
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哥林多後書5章17節
廣告界是否有比「新的」更好的詞語?我們希望擁有最新、最棒的產品,希望一切事物都有全新改良的版本。過去幾十年的科技爆炸使得新的產品變得更加重要。當有更新的小玩意可用時,人們會因為使用翻蓋手機、笨重的電視或是CD播放器而感到尷尬。
「新的」在聖經中也是一個關鍵詞。儘管聖經對上帝所賜予的傳統表示尊重,但它也揭示了創造主仍然具有創造力,不斷為我們、我們周圍的世界和我們的內在帶來新的事物。耶穌曾經說過,真正跟隨祂的聖經學生就像一個家主,「從他庫裡拿出新舊的東西來」(馬太福音13章52節)。
或許你會認為舊約聖經是舊的、過時的,但上帝對於新事物的喜好卻貫穿其中,特別在先知書中。上帝透過以賽亞先知宣告說:「看哪!我要做一件新事!」(以賽亞書43章19節)祂應許要帶領祂的子民脫離在巴比倫被囚的狀態,並恢復他們被毀壞的家園。
當耶利米在廢墟中徘徊時,他哭泣了,然而在災難之後,他也喚起盼望。「我們不致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祂的憐憫不致斷絕。每早晨這都是新的。祢的誠實極其廣大!」(耶利米哀歌3章22-23節)上帝仍然以新的方式顯示祂的愛。
上帝不僅僅是在重建耶路撒冷,祂還有一個更大的計劃,這與新約的預言遙相呼應。祂要「造新天新地」,使「從前的事情」,如同毀滅和懲罰,「不再被記念,也不再追想」(以賽亞書65章17節)。
新約作者可以使用兩個希臘字彙表達「新的」意思。Neos表示新近出現的、更年輕的、今年的款式。但新約作者幾乎總是選擇kainos這個字。它意味著「新而不同」,是一種全新的事物。你可以看到,耶穌改變生命、改變世界的工作必須用kainos這種程度的「新的」來描述。
當耶穌舉起一杯酒並談到「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約」(路加福音22章20節)時,祂為逾越節的傳統賦予了新的意義。
祂賜給門徒一個「新命令」,要他們彼此相愛(約翰福音13章34節)。
彼得頌讚上帝「藉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重生了我們,叫我們有活潑的盼望。」(彼得前書1章3節)
在聖經中,我們看到的最後一個畫面之一是上帝坐在寶座上,俯瞰著「一個新天新地」(啟示錄21章1節)。祂說:「看哪!我將一切都更新了。」(5節)
這呼應了以賽亞之前的話語——「看哪!我要做一件新事!」將整本聖經的藍圖與目的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預備你的心迎接復活節
或許你認為自己是基督的跟隨者,並已將你的心交給耶穌。但也許你已經走迷失了,停留在過去。復活節的季節,正是你回應上帝的最佳時機,讓祂改變你、重新喚醒你。在你重新委身於祂的過程中,你將再次歌唱:「清晨復清晨,更經歷新恩」。
主上帝,求祢幫助我對生活中的新事物保持開放的態度。
第3天 救贖 (華語)
第3天 救贖
既已和好,就更要因祂的生得救了。——羅馬書5章10節
在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中,一場勢均力敵的比賽進入關鍵階段時,球隊通常會派出他們最出色的投手。如果這名投手成功阻止了對手的擊球並確保勝利,他將獲得一次救援成功。
在與紐約洋基隊度過輝煌的19年生涯中,馬里亞諾‧里維拉(Mariano Rivera)是這方面的佼佼者,他累積了652次救援成功,並引起看台上出現「只有耶穌的拯救次數比馬里亞諾更多」的標語。
