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查看所有
Tim Gustafson

葛庭墨

葛庭墨(Tim Gustafson)是《靈命日糧》及《每日旅程》的作者,也是《探索叢書》的編輯。由於從小由宣教士領養,並在迦納長大,庭墨對生活的看法異於西方社會,他和妻子蕾莎育有一個女兒和七個兒子。對此,也許我們不必感到驚訝,因為他以這段經文作為人生的座右銘:「上帝在祂的聖所作孤兒的父,作寡婦的伸冤者。上帝叫孤獨的有家,使被囚的出來享福。」(詩篇68篇5-6節)

文章 葛庭墨

不公平的人生

在查爾斯·狄更斯的經典小說《孤雛淚》(Oliver Twist)裡,體弱多病的奧利弗出生在一個濟貧院,一個以壓榨貧民而惡名昭彰的機構。奧利弗一出生就成為孤兒,最後受不了虐待而逃跑。經歷一連串奇妙的轉折,他成為一筆可觀財富的繼承人。作者狄更斯喜歡圓滿的結局,他讓每個傷害過奧利弗的人都接受正義的制裁或者悔過自新。壓迫奧利弗的那些人都自食其果,但奧利弗卻「承受地土」。如果人生的結局都像狄更斯的小說所描述的那樣圓滿,那是多麼美好啊!

看見並服事

來自倫敦的律師亞歷山大·麥克林(Alexander McLean)在接受採訪時談道:「有時我們一旦看到某些事,就再也無法視而不見。」他在18歲時前往烏干達,參與監獄及臨終關懷的工作。他在那裡看到無法視而不見的場景:一個老人無助地躺臥在廁所旁邊。麥克林照顧他五天,直到他去世。

走這邊!

在美國猛瑪洞穴國家公園裡,三個衝勁十足的男孩在地底下廣大複雜的曲徑洞穴裡四處亂闖,他們的叔叔法蘭克與他們同行。法蘭克非常熟悉此地,是探索洞穴的老手。他知道哪裡是凹坑和危險區域,不斷對他們三人呼喊:「孩子們,走這邊!」但三個少年卻只顧探險,離法蘭克越來越遠。

絕望中的盼望

愛琳和耀仁的女兒潔恩出生幾個月後,就被診斷患有愛德華氏症,情況看似絕望。醫生評估潔恩最多只能活幾天或幾週,無情地說:「治療她並無多大意義。」但愛琳說:「我對潔恩有更大的盼望。」於是愛琳和耀仁把潔恩帶回家,愛她,並且向上帝禱告。

唱新歌

美國雕塑家薩賓·霍華德(Sabin Howard)於2024年完成一個栩栩如生、血淚交織的雕塑作品《士兵的旅程》。在這約18米長的浮雕上,霍華德雕刻出38個立體青銅人像,生動描繪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個士兵的生涯。霍華德依序刻劃出士兵與家人心碎地告別,出發時的意氣風發,以及戰爭的恐怖場景。最後我們看到士兵退伍返鄉,他女兒凝視著他翻轉過來的頭盔,預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到來。

母親的回顧

美娜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她說:「我根本就不喜歡母親節。因為這個節日會讓我想起,自己是個很糟糕、很失敗的母親。」

最佳證據

史特博(Lee Strobel)原本是一個無神論者,根本不相信耶穌的復活。但他是一名記者,具有新聞從業人員的分析思維,因此在他妻子信主之後,他決定親自研究妻子的基督信仰。經過兩年的研究,他不再堅持無神論,而是相信上帝、相信耶穌的復活、接受基督信仰。

快樂與喜樂

一名少女在立法機關前面發言時,說:「我有權利得到快樂!」這可說是為每一個人發聲,這也是人類的呼求。甚至還有一位勵志大師說﹕「上帝要你快樂!」

生命名單

伊扎克·施特恩(Itzhak Stern)埋首在一台打字機前,連夜打出一份名單,共有1,098個名字。這份名單上的猶太工人受到工廠老闆奧斯卡·辛德勒(Oskar Schindler)的保護,可免受納粹黨的迫害。施特恩緊握這份文件,說:「這份名單何等美善;這份名單就是生命。」名單上的人成為大屠殺的倖存者。據估計,2012年這些倖存者的後代約有8,500人。

明智的克制

在1863年美國內戰期間,南軍在蓋茨堡戰役中慘敗之後,羅伯特·李將軍(Robert E. Lee)率領受到重創的南軍撤回南方。但波多馬克河因暴雨而水位上漲,阻斷了他的退路。當時林肯總統敦促率領北軍的米德將軍(George Meade)發動進攻,予以痛擊。但米德將軍帶領的北軍和南軍一樣疲憊不堪,因此米德將軍選擇讓部隊休整。

聾人的心

蕾莎為了增進手語技巧,融入了聾人的群體當中,她很快就發現了他們面臨的各種問題。他們經常很尷尬地被聽力正常的人忽視;人們要求他們能正確無誤地讀唇語;在工作的升遷上經常被遺忘。除此之外,大多數的公共活動也沒有手語翻譯。

奇妙的光

攝影師瑞恩.莫瑞(Ronn Murray)喜歡寒冷的天氣。他說:「寒冷的天氣意味著晴空萬里,這能為我們打開一扇窗,看見奇妙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