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查看所有
Patricia Raybon

雷翠霞

雷翠霞(Patricia Raybon)。翠霞曾在《丹佛郵報》擔任編輯,也曾是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新聞系的副教授。她希望自己的著作能成為愛的橋梁,激勵人們愛上帝也彼此相愛;她的目標是:靠主恩典,讓信仰進入各民族。她熱愛上帝的話語,並積極支持世界各地聖經翻譯的計畫。她有多本著作,也有幾本書籍獲獎。翠霞和丈夫丹恩有兩名子女和五名孫兒,目前住在科羅拉多州。他們喜歡邊看電影邊吃爆米花,也愛看輕鬆的偵探劇和連續劇。

文章 雷翠霞

化憐憫為行動

詹姆士·沃倫(James Warren)的工作並不是製作長凳。但某一天在丹佛市,他注意到一位女士坐在地上等公車,他覺得這樣實在有失尊嚴。於是,這位28歲的人力顧問開始利用廢棄木材製作長凳,並放置在公車站,而且很快就被人使用。當他知道全市9,000個公車站很多都沒有候車座椅,他就作更多長凳,並且刻上兩個英文字(Be Kind),意思是善待他人。沃倫說:「我只是盡力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好一點。」

永恆的教會

「教會結束了嗎?」正當主日聚會快結束時,一位帶著兩個孩子的年輕母親來到我們教會問道。一位接待員告訴她,附近的教會有兩堂主日聚會,第二堂就要開始了。接待員還問她,是否需要有人送他們過去?這位母親表示需要協助,過後她很感激地去參加另一個教會的聚會。後來,那位接待員回想起那位母親的問題,得出的結論是:「教會結束了嗎?絕不會結束,上帝的教會永遠存在!」

堅持不懈

在1917年,一名年輕的女裁縫被紐約市知名的時尚設計學院錄取而感到驚喜不已。然而,當安·洛薇(Ann Lowe Cone)從佛羅里達州來到學校註冊時,院長卻不歡迎她,並對她說:「恕我直言,我們不知道妳是黑人。」但洛薇不願離去,她輕聲向上帝禱告:請讓我留在這裡。最後,院長看到了她的堅持,於是讓她留下來,但附帶條件是她不能與白人學生一起上課,只能打開教室後門讓她旁聽。

深水

在1992年,比爾·平克尼(Bill Pinkney)獨自駕駛帆船環遊世界,他為了更遠大的目標,選擇了最困難的海域,行經危險的大南開普敦沿海。他先前曾在芝加哥貧民區的小學任教,他希望自己的這趟旅程能夠啟發和教育兒童,包括這些貧困家庭的孩子。他的目標是要讓孩子們看見,透過努力學習和立定決心,可以走到多遠的地方。他還將這艘船命名為「決心號」。比爾也時常帶學生乘著決心號在水面航行,他說:「孩子們手裡握著舵柄,學習管理、自我控制和團隊合作,這些都是要在生活中取得成功所需的基本要素。」

重獲新生

薛普勒(Shawn Seipler)因職務所需,經常需要出差。每當他離開旅館,總是想:旅館會如何處理沒用完的肥皂?薛普勒相信,這些數以百萬計沒用完的肥皂,除了被當成垃圾丟進掩埋場之外,還能重獲新生。於是,他開創一個社會企業「潔世」,從八千多個旅館、郵輪以及度假酒店,回收上百萬磅的剩餘肥皂,經過消毒,重新製作成「再生皂」。然後把這些再生皂送到一百多個國家,提供給有需要的人使用,幫助他們預防與衛生有關的疾病,也避免因染病而死亡。

小改變大不同

「我有資格參加奧運比賽嗎?」一位大學游泳選手擔心自己的速度太慢了。但負責泳隊的數學專家小野健(Ken Ono)教授研究她的泳技後,發現能幫助她加速整整六秒,這短短六秒在國際比賽中,足以帶來不同的結果。小野健在這位選手的背上安裝感測器,然後他並沒有要選手做出重大改變以提高速度。他只是找出需要矯正的細微動作,若能做些改變,游泳選手就會游得更快,進而取得勝利。

上帝認識你

一對兄弟因被分別收養而失散了近20年,一次的DNA檢測讓他們得以重逢。紀倫獲知檢測結果後,相信文森是他的親兄弟便聯絡他。文森起初還想:這個陌生人是誰?當紀倫問文森出生時叫什麼名字,文森立刻回答:「泰勒。」那一刻,紀倫確信他們是親兄弟,因他記得哥哥的名字!

強大而美善

年輕的校園牧者感到很煩惱。我坦率地問他有沒有禱告尋求上帝帶領,像保羅說的那樣不住禱告,祈求上帝幫助,他聽了顯得很困惑。他在回答時承認:「我不確定禱告還有沒有用。」他皺著眉說:「我也不確定上帝是否垂聽,你看看這個世界就知道。」那位年輕的領袖正以一己之力「建立」福音事工,很可悲地,他失敗了。為什麼?因他拒絕了上帝。

改變

那是意義深刻的一次握手。在1963年3月的一個晚上,來自兩間大學的籃球隊員(一位黑人,一位白人)不顧種族隔離主義者的仇恨,相互握手。這是密西西比州歷史上的頭一遭,純白人的男子球隊與有黑人的球隊進行較量。當時該州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白人球隊不准與有黑人球員的隊伍比賽。所以密西西比州立大學隊為了與有四個黑人球員的洛約拉大學比賽,用替補球員以掩人耳目的方式避開禁令,進行了這場象徵著「改變」的比賽。而洛約拉大學的黑人球員則在整個賽季忍受著種族歧視,被觀眾丟爆米花和冰塊且處處遭排斥。

反映基督的光

為了要在自己的風景油畫中,準確捕捉反射光的美感,藝術家阿爾芒·卡布雷拉(Armand Cabrera)秉持一個關鍵的藝術原則:「反射光永遠不能像它的光源那樣強烈。」卡布雷拉觀察到新手畫家傾向於誇大反射光,於是他提出質疑:「反射光是屬於陰影區塊,它的目的是用來襯托,而非與畫作中的明亮區塊相互競爭!」

不會延誤

我的牧師是美國人,有一次,他到西非一個小鎮探望某個教會,為了參加主日早上10點的聚會,他準時抵達教堂。但簡陋的會堂裡,空無一人。於是,他開始等待,1小時,2個小時過去了,直到中午12點30分左右,當地牧師經長途跋涉後終於抵達教堂,接著還來了好幾位詩班成員,以及一群友善的小鎮居民。正如我的牧師後來所說:「聚會在時機成熟時開始了,聖靈歡迎我們,而且上帝並沒有延誤。」我的牧師明白,當地有不同的文化必然有其充分的理由。

像我這樣

夏洛特·艾略特(Charlotte Elliott,1789-1871年)實在無法入睡。癱瘓多年的她,隔日將在教會為高等教育募款的義賣會中成為焦點,但她心想:像我這樣,實在不配!她輾轉反側,懷疑自己的資歷,質疑自己的屬靈生命。第二天,她仍坐立不安,最終她寫下一首詩,就是傳唱至今的經典聖詩《照我本相》﹕「照我本相,無善足稱,惟祢流血,替我受懲,並且召我就祢得生;救主耶穌,我來!我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