馬里亞諾是一個有著深厚信仰的人,對於這樣的稱讚他或許會感到尷尬,但他肯定同意耶穌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救援」領袖。
希伯來文中有一組字彙是用來表示「拯救」、「救贖主」和「救贖」(yasha, moshiya, yeshua)。這些字與其他描述健康和幸福的字有關聯。因此,人們稱頌上帝為救贖主,祂以不同的方式關注所揀選之人的福祉。
在以色列人從埃及奇蹟般逃脫之後,他們平安地站在紅海的對岸,他們唱著:「耶和華是我的力量,我的詩歌,也成了我的拯救」(出埃及記15章2節)。在整個舊約聖經中,拯救通常指的是困難時期的幫助。在國家層面,上帝拯救祂的百姓以色列免受外敵的攻擊,就像埃及軍隊被紅海淹沒一樣。
在新約聖經的希臘文中,我們可以找到一個類似的字組(sozo, soter, soteria),但其含義顯著不同。
耶穌在稅吏撒該家中說:「今天救恩到了這家」(路加福音19章9節),這是指撒該稍早前願意為他的詐騙行為而悔改。顯然,這是個人的歸信,而不是敵軍被擊敗。耶穌繼續陳述了自己的使命宣言:「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10節)
拯救不僅僅是瘟疫得到醫治,也不僅僅是以大豐收結束饑荒,它更是靈性層面的福分,超越了物質的福分,意味著生命得到轉變。當人們如同撒該一樣迷失時,救主會尋找他們,使他們重新與上帝聯結。在與耶穌相遇後,一群撒馬利亞人說:「是我們親自聽見了,知道這真是救世主。」(約翰福音4章42節)
祂不僅僅是以色列的救主,也是整個世界的救主。拯救的語言貫穿在耶穌的整個故事中。
一位天使向一群驚訝的牧羊人宣告:「因今天在大衛的城裡,為你們生了救主」(路加福音2章11節)。一位年邁的先知在聖殿中抱著嬰孩耶穌,這麼禱告:「因為我的眼睛已經看見祢的救恩,就是祢在萬民面前所預備的;是照亮外邦人的光,又是祢民以色列的榮耀」(30-32節)。即使在那時,拯救的應許也超越了以色列這一個國家。
在耶穌死而復活後的數月和數年裡,使徒們明確表示這些事件為世界帶來了救恩。彼得宣講說「除祂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使徒行傳4章12節)
保羅和巴拿巴描述了上帝如何呼召他們開展傳道事工:「我已經立你作外邦人的光,叫你施行救恩,直到地極。」(使徒行傳13章47節)
在這個通往復活節的旅程中,我們需要關注自己的靈性需求,留意我們是如何走迷失的。我們需要救贖。但我們逐漸明白耶穌的死亡和復活不僅僅是重大的、奇蹟般的事件,也是拯救的事件,是上帝為拯救祂所愛的我們,而設計的不可思議之救贖使命。
預備你的心迎接復活節
上帝,在這個記念祢兒子的死亡和復活的季節裡,幫助我深深擁抱救恩的真諦。
第7天 復活節
第7天 復活節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祂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約翰福音1章14節
節日有趣的地方是它們會衍生出各式各樣的傳統,有時甚至會掩蓋節日原本的意義。
毫無疑問,在復活節這個節日裡,你會看到有人裝扮成復活節兔子、有人想尋覓復活節彩蛋、有人想吃復活節糖果、有人在出售復活節百合花和復活節火腿,有人會播放老電影《復活節遊行》(弗雷德·阿斯泰爾和茱迪·嘉蘭的精彩表演)。
文化有時候會把深刻的靈性事實轉化為瑣碎的追求。我們抗議說,那不是真正的復活節。但我們真知道復活節的意義嗎?
