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查看所有

文章 靈命日糧事工

孝敬父母

讀經:以弗所書6章1-4節
有一宗人,咒詛父親,不給母親祝福。 -箴言30章11節

有一個年邁的母親,寫了這樣一封悲傷的匿名信:「我只有一個兒子,他會為其他人做所有事,卻不願意為我做任何事。雖然我的住家只離他八分鐘的路程,他卻鮮少來探望我,也很少打電話給我。」

上帝把家庭關係放在我們生命中一個很重要的位置,所以祂在十誡中的第五誡說:「當孝敬父母」(出埃及記20章12節)。表面上看起來,這是直接對子女的要求,但父母必須要做出好的榜樣。當子女們看到自己的父母互相尊敬,也感受到自己被父母尊重、肯定、疼愛,更見證父母對上帝的順服,他們就學會榮耀、尊重、順服他們的父母。這條誡命其實是給我們每個人的。

我們當中做子女的,有多少曾對我們的父母盡到應有的孝順體貼?我們當中做父母的,又有多少向子女活出應有的榜樣?即使我們都違背了這條誡命,但耶穌在十架上的死挪去了我們的罪,祂更給我們勇氣,去請求我們子女和父母的寬恕。如果今天他們已經不在人世了,我們更該藉著加強自己其他的家庭關係,來顯露我們真心的悔改。

我們孝敬父母,就是尊榮天父。

子女孝敬尊榮父母,
乃行上帝眼中美事;
父母以愛告誡子女,
正是教導何所當行。

孝敬父母源自言傳身教。

年老的一輩

讀經:馬可福音7章1-13節
(孩子們)先在自己家中學著行孝,報答親恩,因為這在上帝面前是可悅納的。 -提摩太前書5章4節

在瑪莉.派佛博士的《可以這樣老去》一書中,作者拜訪了一些70歲、80歲和90多歲的老人,這些人在生活中都面臨著各種困難。

瑪莉寫道:「我想了解這些老年人。我們這個社會的組織方式,並沒有照顧到老年人的生活需要。」根據她的觀察,問題的根源是年輕人和老年人處在隔離的狀態,其實,這對雙方都沒有好處。

這樣的社會現象並不是刻意造成的,但是多數人的確忽略,甚至逃避他們對老年人應盡的責任。在耶穌的時代,法利賽人巧妙地躲避家庭的責任。在馬可福音7章9-13節裡,耶穌指責他們遵行將財物奉獻給上帝(他們稱為各耳板)的律法,但卻不願用他們所擁有的資產供養父母,他們奉行傳統卻違反了當孝敬父母的誡命。

我們的孩子、工作和教會裡各項活動,都可能使我們忙得團團轉,但是這決不能成為我們不盡本分,奉養年邁父母的理由(提摩太前書5章8節)。當我們逐漸邁入老年時,希望我們已經為自己兒女們立下了好榜樣。

愛的言語無私給予,
提供父母生活所需;
主期待祂所愛門徒,
皆按祂的教導而行。

第五誡命──當孝敬父母。

那是我爸!

讀經:箴言23章15-24節
行為純正的義人,他的子孫是有福的! -箴言20章7節

有時,你不需要當面見到一個人,只要聽他孩子怎麼描述他,都能知道他是位怎樣的父親。

孩子對父母的尊重程度,可以看出這些父母配得多少敬重。十誡的其中一條誡命提到要孝敬、尊榮我們的父母(出埃及記20章12節),但有多少父母有活出配得孝敬、尊榮的生活方式呢?

