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障或軟弱,我們都是祂獨一無二的寶貝
雖然整個社會對殘障人士並不陌生,但今天的社會仍然不夠重視他們。殘疾常被視為有缺陷的的異常現象,被視為需要消除的恥辱。在盡心儘力尋求體現上帝之愛的教會團體中,教會也常會被社會的文化所裹挾。因此,教會作為上帝接納所有人的地方,對特殊群體來說,有時,竟會變成一個難以接近的地方。殘障人士被排除在教會生活的參與之外。這一結果也削弱了教會本身邀請所有人成為基督身體的見證,限制了上帝的救贖工作。
我們該如何活出公義與憐憫?
「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祂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彌加書6章8節)
彌迦是與以賽亞同時期的先知, 他的名字意為「有誰像上帝?」每天,上帝都在尋找願意按祂公義及憐憫的心意來行事,並且在地上為祂作見證的人。然而,公義的意識形態(ideology)是嚴格執行懲罰;憐憫卻是寬恕及不再追究,兩者完全南轅北轍。既然如此,我們真有可能同時活出公義和憐憫嗎?
疫情中超自然、超級自然的恰好
疫情形勢嚴峻,我的城市也被疫情「感」上了,朋友圈裡都在轉發「我的城市生病了,我們為自己加油……」等動態,他們發出來一方面是為了鼓勵別人,一方面也是為了安慰自己吧。
信心,或許就是孩子相信媽媽給他買了巧克力
在自己玩了一陣兒之後,我可愛的兒子跑過來抱著我說:「媽媽,我想吃巧克力。」我說:「我們家裡有巧克力嗎?」他斬釘截鐵地說:「有!媽媽給我買了。」我說:「你怎麼知道媽媽給你買巧克力了呢?」,然後就抱著他一起去找。其實,我都不記得家裡是否有巧克力,但當我們一起去找的時候,還真發現了我之前給孩子們買的巧克力零食。看著兒子滿足的可愛臉蛋,我突然想到,這不就是孩子般單純的信心嗎——對媽媽愛的信心——因為知道媽媽對自己的愛意,知道媽媽對自己的了解,所以當他想吃巧克力的時候,就相信,家裡一定會有他喜歡的巧克力。
不浪費疫情帶來的契機
這場人人自危的21世紀瘟疫大流行,大大攪亂了全球的政治、經濟與社會,人際關係和互動也在一時之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被迫改變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學習適應透過社群媒體與人接觸和互動。有人說這影響極為深遠,我們可能再也回不去疫情之前的生活了。
我不焦慮了,因為我不需要培養出谷愛凌
這位外貌好,家世好,性格好,心理健康的姑娘,怎麼能360度無死角完美呢?玩著玩著就能玩出個世界冠軍,還能不耽誤學習考進常青藤大學。她好像集齊了每一個人對「人生贏家」的理解。目前在關注著這個現象,感慨討論著的人,自己應該都已經無法再努力成為谷愛凌,只好寄希望於自己的孩子了吧。但看到谷愛凌的媽媽是怎樣一位媽媽的時候,我已經確實地感覺到自己的孩子也來不及了,只能期待孩子能成為谷愛凌的姥姥了。那麼,我要怎麼去消化谷愛凌給我這個普通人,普通媽媽的生活帶來的衝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