每年春天,在北半球的緯度上,大地上演著一場盛會。死亡和重生在花蕾和綠葉中上演。在寒冷的冬天看似枯死的植物突然再度生機盎然。太陽從東方升起,給這個疲憊的世界帶來溫暖和能量。
北歐和不列顛群島的撒克遜人敬拜一位東方女神,稱她為伊斯特(Eostre)。我們可以想像他們每年春天都會為她舉辦一場節日,脫下厚重的外套換上更豔麗的服飾,用春天的花朵和綠葉來裝飾。
在公元六世紀,教皇格雷戈里(Gregory)差派修士前往英格蘭,目的是讓當地的部落改信基督教。正是在那個時候,北方的春季慶典成為了慶祝基督復活的節日。雖然我們不相信伊斯特女神,但我們相信上帝創造了世界和不同的季節。大自然每年都在自身的循環中慶祝著復活,這是令人驚奇和有意義的。「自從造天地以來,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馬書1章20節)
在耶穌被釘十字架之前,耶穌與祂的朋友們一起慶祝了猶太人的逾越節。然後,祂出去禱告,被捕,被釘在十字架上,最後被安放在一個墳墓裡。但在禮拜日的清晨,墳墓卻是空的。耶穌已經復活了。祂戰勝了死亡,現在祂邀請每個人進入一個新的、永恆的生命。
由於早期的基督徒大多是猶太人,他們將慶祝耶穌復活的活動與每年的逾越節晚餐連結,為古老的儀式注入了以基督為中心的新意義。最後,耶穌復活成為了一個獨立的慶祝,儘管時間仍然安排在逾越節前後。
復活節作為一個季節性的節日與早期基督徒慶祝耶穌復活的逾越節合而為一。
無論復活節的起源和歷史如何,重要的是復活這一事實的非凡意義: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死是上帝的行動,旨在恢復我們所玷污的事物,修復我們所造成的混亂,並使我們與慈愛的上帝重新連結。
然而,除非耶穌基督親自戰勝死亡,否則以上一切都毫無意義。如果祂只是被葬在墳墓中的一具屍體,祂就不是上帝。這就是受難週的懸念:在耶穌禮拜五被釘死之後,漫長寂靜的禮拜六,就像時鐘緩慢的滴答聲……
復活主日的黎明降臨了。我們想像自己站在墳墓旁,與耶穌的母親馬利亞、抹大拉的馬利亞和其他婦女一起。
墳墓敞開著,空無一物。我們聽到了這樣的話語:「祂已經復活了!」
因此,這就是復活節的真正意義。基督戰勝了死亡。上帝為我們預備了與祂永遠在一起的道路。基督已經復活了!
祂真的復活了!
預備你的心迎接復活節
天父上帝,我內心的喜悅和感激無以言表。基督活著——從死裡復活,並活在我心中!感謝祢。
第5天 美好
第5天 美好
正午時分,黑暗籠罩了全地,一直持續到下午三點。……耶穌又大叫一聲,就交出了靈魂。——馬太福音27章45、50節(新普及譯本)
既然耶穌受難日講述的是耶穌所經歷的可怕苦難,那我們為什麼還稱它為美好呢? 也許你聽過這個問題,或許你也問過自己這個問題。 雖然沒有確切的答案,但是學者們已經提出一些可行的理論。
根據牛津英語詞典的記錄,我們所知道的「美好週五」(Good Friday)這一詞最早出現約在公元1290年的《南英格蘭傳說》中。這一天被稱為「美好」,是因為教會認定這是一個神聖的日子。神聖即是好的。其他人則提 出這一天最初被稱為「上帝的星期五」(God's Friday),後來逐漸轉變為「好」(good)。
無論這個名字的由來如何,許多基督徒對「美好週五」的說法沒有異議。雖然每年我們都會為敬愛的耶穌基督所遭受的殘忍而感到悲傷,但我們也認識到這是祂拯救 我們的日子。我們的永恆生命是在耶穌受難日贏得的。 邪惡的勢力使出了渾身解數,卻無法戰勝上帝的仁慈。 「祂被掛在木頭上,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使我們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義上活。因祂受的鞭傷,你們便得了醫治。」(彼得前書2章24節)
聖經創世記1章描述創造時,有一個反覆出現的主題。在上帝每完成一天的創造之後,都有這樣一句「上帝看著是好的」。希伯來文中的「好」是tov,它並不是什麼特別的字,它只是表達了隨著時間推移,這個改變的宇宙是愉快、積極、可愛且有條不紊的。然而,在第六天之後,這句話稍作改變:「上帝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創世記1章31節)。也許這指的是整個創造,這是上帝在安息之前的最後一天,但請記住,人類是在那最後一天被創造出來的。有了人類的存在,世界增添了額外的美好。
或許並非巧合,在創世記的2章中,上帝說「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創世記2章18節)。人是為了群體、團契、友誼和愛而被創造。正如詩篇作者所說的那樣:「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詩篇133篇1節)
一個富有的年輕人跑到耶穌面前,問道:「良善的夫子,我當做什麼事才可以承受永生?」(馬可福音10章17節)
有幾個希臘字被翻譯為「好」。其中一個是kalos,常與「壞」(kakos)搭配使用。你可以將其翻譯為「漂亮」、「不壞」或「夠好」。但在這個故事中,並不是用這個字。
這個字是agathos,它表達了讚揚和正面的意思。你可以說它為「優秀」、「傑出」、「值得稱讚的」。這位年輕人稱耶穌為一位優秀、傑出的教師,並提出了一個基本的主日學問題。耶穌給出了一個奇怪的回答:「你為什麼稱我是良善的?除了上帝一位之外,再沒有良善的。」(18節)
或許耶穌想略過華而不實的恭維,直指問題的核心。這位年輕人只是在向一位拉比打聽來世的好處嗎?還是他真心願意按照至高上帝所要求的去行事呢?耶穌的回應或許帶有一絲諷刺:「除了上帝一位之外,再沒有良善的。」你真的知道你在和誰說話嗎?
