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十一月 2020

疫情「要到幾時呢?」

疫情「要到幾時呢?」

 

文/吳慧芬,馬來西亞

管制令一再延長,疫情亦未見好轉。此刻很多人心裡的疑問,可能就是這一句「要到幾時呢?」(詩13:1-2)不妨學詩人把心中的疑難、藉著詩歌述之於情,禱告上帝。

 

如果容許我在疫情之下,改譯詩篇十三的個人哀歌,譯為一首群體哀歌(把「我」改為「我們」)。

 

1要到幾時呢?上主!祢忘記我們,要到永遠嗎?
要到幾時呢?祢轉臉不顧我們?
2要到幾時呢?我們天天心裡籌算,我們心裡愁苦?
要到幾時呢?我們的仇敵升高在我們之上?

 

3看顧我們!應允我們!上主——我的上帝!
使我們眼目明亮,免得我們睡了死覺!
4免得我們的仇敵說:「我勝了他們」!
免得我們的敵人喜樂,因為我們動搖了!

 

5但我們,因祢的信實——我們信靠祢。
我們的心,因祢的救恩——而快樂。

 

6我們要向上主歌唱,因為祂已經恩待我們!

 

 

原文中,詩人一開始就是 「要到幾時呢?」而且劈頭一共四次。詩人不留餘地,在上主面前宣洩不耐、愁苦和悲情。在上主面前,我們亦可聲聲追問:上主是不是忘記我們了?為什麼祂沒有行動?祂沒有看見病毒疫情益趨嚴重嗎?祂不知道我們心裡滿肚子都是苦悶嗎?這首詩的第一段(1-2節),流露當事人的痛苦呻吟。

 

這首詩的第二段(3-4節),可以是我們向上主的訴求。上帝快快動手吧!急情逼近,我們眼睛昏花,可能一躺下睡著就不再醒來,不容得上帝對我們不顧不理了。這下可好了,病毒快要跨勝了!我們快站不住腳,病毒可開心了!這有點像向父母乞憐的小孩子:「我的問題,就是祢的問題;所以祢應該關心的。」

 

這首詩的第三段(5節),卻以「但是」開始。這是信心的跳躍、是詩人的轉捩點。這裡還沒提到上帝的拯救、或上帝如何拯救,詩人已決定信靠!我們也可以決定不受環境影響,心裡湧出喜樂,純粹是因為上帝本來就有信實,祂的救恩是必然的——即使還沒到來。聚焦於上帝的屬性!即使邪惡像是得勝,全能的上帝依然超越一切。

 

這首詩的第四段(6節),明顯從第二人稱(「祢」)轉為第三人稱(「祂」)來稱呼上主。詩人已經向人宣告,他要為上主歌唱,是他的喜樂引至他歌頌上帝:「祂已經恩待我!」是不是上帝真的已經恩待他、讓他脫險?還是他只憑信心相信上帝已經應允恩待他?比較可能是後者——不憑著眼見,而是心中信靠。舊約詩歌是有深度的,因為述之於情會改變我們的態度。詩人在患難的光景,選擇在盼望中等著看上帝會有什麼作為。在疫情之中,是上帝的屬性,以及祂以往一貫的作為,讓我們相信上帝依然可信。我們也可以踏上決定信靠祂的一步。

 

 

詩篇13反映一個信仰人士的信心旅程。一個面臨急難的人,能夠從哀慟轉為信靠,而環境依然很糟糕。疫情之下,我們必須跨越哀慟,才能重新上路。可能我們目前還在哀慟的光景,也可能我們一直都向上帝訴求苦情、求祂搭救。不過,真實體驗過上帝的信實、恩惠、憐憫和看顧的信徒,知道上帝必然是一位有行動的上帝。我們聚焦於上帝的屬性,信靠祂、歌頌祂,也不失去喜樂。在疫情當中,我們用詩篇學習禱告;也從疑難走出來,態度有所轉變。

 

