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如意時,抓住這3個真理
作為一個天生的樂觀派,我通常會認為一切都會好起來的。然而有些時候卻並沒有。
我們一家曾在香港住了一段時間。我們的計劃是在香港長期居住並在那裡撫養我們的孩子。這是我的夢想,對此我無比開心。
但事實並非如此。由於種種原因,我們一家又搬回了美國。在旋風般的兩周時間裡,我們從香港陽光明媚的夏季亞熱帶天氣進入到北美漫長而黑暗的冬季。至少可以說,對於我的身體系統來說是一個大衝擊。
殘障或軟弱,我們都是祂獨一無二的寶貝
雖然整個社會對殘障人士並不陌生,但今天的社會仍然不夠重視他們。殘疾常被視為有缺陷的的異常現象,被視為需要消除的恥辱。在盡心儘力尋求體現上帝之愛的教會團體中,教會也常會被社會的文化所裹挾。因此,教會作為上帝接納所有人的地方,對特殊群體來說,有時,竟會變成一個難以接近的地方。殘障人士被排除在教會生活的參與之外。這一結果也削弱了教會本身邀請所有人成為基督身體的見證,限制了上帝的救贖工作。
我們該如何活出公義與憐憫?
「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祂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彌加書6章8節)
彌迦是與以賽亞同時期的先知, 他的名字意為「有誰像上帝?」每天,上帝都在尋找願意按祂公義及憐憫的心意來行事,並且在地上為祂作見證的人。然而,公義的意識形態(ideology)是嚴格執行懲罰;憐憫卻是寬恕及不再追究,兩者完全南轅北轍。既然如此,我們真有可能同時活出公義和憐憫嗎?
疫情中超自然、超級自然的恰好
疫情形勢嚴峻,我的城市也被疫情「感」上了,朋友圈裡都在轉發「我的城市生病了,我們為自己加油……」等動態,他們發出來一方面是為了鼓勵別人,一方面也是為了安慰自己吧。
信心,或許就是孩子相信媽媽給他買了巧克力
在自己玩了一陣兒之後,我可愛的兒子跑過來抱著我說:「媽媽,我想吃巧克力。」我說:「我們家裡有巧克力嗎?」他斬釘截鐵地說:「有!媽媽給我買了。」我說:「你怎麼知道媽媽給你買巧克力了呢?」,然後就抱著他一起去找。其實,我都不記得家裡是否有巧克力,但當我們一起去找的時候,還真發現了我之前給孩子們買的巧克力零食。看著兒子滿足的可愛臉蛋,我突然想到,這不就是孩子般單純的信心嗎——對媽媽愛的信心——因為知道媽媽對自己的愛意,知道媽媽對自己的了解,所以當他想吃巧克力的時候,就相信,家裡一定會有他喜歡的巧克力。
不浪費疫情帶來的契機
這場人人自危的21世紀瘟疫大流行,大大攪亂了全球的政治、經濟與社會,人際關係和互動也在一時之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被迫改變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學習適應透過社群媒體與人接觸和互動。有人說這影響極為深遠,我們可能再也回不去疫情之前的生活了。
我不焦慮了,因為我不需要培養出谷愛凌
這位外貌好,家世好,性格好,心理健康的姑娘,怎麼能360度無死角完美呢?玩著玩著就能玩出個世界冠軍,還能不耽誤學習考進常青藤大學。她好像集齊了每一個人對「人生贏家」的理解。目前在關注著這個現象,感慨討論著的人,自己應該都已經無法再努力成為谷愛凌,只好寄希望於自己的孩子了吧。但看到谷愛凌的媽媽是怎樣一位媽媽的時候,我已經確實地感覺到自己的孩子也來不及了,只能期待孩子能成為谷愛凌的姥姥了。那麼,我要怎麼去消化谷愛凌給我這個普通人,普通媽媽的生活帶來的衝擊呢?
突破舒適區,全新的成長
翻開2022年的日曆,不敢相信2021年這麼快就過去了。除了新冠病毒還是沒有消失,甚至還有變異毒株出現,過去這一年對我來說也 是充滿挑戰和不易的一年。去年年初,我做了一個很大的決定,踏出舒適區,從我工作了好幾年的機構中離職,到國外去工作。做這個決定不容易,因為相當於要放下熟悉的一切,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重新開始。
如何幫助兒童面對至親病重、病危或離世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確診病例及死亡人數不斷攀升,導致許多家庭面對失去摯愛親人的悲痛。在一般華人的傳統家庭觀念中,家裡如果有人生病了,由大人承受和處理就好,畢竟孩子還小、不懂事,少知道一些總是好的。有時候,即便小孩詢問了無數次,大人們還是三緘其口,不願透露親人患病或離世的消息。然而,這樣的處理方式會讓小孩感到非常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