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從「小牧師」到懷疑信仰
宋尚節小名叫主恩,生於中國福建省興化府;父親是當地美以美會(衛理公會)的牧師。他年少時就聰穎過人,脾氣暴躁,性格固執十分與眾不同。九歲時,當地教會經歷屬靈的復興,他隨之接受耶穌為救主;之後愛上讀經、祈禱和傳道。他常跟隨父親到省內的鄉村傳道,成了父親的助手;甚至還在父親太忙碌或生病時,代為講道。人稱他為「小牧師」。
美國宣教士賞識他的潛能,就幫助他取得獎學金到美國俄亥俄州的衛斯理大學就讀,計畫學成歸來能加入事奉的行列。誰知他到達後卻決定轉讀化學系。他以三年的時間讀完四年的學士課程,並且取得最高榮譽等級。幾間大學因此相應提供獎學金,包括哈佛在內。他選了俄亥俄州立大學,繼續攻讀碩士課程,之後又以破紀錄的時間完成了博士學位課程。
經過多年來課業學習上的汲汲營營,宋尚節終於能停下來喘一口氣了,卻發現自己正陷入進退兩難之中。父母的意願是讓他為了服事主而進修,而這也是他最初向主奉獻自己時的誓願。但眼前有那麼多可以選擇的機會,事奉主的路似乎不是最好的選項。俄亥俄州立大學已委任他為化學系的助理教授,北京大學也提供教職的機會,德國則提供他研究獎學金。除此以外,在學術界流行的自由神學也挑戰他反思自己的信仰。他開始懷疑:耶穌真的是宇宙的主宰和救主嗎?或祂只是一個道德的模範?
在某個黃昏,當宋尚節正反覆思考各種選擇時,他似乎聽到上帝的聲音:「人就是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馬可福音8章36節)他試著擺脫這個感覺。不過,翌日他與一位自由派教授談話,當對方說他「不像個科學家,倒像個傳道人」時,同樣的話又浮現他腦海中。宋尚節就告訴他,自己來到美國的本意原是要讀神學的。於是教授就建議他去紐約協和神學院,說他在那裡既可以保留自由立埸來研究宗教、滿足父親的心願,另一方面又可以保留回到科學界的機會。
這主意聽起來正中下懷。憑著他的學位和名聲,他輕易取得全額獎學金,不久他就做好決定了。1926年,他進入協和神學院,相信可以同時滿足父母希望他攻讀神學的心願,也可以滿足自己對哲學與歷史的興趣。
他真是大錯特錯。雖然有些協和神學院的教授仍持守基督教的信仰,但大多數都抱有非常自由派的想法,把耶穌視為不過是個歷史人物。對他們而言,上帝是死的,聖經裡有關耶穌復活的記載是一派胡言—學生若另有想法,也會被他們嘲笑愚弄。受到老師與同學的影響,宋尚節也開始質疑自己對上帝的理解;受到自由主義的鼓吹,他也開始研究佛教和道教,就是他的同胞們所堅持的宗教。有時候,同學還聽到他在房內唸誦佛經呢!
