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身何處
愛爾蘭詩人葉慈(W. B. Yeats)希望自己死後能被葬在本布爾本山下,這是愛爾蘭西部一座宏偉的平頂山。他晚年所寫的一首詩就是《本布爾本山下》,如今他的墓碑上刻著那首詩的最後一句:「冷眼觀生死,騎士策馬行!」
唯一的聲音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巴黎和會召開,會後法國陸軍統帥費迪南·福煦(Ferdinand Foch)沉痛地指出:「這並不是和平,只是二十年的停戰協定而已。」福煦的觀點與主流意見相反,主流意見認為這場可怕的衝突將是「終結一切戰爭的戰爭」。但二十年又兩個月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事實證明,福煦是對的。
和平使者
諾拉參加了和平抗議活動,因為她深切覺得需要伸張正義。按照原定計劃,這是一場無聲的示威活動,抗議者在震懾人心的沉默中於市中心遊行。不久,來了兩輛巴士,從外地趕來的煽動者抵達現場,很快就爆發了騷亂。諾拉失望地離去,而原本立意良善的舉措看似徒勞無功。
重生復興
我們都知道李奧納多.達文西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傑出代表人物。他才華卓越,橫跨多個學術研究和藝術領域,締造了非凡成就。然而,達文西曾在日記中寫道:「我們過著悲慘的日子,哀哉,我們死後不會在人們的腦海中,留下任何關於我們的記憶。」
永恆的基業
經濟大蕭條時期,乾旱引起的沙塵暴使美國經濟雪上加霜。在這樣的時刻,堪薩斯州海華沙市的居民約翰·米爾本·戴維斯(John Millburn Davis)決定要使自己留名千古。作為一位白手起家且膝下無子的百萬富翁,戴維斯可以投資慈善事業或經濟發展,但他卻不惜耗費鉅資,請人為自己及已故的妻子雕塑十一座真人大小的石頭雕像,矗立在當地墓園。
讀利未記
這次的查經主題是利未記,而我跟大家坦白了一件事。我告訴查經小組的組員們:「利未記大部分的內容我都直接略過,我也不想再讀關於皮膚病的條例。」
給予尊重
瑪琪帶了一名年輕女孩參加教會的聚會,這名女孩的穿著引人側目。但大家應該都不會感到意外,因她是一名性工作者。女孩在座位上忸怩不安,時不時拉著過短的裙子,又刻意將雙臂交叉挽在胸前。
沒藥的意義
今天是主顯節,是紀念在詩歌《朝拜新生王》(We Three Kings of Orient Are)所描述的事件。當時,有幾位外邦的智者前去朝見嬰兒耶穌。這幾位博學之士來自東方,不過他們不太可能是三個人。
復活之子
在美國文學家海明威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裡,描述了嗜酒如命的一群朋友的故事。他們剛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在身體和心靈上都因戰爭而遭受傷害,便試圖藉著派對、冒險活動,以及亂搞男女關係來應對創傷。他們也經常藉著酒精來麻痺痛苦,然而,沒有人是快樂的。
順從耶穌
在1951年,前蘇聯領導人約瑟夫.史達林(Joseph Stalin)的醫生勸他減少工作量,以保持健康。但這名醫生卻被史達林指控是間諜,並將他逮捕。這位曾以謊言羅織罪名、逼迫多人的暴君不願面對事實,並且以他慣用的手法除掉那告訴他事實的人。但事實不容辯駁,史達林於1953年去世。
幸運靴
當德鳴感受到他戰鬥靴下那令人不寒而慄的喀嚓聲時,已經太遲了!他的腎上腺素飆升,本能地一躍而起。幸好,藏在地底的致命裝置未被觸發。後來,炸彈拆除大隊從那裡挖出約36公斤的強力炸藥。此後,德鳴就一直穿著那雙靴子,直到完全破損為止。他稱那雙靴子是「幸運靴」。
都是值得的!
荷妮來自一個非基督教家庭,但一家人篤信宗教,他們對信仰的探討總是枯燥且只停留在理論層面。荷妮說:「我一直按照禱告文來禱告,但從未聽見任何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