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查看所有
Patricia Raybon

雷翠霞

雷翠霞(Patricia Raybon)。翠霞曾在《丹佛郵報》擔任編輯,也曾是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新聞系的副教授。她希望自己的著作能成為愛的橋梁,激勵人們愛上帝也彼此相愛;她的目標是:靠主恩典,讓信仰進入各民族。她熱愛上帝的話語,並積極支持世界各地聖經翻譯的計畫。她有多本著作,也有幾本書籍獲獎。翠霞和丈夫丹恩有兩名子女和五名孫兒,目前住在科羅拉多州。他們喜歡邊看電影邊吃爆米花,也愛看輕鬆的偵探劇和連續劇。

文章 雷翠霞

愛使人勇敢

二戰期間的四位隨軍牧師雖未曾被稱為「英雄」,但他們的犧牲卻令人動容。1943年2月一個寒冷的夜晚,當這四位牧師搭乘的運輸船多切斯特號在格陵蘭海岸附近被魚雷擊中時,他們竭盡所能安撫數百名驚慌失措的士兵。一名倖存者說,船艦逐漸下沉時,許多受傷的人爭先恐後地跳到擁擠的救生艇上,但他們卻鼓勵眾人要勇敢面對危機,安定人心。

平安抵岸

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坎達斯部族(Kandas)的人正興奮地等待聖經運來,這是用他們的語言印製的新約聖經。但是要到達這個部落,運送聖經的人卻必須乘著小船橫渡海洋。

變得更好

我孫女在大學的排球隊中學會了制勝的法則。當球朝她迎面而來時,無論角度如何刁鑽,她都能把球打得「更好」。她可以在不發脾氣、不抱怨或不找藉口的情況下,讓隊友能處於更好的位置來反擊,她總是設法令情況變得更好。

喜樂讚美

英國知名作家魯益師(C. S. Lewis)剛信主時,最初他很抗拒開口讚美上帝,甚至將這稱為「絆腳石」。他抗拒的原因,主要是來自於「上帝命令我們要讚美祂」的這個想法。然而,他最後終於明白,正是在人敬拜讚美上帝的過程中,上帝與人交通同在。然後,當我們沉浸在上帝完全的愛中,在祂裡面得著難以言喻的喜樂,讚美之聲就自然流溢,正如鏡子接收光與反射光一樣,喜樂與讚美兩者密不可分。

除草有學問

孫兒們在我家後院跑來跑去。玩遊戲?不是,他們是在拔雜草!最小的孫女說:「雜草得從根部拔起!」還驕傲地把她的戰利品拿給我看。那天我們在拔除雜草時,都會連根拔起,清除每一株惱人的威脅,大家都開心不已。但在享受斬草除根的樂趣之前,我們卻得先找出雜草的蹤跡。

永不放棄

南蘇丹的克利科族主教尼戈(Semi Nigo)用「戰爭頻傳,遙遙無期」,形容他的教會渴望擁有克利科語的聖經,但卻一再被延誤的情況。事實上,在這之前,他們未曾有過克利科語的文字印刷。幾十年前,尼戈主教的祖父勇敢地開始翻譯聖經的工作,但因戰爭和局勢動盪而使翻譯事工一再受挫。然而,儘管他們所處位於烏干達北部和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難民營屢屢受到襲擊,主教和信徒們仍堅持進行聖經翻譯事工。

記得歌唱

退休的歌劇歌手南西‧古斯塔夫森(Nancy Gustafson)在探望她母親時,察覺母親的身體機能因失智症而退化,令她難過不已。她母親不認得她,也幾乎不說話。經過幾個月的探望後,南西決定開始唱歌給母親聽。她母親聽到歌聲,眼睛亮了起來,並且也開始唱歌,甚至唱了二十分鐘!南西的母親笑了,還開玩笑說他們是「古家合唱團」!這戲劇性的轉變顯示音樂的力量,正如一些治療師指出,音樂可以喚起人們失去的記憶。唱唱經典老歌也被證實可以提振心情、減少跌倒的發生、降低急診就醫,以及減少鎮靜藥物的使用。

失而復得

在手機專賣店裡,年輕的牧師正準備要面對壞消息。他在上查經班時,不小心把手機掉在地上,看來是要報銷了。但其實不然。店員成功地恢復他手機裡所有的資料,包括聖經影片和照片,甚至還救回他先前刪掉的每一張照片。這位年輕的牧師說:「店員回收那個壞掉的手機,換了一個全新的給我。我不但得回原本失去的資料,而且還得到更多。」

終獲自由

英國記者約翰·麥卡錫(John McCarthy)曾在殘酷的黎巴嫩內戰中被擄為人質達5年之久。他在獲得自由的20年後,才有機會與那位使他獲救的談判專家會面。當他終於見到聯合國特使皮科(Giandomenico Picco)時,他只是說:「謝謝你讓我重獲自由!」一句簡單的話,卻道盡千言萬語。因皮科曾冒著生命危險,在危機四伏的談判中,為麥卡錫和其他人質爭取重獲自由的機會。

上帝的憐憫

在一個寒冷的冬夜裡,有人故意拋擲一塊大石頭,砸破一個猶太小孩的臥室窗戶。那個窗台擺設了大衛之星,以及猶太宗教儀式所用的燭台,表示這戶人家正在慶祝哈努卡節,也就是光明節。這個小孩住在美國蒙大拿州的比靈斯城,當時城裡有好幾千人,包括許多基督徒,都以憐憫回應這充滿仇恨的舉動。他們對猶太鄰居受到的傷害與恐懼感同身受,於是許多人都在自家的窗戶貼上燭台的圖片。

生活中的煙火

在跨年夜,當高空煙火在全球大小城鎮點燃時,也伴隨著爆炸聲響。製造商說,這響聲是有目的的,因為閃光的煙火本來就是要打破平靜的氛圍。多發型煙火的響聲最大,尤其是在接近地面時爆開,響聲更是震耳欲聾。

言語溫和

我在臉書上跟人爭論,這實在是不智之舉。是什麼讓我認為自己有義務在熱門話題上「糾正」一名陌生人?特別是針對一個會導致分裂的議題。爭論的結果是帶怒氣的言語、受傷的心靈(至少我感覺受傷),以及失去為耶穌作見證的機會。這就是「網怒」的綜合結果。「網怒」就是指人們常常在部落格圈中所發出的憤怒言辭。正如一位倫理專家所說,人們往往誤把這股憤怒,歸結為談論公共議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