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道
早年我擔任英文《靈命日糧》的編輯,負責挑選封面上的經文。不久,我開始懷疑,換不同的經文是否有必要。
盡她所能
每當嘉樂看到朋友在社群媒體上,說一些不經思考或蠻橫無理的話時,她總會溫和堅定地提出異議。她尊重每一個人,而且說話總是積極正面。
看顧人的上帝
聖經學者萊特博士(Christopher J. H. Wright)在《我不理解的上帝》一書中提到,最早為上帝設立名號的其中一人,竟是身分卑微的使女夏甲。
當做的事
軍用車隊正準備出發,一名年輕的海軍陸戰部隊士兵趕緊跑去拍中士的車窗。中士搖下車窗,問:「有什麼事嗎?」「你忘了做一件事。」士兵回答。「那是什麼事?」中士又問。「呃,就是你常做的事啊!」士兵回覆。
你會維護誰?
當老師在文法課上,要凱斯琳(Kathleen Parker)到台上作句型分析,她真是嚇壞了。因為她是新來的轉學生,這些文法她都還沒學到,但全班同學還是無情地嘲笑她。
樂意付出
在1891年,畢蒂·梅森(Biddy Mason)女士長眠於洛杉磯一座無名墓碑之下。對於生來就是奴隸的婦女而言,這實在是稀鬆平常。但對成就非凡的畢蒂來說,這實在非比尋常。因為早在1856年,畢蒂經過法庭的激辯獲得自由之後,她就結合自己的護理技巧和明智的投資累積一筆財富。當她看到移民和囚犯面對的困境,就著手幫助他們。她經常周濟窮人,以至人們常在她家門口排隊等候援助。1872年,也就是畢蒂脫離奴隸生涯的第十六年,她和女婿在洛杉磯建立了「第一非洲衛理公會」教堂。
首要任務
一位英國女學者呼籲世界宗教團體致力促成全球和平,此舉獲得各國人士的贊同。她認為世界各主要的宗教都有推己及人的共識,她建議:「現今最重要的,就是要打造一個全球化的社會,讓所有宗教的信徒都可以和平共處。」
冷漠無情
有位女市民在情急之下,撥電話到我任職的住宅服務中心。她租的房子暖氣出了問題,整個房子冷得就像是個大冰櫃。她急切地問我,她和孩子們該怎麼辦。我不假思索地給了她官方答覆:「請暫時入住飯店,再把帳單寄給房東。」她氣得馬上掛上電話。
誠實的禱告
有一次,牧師請一位長老帶領會眾禱告,長老的回答卻震驚全場。他說:「牧師,真抱歉!今天來教會時,我跟我老婆不斷地爭吵,實在不適合帶領禱告。」場面頓時變得十分尷尬,接著牧師自己帶領會眾禱告,禮拜程序也繼續進行。但這件事讓這位牧師決定,以後除非私下先溝通,否則再也不要當眾請人禱告。
阿爸父
這樣的畫面通常只出現在逗趣的父親節卡片上。那個爸爸孔武有力地單手推著除草機,另一隻手則熟練地拉著幼兒拖車。拖車裡坐著他三歲大的女兒,正享受著這吵雜的後院巡禮。這可能不是安全的育兒方式,但誰還能說男人不能一心多用、身兼數職呢?
不是簡單模式
舊約律法似乎給了一個簡單的生活指標,順服上帝就蒙福,不順服就招災禍,這好像不錯,但真的這麼簡單嗎?
不過一死
海莉特·塔布曼(Harriet Tubman,1822-1913年)生來就是黑奴,且遭受虐待,但她從母親述說的聖經故事中,看見一線曙光。以色列人雖身為奴隸卻能從法老手下逃脫,這讓海莉特看見,上帝要祂的百姓獲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