事實上,這位年輕人不知道。
耶穌受難日是一個可怕、恐怖、不好、非常糟糕的一天——也是人類有史以來最美好的一天。只有耶穌基督的死才能為我們所有人戰勝死亡。只有經歷了週五的可怕事件之後,週日才能成為世界的新曙光。復活節星期日讓星期五變得如此美好。
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羅馬書8章28節)。
我們的生活中會發生不好的事情。聖經從未否認這一點。這節經文並不是告訴我們kalos(美好)會超過 kakos(壞事),所以我們的生活會變得「漂亮」或「足夠好」。不,它提醒我們,上帝的良善遠超出我們的認知。祂正在創造永恆的美善,而我們是其中的一部分。
沒有任何事物能使我們與祂愛的目的隔絕,即使是被釘十字架。
這就是為什麼受難週五被稱為美好的。
預備你的心迎接復活節
主啊,我今天來到祢跟前,深深認識到祢在十字架上所受的痛苦,不僅是肉體被刺透,更是擔當我的罪和世界的罪所帶來的可怕痛苦。感謝祢的救贖之恩……在此,我將我的傷痛、創傷、苦楚都帶到祢的十字架面前。
第6天 墳墓
第6天 墳墓
看見石頭已經從墳墓滾開了,她們就進去,只是不見主耶穌的身體。——路加福音24章2-3節
十字架是舉世公認的基督教象徵,這是有道理的。但如果我們需要第二個象徵,或許我們可以提名空墳墓。它不太適合掛在頸鏈上,穿在身上看起來也很奇怪,但它代表著我們信仰中的另一個關鍵元素。耶穌不僅為我們的罪而死,祂從死裡復活,給了我們新的生命。
希臘文中表示墳墓的字是mnemeion,它與記憶有關,這很貼切。墳墓是一個紀念已故之人的地方。我們都知道屍體在死後會腐爛,留下的是對一個人的記憶。通常墓碑、墓石,甚至陵墓可以保存這份記憶。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耶穌的墳墓最令人難忘的是它的空。它只是一個臨時的安息之地,耶穌僅僅在這裡停留了三天。
在聖經時代,一些屍體被埋葬在地下,用樹木或一堆石頭標記。以色列的某些地區地勢崎嶇,多岩石和洞穴,這些地方非常適合做墳墓。
以色列的律法警告人們不要觸碰死屍。這會使人成為「不潔」,需要進行繁瑣的潔淨儀式。因此,當人們靠近墳墓時,警告他們是很重要的。為此,每年春天都要對一些洞穴墳墓進行粉刷。耶穌曾經對假冒為善的法利賽人說過:「因為你們好像粉飾的墳墓,外面好看,裡面卻裝滿了死人的骨頭和一切的污穢。」(馬太福音23章27節)
有錢人有能力請石匠在岩石上鑿出一個墳墓(以色列大部分岩石是石灰岩,所以這並不像看起來那麼費勁)。亞利馬太的約瑟被描述為「一個財主」和猶太議會「尊貴的議士」,他有一個新墳墓,「他鑿在磐石裡的」(馬太福音27章57、60節;馬可福音15章43節)。他與羅馬巡撫安排好,從十字架上取下耶穌的身體,安放在那裡。
無論是天然形成的洞穴墳墓還是在山坡上開鑿的墳墓,通常會裝上一扇門。這門可以是木門或石門,方形或圓形。門的作用是防止盜墓者進入,同時避免人無意間進入並受到污染。至於耶穌的墳墓,經文特別提到一塊大石頭被放在墳墓前,並被封好。然而,在星期日的清晨,婦女們卻發現「石頭已經被滾開了。」(馬可福音16章4節)
思考三個詞,這些詞都是耶穌曾經停留過的地方:子宮(womb)、房間(room)和墳墓(tomb):
- 上帝的兒子在馬利亞的子宮(womb)中經歷了人類生命的孕育過程。
- 祂降生躺臥在馬槽中,因為「客店裡沒有地方(room)」(路加福音2章7節)。多年後在馬可樓,祂賦予逾越節晚餐新的意義。
- 接著是墳墓(tomb),這是祂戰勝死亡的地方。 耶穌的故事可用「子宮、地方和墳墓」來概括。
預備你的心迎接復活節
你是否將耶穌基督埋藏在你生命的某個角落?在過去的信仰生活中,祂是否一直處於沉睡狀態,以至於現在仍被隱藏,不為公眾所知?你要怎樣才能滾開墓前的石頭,並公開宣告耶穌基督是復活的主?
第4天 濯足
第4天 濯足
