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三月 2020

伐木工的煩惱

我在念大學時,有一年我做了一份臨時工,需要砍伐、堆疊、販售和運送柴火。那是一份辛苦的工作,讓我對列王紀下第6章所提到的那位倒霉的伐木工,心生同情。

寶貴的離世

對於雕刻藝術家莉茲•謝珀爾(Liz Shepherd)在2018年的作品展《等候》,一名記者如此描述:「這個作品展讓我們覺得生命是彌足珍貴、脆弱和不可捉摸的。」謝珀爾在父親臨終前隨侍在側時受到了啟發,希望藉著這作品展傳達那股渴望、失落的空虛感,以及對於所愛之人離世的無力感。

在「抗疫持久戰」中,我們該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在「抗疫持久戰」中,我們該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作者:林園合

2020年3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將新冠肺炎疫情定性為「全球大流行」(pandemic)。根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統計報告,截至3月26日,全球已有175個國家或地區受疫情波及,確診人數多達492,603人,死亡人數高達22,184人。[1](我相信當你讀到這篇文章時,數字會更加驚人。)

 

香港著名的傳染病專家袁國勇教授預測,這次疫情將會持續相當長的時間,「例如兩至三年」。他坦言,即使有人成功研發出可以對抗新冠病毒的藥物,疫情也不會在短期內消失,因為到時候全世界都會搶購這些稀缺資源,抗病毒藥物將會像口罩一樣供不應求;而疫苗的研發週期較長,等到疫苗面世時,很多人可能已經有抗體了。[2]正如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兼任教授金傳春所言,大家要有打「持久戰」的準備。[3]

 

那麼,在這場「抗疫持久戰」中,我們該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一、始終定睛於上帝的應許

還記得今年1月底我從中國大陸回香港之後,曾經出現輕微的感冒症狀。按照當時香港衛生署公佈的呈報準則,我不需要接受病毒檢測,只需在家觀察和休息。剛開始那幾天,我一度非常擔心自己感染了新冠病毒,不斷瀏覽各地政府和媒體所發佈的疫情消息,以致夜不能寐。

 

有一天,我問自己:「我到底在害怕什麼?」這時,我的腦海中浮現出詩篇23篇1-2節的經文:「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祂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那一刻,我的心平靜了許多,深知上帝是我的牧者——無論發生什麼事,或生或死,祂都與我同在。

 

後來我才知道,原來很多人也像我一樣,因出現感冒症狀而虛驚一場。如今,疫情已蔓延到世界各國,可謂防不勝防。在未來相當長的日子裡,只要我們自己或親友的身體有什麼風吹草動,我們就難免會擔驚受怕。

 

其實,面對傳染性極強的疾病,我們感到害怕、緊張和焦慮,都是很正常的。若沒有這些本能反應,我們大概很難長期堅持防疫工作,畢竟戴口罩、減少外出、避免聚餐等都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不便。

 

但是,正如飛行員梅伯理(Bernie May)所說:「教導新飛行員在短而危險的簡易跑道上降落是極其困難的,因為他們必須學會定睛於跑道上的安全地帶,而不是危險之處。人的自然反應是專注於危險的障礙物,也就是他想要避開的東西。但經驗告訴我們,飛行員若定睛於危險之處,那麼遲早都會撞上去。」[4]我們若只專注於病毒所帶來的危險,就會惶恐不安。時間久了,我們可能還沒被病毒感染,就被情緒病打倒了。

 

因此,讓我們定睛於生命的「安全地帶」——上帝的應許。正如使徒保羅所說:「無論是死是生……是我們今天的恐懼,還是明天的憂慮……都不能使我們跟上帝的愛分開……這愛已經通過我們的主基督耶穌顯明出來了」(羅馬書8章38-39節,新普及譯本)。不論病毒多麼無情,上帝對我們的愛都不會改變。

 

二、接納疫情所帶來的變化

或許很多人都和我一樣,原以為這場疫情不會持續很久,生活很快就會恢復原樣。但現在看來,它很可能不會在短期內結束,我們需要與它長期共存。那麼,我們該如何安排未來幾個月乃至一兩年的生活呢?