以上文章轉載自吳慧芬:《疫中書箋:疫情下的足跡》(吉隆坡:永恆智慧書局,2020),頁113-115。
 
吳慧芬博士乃馬來西亞神學院舊約講師兼教務主任,美國普林斯頓神學院神學碩士(2007),東南亞神學研究院舊約博士(2013)。她的研究興趣為舊約聖經,其他著作包括《聖經詮釋:研讀舊約和新約》(芙蓉:馬來西亞神學院,2017),以及《傳道書析讀:以敬以虔活在當下》(香港:基道,2019)。
 

read_more

 

防疫中的防「鬱」法

防疫中的防「鬱」法

 

文/魏淑環,馬來西亞

折騰了一段時間,好不容易,寶寶終於安靜入眠。我望向牆上的時鐘,正好是傍晚六點。一如往日,我帶著戰戰兢兢的心情滑開手機屏幕,點擊進入Facebook應用程式,查看今日的新增確診冠病的人數和地點。

 

自今年的三月份起,馬來西亞政府宣布實施行動管制令(簡稱行管令)後,我和先生就鮮少出門。新冠疫情的蔓延不僅大大地影響了先生的收入,也使得我們長時間無法回鄉探望年邁的父母。猶記得行管令實施後的第二個星期,我的家公因為雙腿無力,在家中跌倒受傷,嚇得我家婆六神無主,立即打電話向我們求助。當時的我們心急如焚、左右為難,一方面礙於行管令的限制,先生無法馬上趕回家鄉,必須先向警方申請通行證;另一方面我已經大腹便便,先生既不願獨留我在家,也不放心讓我隨行,惟恐在途中感染到新冠病毒。最後,我們決定打電話叫救護車,送家公到附近的醫院接受治療。感謝上帝的保守,家公的康復進度良好,很快地便能出院。

 

同樣因為疫情的關係,選擇在政府醫院生產的我必須孤單地面對產程,而生產之後,丈夫或家人也禁止陪同在旁。在病房裡,每位媽媽都被迫忍受著生產後的痛楚或不適,自己日夜照顧新生的寶寶。

 

疫情出現大逆轉

眼見馬來西亞的新冠疫情逐漸受到了控制,當全國人民正要放下心中大石時,疫情突然來個大逆轉,出現了第三波爆發。在剛過的十月份,國內的冠病確診人數就像坐火箭般,從個位數急速飆升至四位數,導致人心惶惶,焦慮不安。我原先以為國內的新冠疫情已經趨向穩定,心裡開始盤算著要帶寶寶去哪兒散步、逛逛,也殷切地盼望和住在其他州屬的朋友聚餐,奈何第三波疫情來勢洶洶,所有計劃只能化為泡影。

 

我們都深知新冠病毒帶來的威脅性,也努力適應著新常態——減少出門,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勤洗手。然而,日復一日的等待、孤單的居家隔離、處處受限的生活、棘手的經濟難題,這些現實的壓力一點一滴地消磨了我們的耐性還有動力。倘若一個不小心,恐怕就會跌入憂鬱、焦慮、暴躁、絕望等負面情緒的深淵。

 

 

苦難中心裡有指望

「上帝啊,我們到底還要忍耐和等待多久,才能重回正常的生活呢?」不止一次,我在禱告中嘆息道。直到某天,我在靈修時讀到了耶利米哀歌第三章。

 

耶和華啊,求祢記念我如茵蔯和苦膽的困苦窘迫。
我心想念這些,就在裡面憂悶。
我想起這事,心裡就有指望。
 
我們不致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祂的憐憫不致斷絕。
每早晨,這都是新的;祢的誠實極其廣大!
我心裡說:耶和華是我的分,因此,我要仰望祂。(耶利米哀歌3章19-24節)
耶利米哀歌是在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攻陷耶路撒冷之後所寫成的。作者在最暗淡、絕望的日子裡,來到上帝面前傾吐心聲。但他並未持續沉溺在哀痛之中,相反地,他把希望建立在那位慈愛、憐憫、信實、公義且永不改變的上帝身上。他堅信上帝掌管一切,也確知上帝必有自己的計劃和旨意,祂對祂子民的慈愛永不止息、憐憫永不斷絕。透過傾心吐意、默想上帝的美善與本性、以及抓緊上帝所賜予的應許,作者恢復了信心和盼望,繼而能夠在困境中平靜地仰望上帝。

