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查看所有
Winn Collier

郭惟恩

郭惟恩(Winn Collier)。惟恩和妻子敏思以及兩個兒子住在美國維吉尼亞州的夏洛蒂鎮。他喜歡交友、品嚐「公平貿易」的咖啡,也熱愛具有啟發性的電影、值得閱讀的好書。他平常喜歡思考問題,並在山林中漫步。惟恩不僅為雜誌社寫作,也寫了四本與信仰相關的著作,最近還出版一本小說(Love Big, Be Well: Letters to a Small-Town Church)。目前他在夏洛蒂鎮的教會(All Souls Charlottesville)擔任牧師。

文章 郭惟恩

傳承信仰

有位直言不諱的無神論者認為,父母若將自己的信仰當作真理教導子女,就是違背道德規範。他甚至表示,父母將信仰傳承給下一代其實是虐待兒女。雖然這些想法過於極端,但我確實聽過有些父母說,他們不太敢鼓勵子女信主。我們許多人都積極影響孩子,希望他們和自己有同樣的政治觀點、營養概念或體育活動,但基於某些原因,我們有些人卻不看重傳承自己的信仰。

背負罪擔

讀經:彼得前書3章8-14節

不以惡報惡。-彼得前書3章9節

馬爾科姆.亞歷山大(Malcolm Alexander)在被判入獄服刑將近38年後,終於在2018年1月30日,走出監獄成為自由之人,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鑑定為亞歷山大洗脫了罪名。他在一連串悲慘、不公義的審訊程序中,始終堅持自己的清白。無能的辯護律師(後來被取消律師資格)、漏洞百出的證據以及可疑的調查手段,造成這個無辜的人被判終身監禁,蒙受近40年的牢獄之災。然而當亞歷山大最終獲釋時,卻表現出寬容的肚量。他說:「你不能生氣,而且實在沒有多餘的時間生氣。」

亞歷山大的話展現了極大的寬容。若不公不義奪走我們38年的光陰,摧毀我們的名聲,我們應該會生氣憤怒。在漫長心碎的年月裡,亞歷山大一直背負著不實的指控,但他卻沒有被罪惡擊垮。至終他非但沒有絞盡腦汁去復仇,還展現彼得的教導:「不以惡報惡、以辱罵還辱罵。」(彼得前書3章9節)

聖經要我們更進一步,除了不要報復之外,使徒彼得還要我們祝福對方(9節)。我們寬恕那些屈枉我們的人,並祝福他們能得到平安。這不是為他們的惡行找藉口,而是以上帝奇妙的恩典來對待他們。耶穌在十字架上背負我們的罪擔,我們既得著恩典,就當以恩慈待人,哪怕那些人曾經惡待我們。

作者:郭惟恩

反思:你如何憐憫那些無故傷害你的人?你會如何祝福他們呢?

禱告:上帝啊,要我不以惡報惡實在很不容易,求祢幫助我活出祢的憐憫與恩典。

上帝等候

美國詩人丹妮絲·列維托夫(Denise Levertov)在12歲尚未成名之前,就勇敢地將自己習作的詩集寄給偉大的詩人艾略特(T. S. Eliot),然後等待對方指正。令列維托夫驚喜的是,艾略特親手寫了兩頁的信鼓勵她。列維托夫成名之後,在詩集《溪流和藍寶石》的自序中談到,這些詩記錄了她從懷疑變成信靠基督的過程。後來,列維托夫更在她的另一首詩(Annunciation),敘述了馬利亞如何順服上帝。聖靈並未強迫馬利亞,而是等她甘心樂意地接受基督成為她的孩子。這首詩當中有一句話:「上帝等候。」

父親的祝福

最近,教會裡有幾位與自己的父親關係不佳的人,請我以一個慈父的身分為他們祝福禱告。這些人受到的創傷大多由於父親的期望過高、太過疏遠,或未能溫柔地陪伴和肯定他們。於是,我開口為他們祝福,求上帝讓他們寬恕自己的父親,得著關係和好的喜悅,明白上帝豐盛的愛而學習敬重父親。當我為他們禱告時,我忍不住地哭了。因為我意識到,我自己和我的孩子們也都需要這樣的祝福。