此時,宋尚節覺得莫名的空虛感不斷蠶食他的靈魂,這樣的感覺揮之不去,似乎再怎麼專心聽講、埋頭趕交功課,也起不了什麼作用,他的人生似乎沒有方向,心中對基督教的困惑更是讓他心煩意亂。連老師們也看出他的悶悶不樂,以為是多年來密集的學習終於讓他無法忍受。「我的靈魂在曠野遊蕩」,他日後論到這段時期說:「寢食難安,正如一葉扁舟,在茫茫無邊的苦海中漂泊,人生漫無目的,我失去了心靈上的舵手,悲悲切切地過日子。」
他在信仰上苦苦掙扎,渴望得到方向。某天傍晚,他出席紐約市一間教會的福音聚會,一位年輕女子講述自己的見證,又談到耶穌基督死在十字架上。宋尚節的同學們互相對望,露出輕蔑的嘲笑,但宋尚節卻留心聆聽每一句話。不知何故,他感到上帝的同在。他在第二個晚上、第三個晚上又再去參加聚會。雖然他在協和神學院學到的是另一回事,但上帝拯救大能的信息深深打動他的心。他思緒煩擾,就開始曠課去閱讀聖經和信徒傳記,要弄明白這讓他非常困擾的信仰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1927年2月10日,上帝給宋尚節答案了。
一、從神學院到精神病院
他是個聰穎的學生。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化學博士學位課程、被委任為副教授、得到好幾個獎學金,可謂前途燦爛光明。然而,宋尚節卻要被關在精神病院裡,因為紐約協和神學院的管理層認為他神智不清。
同學們投訴宋尚節在神學院的宿舍裡到處向人傳福音!更糟的是他還去警告學院的講師說,若不為罪悔改將會受到永遠的刑罰。當然,他們一點都不覺得有趣。
宋尚節的行徑前後判若兩人。至此之前,他是個深思熟慮的年輕人。就像任何忠於學術研究的大學生一樣,他曾質疑基督教的某些信條,如今卻變成全力支持聖經的傳道者。數天來,他的情緒大大激動,流著眼淚向人述說他如何領受聖靈的洗、如何眼睛被打開,見到福音的真實性。
究竟出了什麼問題?神學院院長總結說:宋尚節用功過度,突然崩潰了。現在對他最好的就是進入精神病院好好休養,但願他會慢慢恢復正常。
宋尚節雖然知道事情的真相,但也無奈地同意入住醫院的精神科病房。對他來說,他只不過是剛剛看到真理。雖然他出生於一個基督教家庭,父親奉獻一生努力傳道,但他卻不曾如此清楚地認識福音。宋尚節瘋了嗎?真是離譜。
下一篇:從「小牧師」到懷疑信仰
永恆福氣
以弗所書1章道出上帝在基督裡賜給我們天上各樣屬靈的福氣,使我們藉著基督成為祂聖潔的兒女。身為上帝的兒女,我們擁有尊貴的身分,得享宇宙間最長闊高深的主愛;得悉亙古不變的聖經真理;得應許聖靈為救恩的印記,這些都成為我們內心的平安與喜樂的確據。故此,無論在任何境況,或順或逆,我們都可以相信主與我們同在。祂向我們施恩典與慈愛,使我們能倚靠祂,得著力量去勝過罪惡、苦難並活出豐盛的生命。這就是基督徒的福氣!
以馬內利
有一位朋友才剛結婚,就已迫不及待想當爸爸。他告訴我,他們夫妻倆正計畫懷孕,並求上帝賜給他們一個孩子。雖然他太太還沒懷孕,但他們早已取好了寶寶的名字!
西元前735年,先知以賽亞向處在靈性低潮的猶大國發出預言說:「必有童女懷孕生子,給祂起名叫以馬內利(就是『上帝與我們同在』的意思)」(以賽亞書7章14節)。也就是說,在耶穌降生的730幾年前,祂就已經被起名了!
我曾聽說所有與聖誕相關的真理,都包含在簡短的七個字裡, 那就是「上帝與我們同在」。在歡慶聖誕時,我們往往傾向于關注基督成為人降生在世上,但我們更應把焦點放在祂神性的本質,也就是「上帝與我們同在。」
以馬內利意味著,上帝並非與我們保持距離,坐在遙遠的寶座上,祂乃是來到我們中間,與我們同在。祂以人的樣子活著,過著一般人的生活。當約瑟和馬利亞喊著他們兒子的名字時,這就提醒他們,「以馬內利」就在他們當中,真實地與他們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
你孤單嗎?感到害怕嗎?你覺得上帝離你很遠,只是目光冰冷地從遠處看著你嗎?聖誕的信息就是,耶穌已經降生,你再也無需獨自一人。祂名為以馬內利,就是「上帝與我們同在」。
賞月傳主愛,團圓家永在
在這中秋佳節,更多分享主愛,讓人預嚐耶穌基督為我們預備那永恆家園的美好。
賞月傳主愛,團圓家永在
在這中秋佳節,更多分享主愛,讓人預嚐耶穌基督為我們預備那永恆家園的美好。
#未加濾鏡
Instagram上有幾千萬的照片都標記着“沒加濾鏡”。來看看這個簡短易讀的文章,弄清楚這個現象背後的原因吧!
#自拍為何而狂
你喜歡自拍嗎?請閱讀這輕鬆,簡短的小冊子。內附漂亮的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