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約翰福音13章34節
每年的聖週,當基督徒記念耶穌的死和復活的重大事件時,一個在眾人腦海中縈繞的問題就是:「濯足」是什麼意思?
自中世紀以來,耶穌受難的前一天被稱為「濯足日」。許多人誤以為「濯足」只是一個古老的詞,意思是「神聖的」。實際上並非如此。其他人則注意到濯足日儀式的悲傷氛圍,例如許多教堂會挪走聖壇上的陳設,他們推測「濯足」一定意味著是「悲傷的」。但事實並非如此。
這個詞(maundy)源於耶穌在第一個濯足日所說的話。在西方中世紀教堂使用的《拉丁聖經》(Vulgate)中,約翰福音13章34節的原文是:Mandatum novum do vobis,現代翻譯的文本則是:「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Mandatum或其動詞形式mandare意為「命令」,後來演變為濯足。
猶太信仰以上帝的律法為根基,這些誡命透過摩西頒布給上帝的子民。在耶穌的時代,法利賽人視自己為這些誡命的守護者,並為了安全起見增加了一些自己的規條。雖然耶穌向聽眾保證祂來的目的:「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乃是要成全」(馬太福音5章17節)。祂經常批評法利賽人沒有抓住上帝話語的核心,在他們熱衷守規矩的同時,卻忽略了與上帝的關係。
所以,在為永恆生命鋪平道路的日子前夕,耶穌發出了一個新的「濯足令」,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作為上帝的羔羊,藉著祂的死,祂即將成全摩西律法的要求,並除去世人的罪孽(約翰福音1章29節)。但對那些信靠祂的人來說,新的命令就是:彼此相愛。
這就是為什麼聖週四被稱為「濯足日」的原因。「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翰福音13章34-35節)這是一條新的命令,總結和成全了舊的命令。我們在生活中所做的各樣抉擇應該是出於對上帝的愛,而不是出於害怕得罪祂──因為「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約翰一書4章18節)。
濯足日也與最後的晚餐有關,特別是耶穌為祂的門徒洗腳:「隨後把水倒在盆裡,就洗門徒的腳,並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乾。」(約翰福音13章5節)
在濯足日,一些教會重新確立了主餐禮,其中包括濯足儀式。這是謙卑地順服並接受耶穌所賜的新命令。
的確,聖週四的「濯足精神」並不在於其神聖或悲傷,而是在於耶穌自願犧牲的愛,以及囑咐我們要向他人展示同樣的愛。
伊莉莎‧科夫曼(Elesha Coffman)寫道:「我們常常在講壇上聽到這樣的話:如果沒有經歷過耶穌受難日的黑暗,就無法充分體會復活節主日的喜悅。然而,如果沒有聖週四的教訓,門徒們對這兩件事都會感到困惑。那一天,他們接受了愛的命令,被一位君王洗腳,他們終於第一次明白了逾越節獻祭、基督和生命之餅之間的關聯。即使日曆上這一天並未被標示為公眾假期。」
預備你的心迎接復活節
請花一點時間想想你身邊最親近的人。如果你真的跪在他們面前,一邊手裡拿著一桶水,洗他們的腳,一邊口 中述說「彼此相愛」的誡命,這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
主啊,請祢引導我今天遇見一個人,讓我能向他展現祢所說的愛,以回應祢對我的愛。
第3天 救贖
第3天 救贖
既已和好,就更要因祂的生得救了。——羅馬書5章10節
在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中,一場勢均力敵的比賽進入關鍵階段時,球隊通常會派出他們最出色的投手。如果這名投手成功阻止了對手的擊球並確保勝利,他將獲得一次救援成功。