我無法想像,有什麼是比失去孩子對我的尊重更悲慘的事。如果我的孩子因為我而感到恥辱,我會是個最丟臉的人。然而,可以讓我感到興奮不已的事,莫過於我的孩子能驕傲地向一群人指著我說:「那是我爸!」

若要檢驗你是不是一個被孩子尊重的父親,一個很好的方式是自問:「我想不想讓我的孩子成為和我一樣的人?做我所做的事?到我所去的地方? 」

父親們,不要忘記,在現今這個道德和屬靈敗壞的社會裡,孩子們比任何一個時代都更需要慈愛父母的專一引導和關注。

願透過上帝力量與智慧的幫助,你能立志成為那讓孩子引以為榮的父親,讓他能驕傲地對人說:「那是我爸!」

效仿上帝的父親,
為人信實又真誠;
若他誠實也剛強,
他的子女必跟從。

為基督而活的人生是留給子女最好的產業。

跟隨腳步

讀經:列王紀下13章1-13節
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 -提摩太前書4章12節

一位父親和兒子在海灘上散步,跟在父親身後的兒子突然大喊:「爸爸,你看!我走在你的腳印上!」這句話促使這位父親思考到,自己有責任在屬靈方面引領自己的孩子。

列王紀下13章記錄了上帝百姓的一段悲慘歷史。以色列的列王並未順服主,乃是跟從他們邪惡父輩的腳步。他們一代又一代地犯罪,邪惡的事情不斷重演,上帝的恩典也暫時離開了這個國家。

不管父親們自己是否有意識到,但他們確實為自己的孩子樹立了榜樣。一個不知名的作者寫下了:

行事為人當謹慎,因有小子跟從我。
一生不敢走岔路,唯恐引他入歧途。
凡我所行他觀察,嘗試效仿我所為,
因這小子跟從我,他說他想學像我。
走過夏陽與冬雪,切記種種的言行,
都在影響這一位,跟從我的小後輩。

父親們,注意你們前行的方向及方式!有人正跟隨著你的腳步!

孩子未必繼承父親的才能,但卻能吸收父親的價值觀。

母親的撫慰

讀經:羅馬書16章1-16節
問在主蒙揀選的魯孚和他母親安;他的母親就是我的母親。 -羅馬書16章13節

有位協助安頓孤兒到不同家庭的基督徒,提到有個可愛的俄國小男孩伊凡。當伊凡知道他可以離開孤兒院時,他對這位基督徒說:「拜託你幫我找一個媽媽,好嗎?」

雖然父親也很重要,但有些時候唯有母親的撫慰能奏效,即使是成人也需要。

使徒保羅在大概五十多歲時,特別問候了在羅馬的信徒魯孚。有趣的是,保羅還向魯孚的母親問安,並說「他的母親就是我的母親」(羅馬書16章13節)。他為什麼這樣描述她呢?

保羅在那些佈道的年間,遭遇了很多困難(哥林多後書6章4-10節)。有可能魯孚把疲累的保羅帶回家,在那裡保羅得到魯孚母親安慰的話語、一件新衣、一頓美味營養的餐食?或許保羅從她得到了只有母親能給予的理解和溫柔?我們不確定到底保羅經歷了什麼,但這些也許能解釋經文中他特別的問候。

我相信上帝賜給了母親一種獨特能力,使她們展現溫柔和憐憫,也能在屬靈方面影響子女。讓我們感謝母親,也感謝那些像母親一樣對待我們的每一位女士。

上帝榮授母親,
真實高貴品性;
欣然盡其天職,
她能塑人命運。

千人建造一座城,但一位母親就可營造一個家。

磁鐵與慈母

讀經:箴言31章26-31節
當照耶和華你上帝所吩咐的孝敬父母。 -申命記5章16節

一位老師給她二年級的學生們上了一堂課,告訴他們什麼是磁鐵及其功能。隔天測試時,她出了這道題目:「我的名字只有兩個字,第一個字的漢語拼音是ci。我會把東西拾起來。請問我叫什麼?」卷子收回來後,老師驚訝地發現,幾乎一半學生的答案都是慈母。

沒錯,慈愛的媽媽會拾起東西,但是她們可比「磁鐵」強多了,連房子各角落裡的衣服和玩具都能撿拾起來。只是,雖然許多母親甘心樂意地做著這些工作,但是上帝對她們卻有更高的呼召。