 

假如我們一直都抱著「等疫情過去之後再……」的心態,那麼在漫長的等待過程中,我們很可能會失去耐心,甚至深受各種負面情緒困擾。畢竟,沒有人可以準確地預測疫情將在何時結束,而長期存在的不確定狀態,將會使人的精神飽受煎熬。

 

在這個方面,袁國勇教授的建議使我深受啟發。他說,既然這場疫情將持續很長的時間,那麼我們就要在堅持採取戴口罩、勤洗手等防疫措施的前提下,逐步恢復相對正常的生活。換言之,我們要把防疫當成生活的一部分。[5]

 

因此,我決定不再焦急地等待生活恢復原樣,而是接納疫情給生活所帶來的變化。

 

首先,我把盡量待在家裡、每天都自己做飯等防疫措施當作改變生活方式的契機,並學習因小事而感謝上帝。其次,我積極使用網路通訊工具,與家人、弟兄姐妹和朋友保持聯繫,並常常為他們禱告。再者,我不再推遲專科複診的日期,而是按照醫生的建議接受必要的檢查,並將檢查的每個步驟都交託給上帝。最後,我報讀網上課程,繼續執行原本被疫情打亂的進修計劃。

 

這樣做之後,我不再因疫情遲遲不受控制而感到焦慮。相反地,我比疫情爆發之前更能在平凡的生活中體會到上帝的愛與恩典。我變得更有耐心,願意等候上帝按照自己所定的時間表來回應禱告,相信祂正在人心深處動工。正如傅士德(Richard J. Foster)所說:「我們在等候期間發現上帝……在等候之時,我們開始感受到生活的節奏——靜止與行動,聆聽與決定。這些都是上帝的節奏。正是在普通而常見的經驗中,我們學會忍耐、接納與知足。」[6]

 

在等待疫情結束的日子裡,讓我們始終定睛於上帝的應許,接納疫情所帶來的變化。這樣,我們不僅能在這場「抗疫持久戰」中保持心理健康,還能藉此機會來操練美好的屬靈品格。

 

 

[1] “Coronavirus COVID-19 Global Cases by the Center for System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SSE) at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JHU),”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website, 26 March 2020, https://coronavirus.jhu.edu/map.html (last retrieved on 26 March 2020).
[2] 劉偉程:〈專訪袁國勇——料疫情大流行兩至三年 相信科學從悲觀中學會樂觀〉,《立場新聞》,2020年3月13日,https://bit.ly/3dx3mFA(最後瀏覽日期:2020年3月26日)。
[3] 李宗祐:〈新冠肺炎,30年最難打的疫戰〉,科技大觀園網頁,2020年3月9日,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c/sTyu.htm(最後瀏覽日期:2020年3月26日)。
[4]…

看見救恩

索尼婭在53歲時,沒想到竟要放棄自己的生意,離開家鄉,加入尋求庇護的行列前往新的地方。因為幫派分子謀殺她的侄子,並試圖強迫她17歲的兒子加入他們的幫派,所以索尼婭意識到離開家鄉是她唯一的選擇。在等待他國收留的難民營中,索尼婭說:「我向上帝祈禱,我會採取一切必要的行動,竭盡全力讓我和兒子不會餓死。我寧願看到他在這裡受苦,而不是死於非命。」

又是禱告時刻

我把車子駛入屋前的停車位,向我的鄰居迷雅和她的小女兒莎莎揮揮手。多年來,我和鄰居迷雅時常一起傾訴彼此的難處,莎莎已經習慣我們這種本是偶遇最後變成一起禱告的相聚。迷雅和我說話時,莎莎就在旁邊玩耍,她爬上前院中央的大樹,將雙腿懸在樹枝上。過了一會兒,莎莎跳下來跑向我們,抓著我們的手,開心地說:「又是禱告的時候啦!」即使年幼如她,似乎也明白禱告對我們的友誼有多麼重要。

失敗的鐘聲

傑克遜從小就夢想加入美國海軍海豹突擊隊,為了達成願望,多年來他刻苦鍛鍊身體並犧牲許多個人時間。最後傑克遜終於有機會參加突擊隊的基礎訓練,面臨體力和耐力的嚴峻考驗,包括學員稱之為「地獄週」的嚴酷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