在與紐約洋基隊度過輝煌的19年生涯中,馬里亞諾‧里維拉(Mariano Rivera)是這方面的佼佼者,他累積了652次救援成功,並引起看台上出現「只有耶穌的拯救次數比馬里亞諾更多」的標語。
馬里亞諾是一個有著深厚信仰的人,對於這樣的稱讚他或許會感到尷尬,但他肯定同意耶穌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救援」領袖。
希伯來文中有一組字彙是用來表示「拯救」、「救贖主」和「救贖」(yasha, moshiya, yeshua)。這些字與其他描述健康和幸福的字有關聯。因此,人們稱頌上帝為救贖主,祂以不同的方式關注所揀選之人的福祉。
在以色列人從埃及奇蹟般逃脫之後,他們平安地站在紅海的對岸,他們唱著:「耶和華是我的力量,我的詩歌,也成了我的拯救」(出埃及記15章2節)。在整個舊約聖經中,拯救通常指的是困難時期的幫助。在國家層面,上帝拯救祂的百姓以色列免受外敵的攻擊,就像埃及軍隊被紅海淹沒一樣。
在新約聖經的希臘文中,我們可以找到一個類似的字組(sozo, soter, soteria),但其含義顯著不同。
耶穌在稅吏撒該家中說:「今天救恩到了這家」(路加福音19章9節),這是指撒該稍早前願意為他的詐騙行為而悔改。顯然,這是個人的歸信,而不是敵軍被擊敗。耶穌繼續陳述了自己的使命宣言:「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10節)
拯救不僅僅是瘟疫得到醫治,也不僅僅是以大豐收結束饑荒,它更是靈性層面的福分,超越了物質的福分,意味著生命得到轉變。當人們如同撒該一樣迷失時,救主會尋找他們,使他們重新與上帝聯結。在與耶穌相遇後,一群撒馬利亞人說:「是我們親自聽見了,知道這真是救世主。」(約翰福音4章42節)
祂不僅僅是以色列的救主,也是整個世界的救主。拯救的語言貫穿在耶穌的整個故事中。
一位天使向一群驚訝的牧羊人宣告:「因今天在大衛的城裡,為你們生了救主」(路加福音2章11節)。一位年邁的先知在聖殿中抱著嬰孩耶穌,這麼禱告:「因為我的眼睛已經看見祢的救恩,就是祢在萬民面前所預備的;是照亮外邦人的光,又是祢民以色列的榮耀」(30-32節)。即使在那時,拯救的應許也超越了以色列這一個國家。
在耶穌死而復活後的數月和數年裡,使徒們明確表示這些事件為世界帶來了救恩。彼得宣講說「除祂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使徒行傳4章12節)
保羅和巴拿巴描述了上帝如何呼召他們開展傳道事工:「我已經立你作外邦人的光,叫你施行救恩,直到地極。」(使徒行傳13章47節)
在這個通往復活節的旅程中,我們需要關注自己的靈性需求,留意我們是如何走迷失的。我們需要救贖。但我們逐漸明白耶穌的死亡和復活不僅僅是重大的、奇蹟般的事件,也是拯救的事件,是上帝為拯救祂所愛的我們,而設計的不可思議之救贖使命。
預備你的心迎接復活節
上帝,在這個記念祢兒子的死亡和復活的季節裡,幫助我深深擁抱救恩的真諦。
第1天 和散那
第1天 和散那
前行後隨的眾人喊著說:「和散那歸於大衞的子孫!」——馬太福音21章9節
第一個棕櫚主日,「眾人多半把衣服鋪在路上,還有人砍下樹枝來鋪在路上。前行後隨的眾人喊著說:『和散那歸於大衞的子孫!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高高在上和散那!』」(馬太福音21章8-9節)
這個慶祝活動類似於每年秋季舉行的住棚節(或稱為棚節)。那是一個豐收的節日,人們會拿著樹枝在開幕遊行中揮舞,然後用這些樹枝搭建臨時居所,度過一週餘下的時間。
我們所說的凱旋入城發生在春季,就在逾越節前不久,所以這也許是一個突然聚集的快閃活動,使用了他們在收穫遊行中熟悉的習俗。
但他們高呼的和散那這個奇怪詞彙是什麼意思呢?