 

 

一生果效是由心發出

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Albert Eliis)在1950年代提出了理性療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簡稱REBT)。在其理論中,他認為生活中所發生的事件,只是引發個人的情緒和行為的間接原因,而我們所持的信念和看法才是直接導致我們產生某種情緒和行為的因素。這意味著,我們若在困苦中持有正面信念,就會有積極的態度,反之亦然。事實上,上帝也早已在聖經箴言書提醒我們:「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4章23節)

 

由此,我們可明白一件事:苦難並不會使我們陷入無望,我們的心思意念才會。如果我們的心沒有被上帝的話語所引導,就會被世界的勞苦愁煩所佔據,進而昏昏鬱鬱地度過一生。

 

耶利米哀歌的這段經文再次提醒我,上帝的話語是如此地重要,以致我們在面對人生的風暴時,依然可以有平靜安穩的心。每一次的風浪,都是考驗我們對上帝認識和信靠的程度;每一次的困難,都是我們反省自己的生命與生活的機會;每一次的危機,都是我們學習成長成熟的契機。新冠疫情的爆發,讓我深深地體悟到我們應該把眼目專注在屬天的事物,而非屬地上的。世界將會成為過去,疫情也是,但未來會否還有其他新的病毒或危機出現,我們都不得而知。倘若我們把對未來的期許、盼望建立在屬地上的事物,那必會以失望、絕望、無望告終。

 

身為上帝的子民,我們僅是地上的客旅。上帝已經賜予我們屬天的平安和盼望,祂既然愛我們,必定愛我們到底。願我們與上帝建立親密關係,抓緊祂的話語和應許,勇敢、積極、喜樂地在任何景況中活出信仰,也好好地使用祂給予我們的資源,隨時預備好向身邊的人伸出援手,更把人生最美的盼望帶給他們。

 

read_more

 

借來的鞋

在2018年,加州野火蔓燒,一位名叫蓋博的高中生在逃離家園的混亂之際,錯過了他心心念念的加州越野資格賽,從而無法參加接下來的加州越野賽。錯過這資格賽,將使他耗費四年辛苦受訓的心血付諸流水,也無法繼續他的運動生涯。

超越障礙

身為領隊,我帶學生們前往超越障礙訓練場,進行校外活動。我們指導學生穿上安全配備之後,就讓他們攀登一面將近3公尺高的牆。那些先完成的人就鼓勵每一個攀登者要相信安全帶,不要往下看,只管往上爬。我們幫一位學生繫緊環扣跟腰帶時,她盯著那些障礙物,說:「我絕對爬不上去!」我們確認她的安全帶的承受力之後,便鼓勵她爬上那面牆,當她爬上牆頂上的高台時,所有人都為她歡呼!

置身烈焰

發生在西班牙一個小鎮安迪利亞的一場野火,使將近202平方公里的樹林化為焦土。然而,在那遭到烈火蹂躪的荒地上,大約有一片上千棵翠綠的柏樹仍舊挺拔矗立。這是由於柏樹具有保水能力,才能使這片樹群免於大火的摧殘。

上帝的話

莉莉是個聖經翻譯員。當她在機場準備要搭機返國時,卻被當地的警方扣留。警察查看她的手機,發現裡面有語音版的新約聖經,便立即加以沒收,並且對她進行兩個小時的訊問。警察在審訊莉莉時,要她播放手機裡語音版的聖經。當時所播放的經文恰巧是馬太福音7章1-2節:「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其中一位警察聽到這兩句以他的語言播放出來的經文,頓時臉色慘白。之後,莉莉沒再受到任何刁難,就被釋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