一位稱職的母親不僅愛護她的家,還會營造令人舒適的家庭氛圍,使他們在其中感受到安全、被接納、被了解。媽媽總在那裡,傾聽孩子的訴說,說些安慰的話、給他溫暖的擁抱,或在他發燒的額頭上輕輕地摸一摸。而對於基督徒母親來說,她最大的喜樂,就是教導她的孩子來信靠耶穌,接受祂為救主、敬愛祂。

這樣的母親應當得到尊榮,不僅是在每年的母親節,而是日日如此。肯定媽媽的功勞不僅是口頭上說說就夠了,還應該表現在對她的尊敬、體貼和愛的行動上。

世上之物皆神賜下,
唯有一樣超乎萬物:
這份禮物珍貴無價,
此寶即為敬虔媽媽。

敬虔的母親不只養育你,更領你認識上帝。

我以禱告愛爸爸

你願意到天父面前為爸爸祈求屬天的福氣嗎?現在就開始代禱之旅吧!

視覺的局限

閱讀:約翰福音20章19-31節
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

有句古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但假如我們只相信親眼目睹的事,那將永遠無法認識上帝,或是經歷祂的同在。

一次我到英國旅遊時,正逢當地的口蹄疫盛行。還未到那裡時,我從報章得知此疫造成農民嚴重損失;從電視報導中,看到動物被屠殺、焚燒后掩埋,以杜絕疫病的擴散。可是當我搭乘火車從倫敦旅遊到德文郡時,卻看到在草原上有許許多多健康的羊群及牛群,並沒有看到任何口蹄疫的跡象。那么,我是該相信眼睛所見的,還是來源可靠的報導呢?

耶穌從死裡復活之后,多馬拒絕相信祂已復活的消息。他說除非自己觸摸到耶穌手上的釘痕及肋旁的傷口,不然是不會相信的(約翰福音20章24-25節)。在八天之后,當主向門徒顯現時,耶穌對多馬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29節)

縱然我們不曾見過耶穌,但憑信心接受那可靠見證人的話語,我們接受復活的主,並且相信祂永遠活着。

我深知所信的是誰,
也知救恩屬我所有;
祂必保守我到那日,
祂是救贖主我摯友。

憑信心能看見肉眼所不能見之物。

鐵證如山

閱讀:使徒行傳1章1-11節
祂受害之后,用許多的憑據將自己活活地顯給使徒看。

聖經上說耶穌在「受害之后,用許多的憑據將自己活活地顯給使徒看」(使徒行傳1章3節)。路加所記載的不僅僅是歷史性陳述,也是向所有不相信耶穌身體復活的批評者發出挑戰。路加做了奇妙而驚人的敘述,就是耶穌活着,不但有許多人見到祂,而且有許多令人信服的憑據證實祂的復活。

在兩千多年后的今日,聖經沒有任何其他的教義比基督復活這件事,受到更長久且不斷的攻擊。這也不足為奇,因為它是整個基督教教義偉大架構的基石。

耶穌的復活關係着基督教教義的堅立或崩潰。假如復活這件事不能被證實,那么基督信仰將冰消瓦解,而且也比古希臘和羅馬那些荒謬的神話更不值得信賴。

魔鬼知道這點,所以牠對基督真理最早且最頻繁的攻擊,就是基督復活這件事。基督信仰絕對可靠,因為我們是根據「許多的憑據」證實耶穌是活着的。

耶穌基督是生命之道,
空墳證實祂得勝奏凱;
凡接受祂為救主的人,
死亡或地獄無法傷害。

因為基督活着,我們不必害怕死亡。

十字架的凱歌

閱讀:路加福音23章44-56節
到了一個地方,名叫髑髏地,就在那裡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

在那一天,一個完全無辜的人慘遭殺害了。沒有人會認為那是個好日子,因為在那一天,有史以來最完美的人被羅馬兵丁釘死十字架。對祂的敵人來說,那是一種勝利;對士兵來說,那只是另一天的工作;對祂的信徒來說,他們最燦爛的希望破滅了,最偉大的夢想死了。沒有人會認為那是個好日子。