它源自詩篇118篇中的一個希伯來字——hoshiyana,字面意思是「現在就幫助!」或者「請救救我們!」(見25節)
這個希伯來字 hoshiya 通常用作請求解救。在詩篇12篇中,作者在一個看似糟糕的時刻使用了這個字:「耶和華啊,求祢幫助!因虔誠人斷絕了,世人中間的忠信人沒有了。」(詩篇12篇1節)當以賽亞說:「耶和華的膀臂並非縮短,不能拯救;耳朵並非發沉,不能聽見。」(以賽亞書59章1節)時,他使用了同樣的詞語。在另一處,一個女人在與大衛王會面時開口說:「王啊,求你拯救!」(撒母耳記下14章4節)同樣使用了這個詞語。
然而,在棕櫚主日的描述中,和散那似乎是一種讚美的呼喊,而不是求助的呼求,是向大衛的子孫致敬,它響徹「至高之處」。聽起來他們好像在說「讚美祢!」或者「哈利路亞!」(用另一個希伯來字)
仔細想想,這是有道理的。當你需要幫助時,你會轉向誰呢?會轉向比你更強大、更聰明、更有能力的,能把你從困境中拯救出來的人。
約翰‧派博(John Piper)留意到這個詞語意思的轉變:「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散那這個詞語發生了一些變化。在詩篇118篇中,它緊接著的是這樣的感嘆句:『奉耶和華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求助的呼喊幾乎在詩人還沒有講出來之前就得到了回應。幾個世紀以來,和散那在猶太人的日常語言中不再是求助的呼喊,反而成為盼望和歡欣的吶喊。」
想像一個不同的遊行場景。你生活在1945年的法國小鎮。你的國家已被納粹佔領數年,但盟軍終於突破重圍,解放了你的小鎮。當盟軍部隊駛過時,人們排列在街道上,高呼:「拯救我們!我們愛你!謝謝你!你是得勝者!好極了!」這就是和散那的意思。
這不僅僅是一個字詞的研究。這個希伯來和希臘文詞彙的結合表達了我們實際的景況。
希伯來文的原意表達了我們內心迫切的需要。一些學者指出,和散那還帶有一種迫切感:「我破碎而絕望。請現在就拯救我。」
而和散那的希臘文意思則表達了我們因為得到幫助而感到欣慰。耶穌從我們的破碎中拯救了我們。祂應許賜予我們新的生命,新的方向。和散那是興奮的表達,我們因耶穌基督道成肉身為我們帶來拯救的驚人消息而感到狂喜和興高采烈。
預備你的心迎接復活節
也許你今天感受到那種絕望、迫切需要幫助的情感。你的心碎了,生活也破碎了,你在呼喊。也許現在你對和散那有了新的深刻理解。將這一切帶入你與上帝的禱告中。在你的破碎和需要幫助中向祂呼喊。在經歷祂救贖的喜悅中向祂呼喊。大聲說出來,大聲呼喊!向那位拯救你的主高聲呼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