免受譴責

一對夫妻開著拖車行經乾燥的北加州時,輪胎突然爆破,車輪鋼圈摩擦地面產生的火花竟引發火災,這便是美國2018年的卡爾大火,燒毀了將近930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超過千棟的房屋,並造成人命傷亡。

真切的渴望

在小說《納尼亞傳奇》中,名為「老脾氣」的老鼠劍客可算是最英勇的人物。他揮舞刀劍,奮不顧身地投入戰役,克服恐懼搭上「黎明行者號」航向黑暗之島。是什麼令他無所畏懼?這是因為他一心尋求亞斯藍的國度。他說:「那是我心中所願。」他明白自己內心真切的渴望,這也引領他走向他的國王。

不再害怕

在衣索比亞,有個12歲的女孩被歹徒綁架。一個星期後,當警察找到她時,有三頭黑鬃獅子在她周圍護衛她,彷彿這女孩是牠們的孩子。這女孩在一週前遭7個男人綁架,被帶到林間毒打,但奇蹟發生了,有幾頭獅子聽見女孩的哭聲,竟跑來趕走這些綁匪。當地警官告訴記者說:「這些獅子一直守護著女孩,我們找到她之後,獅子就離開了她,回到森林裡去。」

恩典的種子

印度一名男子努力了將近四十年,讓一片乾旱的沙質荒地重現生機。當他看到自己所愛的沙洲逐漸受到河流的侵蝕,也遭受失衡的生態系統所破壞時,他就開始在沙洲上種樹。每次種一棵,先是竹子,後是棉花。如今,沙洲上茂密的森林和大量的野生動物已佔地將近5.5平方公里。但這名男子堅稱,荒地重生並不是他的成就,而是出於自然界的奇妙運作。他驚嘆風的力量將種子帶到肥沃的土地,鳥類和動物都參與播種,而河流也有助於花草樹木的生長。

主角

我曾聽說有個學生在一所著名的神學院修讀講道學。這年輕人有點自命不凡,在一次講道練習時,他以雄辯的口才、鏗鏘有力的聲調,充滿激情地講完他所預備的信息。過後,他洋洋得意地走下台,但教授頓了一頓才作出回應:「講道很有力,條理分明,動之以情。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整篇講道中,沒有一句話是以上帝為主語。」

反其道而行

我偶然看到英國新聞影片製作小組於1932年,拍攝當時年僅6歲的芙蘭納莉.歐康納(Flannery O’Connor)在自家農莊的一個生活片段。這位後來成為美國知名作家的芙蘭納莉,當時正在教一隻雞倒退走路,讓製作小組十分好奇。我認為這件事不但新奇,而且是個完美的隱喻。芙蘭納莉對文學的敏感度與對基督信仰的信念,讓她在39年的人生中反其道而行,以逆向思考和反文化的方式寫作。出版商與讀者完全無法瞭解,她寫的聖經主題為何與他們期待的信仰觀點背道而馳。

令人痛心的事

一件令人痛心的犯罪事件終於曝光了。有好些女性被有權勢的男人性侵,報紙一再刊登這則新聞。連我向來所景仰的兩位男士也證實涉及性侵醜聞,這令我萬分沮喪,不禁感嘆連教會也無法避免。

使人和睦

在紀錄片《見聞者:溫德爾·貝瑞》中,作者貝瑞(Berry)以離異來形容這個世界的狀態,人與人,人與歷史、與土地離異了。原本應該完整結合的事物,已經變得支離破碎。當有人問他該如何回應這令人難過的景況時,貝瑞說:「我們無法把所有的事物結合為一體,但能將兩樣事物結合在一起。」也就是說,我們可以使兩件破碎分離的事物再次合而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