的確,如果沒有復活的星期日,那么許多星期五都是黑暗的日子。生命看來毫無價值,生活沒有目標和意義。然而,耶穌從墳墓中復活了,在看似已成定局的失敗中,上帝獲得完全的勝利,高奏凱歌。

施拉兹伯格(Herbert Schlossberg)在他的《預備早毀滅的偶像》一書中說道:「我們不是歷史的主宰,也並未掌控其結果,但我們確信在歷史中有一位主宰,祂掌管了一切的結果。我們需要對災難有一個神學的解釋,認識上帝在人們被監禁、受挫敗,以及遭受苦難逼迫中的作為。聖經記載了上帝在一連串偽裝的挫敗中之勝利。」

全心信靠耶穌基督來面對每一天,上帝最偉大的得勝常喬裝成失敗而來。

上帝旨意皆無誤,
雖然我們未領悟,
祂化萬事為美好,
扭轉悲劇成祝福。

主從墳墓裡復活,勝過一切仇敵與罪惡,高奏凱歌。

神聖的饒恕

閱讀:路加福音23章26-34節
「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

一位年輕人被謀殺,十年后他的兄弟在法庭見到這名兇手。當時他以顫抖的聲音說:「我的兄弟如今在天堂,他應該已經饒恕你了,但是我辦不到。」

身心遭受傷害的人不能輕易原諒對方,這是可以理解的。雖然說出原諒這個詞時,心裡的痛楚會減輕,創傷會開始痊癒,但原諒他人卻不是我們的自然反應。結果,因為不能饒恕,許多家庭因為過去的傷害而視同陌路,長久的怨恨引發暴力行為。

讓我們思考耶穌在十字架上所講的話。祂醫治生病的、餵飽饑餓的、教導迷惑的。即使祂是無罪的,但祂卻被羞辱、嘲笑和鞭打。在如此黑暗的時刻,沒想到祂干裂的嘴唇竟然說出:「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加福音23章34節)。但這就是祂在十字架上所說的第一句話,你想,當時聽到這句話的人內心會有多大的衝擊!耶穌既不生氣,也不怨恨,只說了「赦免他們」,這話語實在包含了極大無比的愛。

上帝啊!在別人錯待我們時,請幫助我們能夠像耶穌一樣寬恕他人。

主耶穌啊,祢擔當了我們的罪,
因祢的死,今日我們得以存活;
如此大愛,實在令人難以言喻,
幫助我們,學習像祢寬恕他人。

以惡報惡是自然反應,以善報惡卻是神聖的。

豺狼或羔羊

閱讀:馬太福音27章15-26節
「這兩個人,你們要我釋放哪一個給你們呢?」他們說:「巴拉巴!」

在耶穌的時代,每逢逾越節,猶太人有釋放一個罪犯的習俗,以此紀念上帝將他們從埃及人的手中解救出來。因此眾人聚集在一起,要求一個罪犯被釋放。

老謀深算的彼拉多讓群眾決定被釋放的人選:是讓拉撒路從死裡復活的耶穌,或是血債累累的殺人犯巴拉巴。這個選擇應該是顯而易見的,但是群眾卻要求釋放殺人犯巴拉巴。

群眾通常是傾向于野蠻、叛逆和瘋狂的,他們選擇了世上的豺狼:巴拉巴、史達林和希特勒,卻拒絕了卑微、謙卑的僕人和羔羊。

假設我們身歷其境,會選誰呢?群眾的聲音是如此強大,我們有把握真會選擇耶穌嗎?在這件事發生的幾天前,群眾還在高喊:「和散那歸于大衛的子孫!」可見群眾的壓力也可能讓我們感到困惑、害怕,甚至失去良知。

上帝啊!幫助我們。有時在群眾的壓力下,儘管我們心裡明白,卻隨波逐流地去選擇世上的豺狼。請幫助我們選擇那羔羊。

世界給我們壓力,
要迎合它的格局;
若持守上帝真理,
主能助我們抗拒。

倚靠主的力量,抗拒世界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