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  鼓勵

鼓勵的力量

偉大的美國畫家班傑明·韋斯特(Benjamin West)還小的時候,曾嘗試畫出妹妹的樣子,但畫得一團亂。母親看見他的畫時,親了他一下說:「哇,這是莎莉啊!」後來,韋斯特說就是那個親吻使他成了藝術家。顯然,鼓勵能帶來深遠的影響!

紀念故人

我在一間固守傳統的教會長大。當有教會成員去世時,更能突顯這些傳統。通常在他們過世後不久,教會的長凳或走廊的某幅畫上就會出現一塊黃銅板,寫著「紀念……」上面銘刻逝者的名字,提醒我們一個生命的流逝。直到如今,我仍然很欣賞這樣的紀念方式。但與此同時,我不禁思想,這些對逝者的紀念全都是靜止的、毫無生氣的,有什麼方式可以添加「生命」的元素呢?

最佳策略

我們在球場的看臺上,看著女兒參加籃球比賽。我聽到教練對場上的女孩們說出一個字:「雙!」她們的防守策略立即從一對一,改換成兩人合力防守對方身材最高的控球球員。她們成功地阻撓對手,讓她無法投籃得分,最後她們還成功將球搶到,投進自己的籃框得分。

受苦有目的?

秀芬發現自己的腎功能衰竭,必須靠洗腎度過餘生,這令她不禁想要放棄。單身且已退休的她已信主多年,她看不出以這樣的方式延長生命有何意義。但朋友們都鼓勵她繼續忍耐,按時定期去洗腎,並信靠上帝。

寄出祝福

露比像大多數的四歲孩子一樣,也喜歡跑步、唱歌、跳舞和玩耍。但有一天她卻開始抱怨膝蓋疼痛,於是露比的父母帶她去做檢查。檢查的結果令人震驚,露比罹患了癌症,神經母細胞瘤第四期。因情況危急,她立即住院接受治療。

鼓勵的氛圍

每次走進我家附近的健身房,我都深受鼓勵。在那裡,我看到周圍的人為了增強體魄和保持身體健康,全都在努力健身。牆上的標語還提醒我們,不要批評他人,而是要以言語或行動鼓勵人努力維持健康狀態。

預備的善行

我和妻子到國外度假,但我們的假期真是糟透了,不但被人大聲呼喝、欺騙,還被敲詐了好幾次。有一次我和妻子在街上拍照時,一個粗曠魁梧的陌生人走向我們,讓我們不由得心驚膽顫。難道我們又要再次受驚嚇嗎?出乎意料地,那人只是要告訴我們從哪一個角度拍他的城市最美麗。然後,他給我們一個巧克力棒,微笑著與我們道別。這小小的舉動讓我們有歡愉的一天,並讓整個行程不再一樣了。我們為這事感恩,感謝那人和上帝將我們消沉的心情一掃而空。

扶持的手

在我們愛達荷州的冬日裡,後院宛如滑冰場,我的孩子們很享受飛舞其上的興奮感。他們年紀還小的時候,教導他們溜冰是一大挑戰,要說服他們從容不迫地踩在又硬又滑的冰面上,真的很困難,因為他們知道跌倒會有多痛。每次他們的腳失控一滑,我或是我丈夫就會伸手把他們扶起來,讓他們站直、站穩。

彼此勉勵

說起湯普森紀念館的蜈蚣越野賽,確實與眾不同。賽程共五公里,每七人合成一個隊伍,他們要共同握住一根繩子跑到三公里處。然後鬆開繩子,各隊隊員各自按自己的速度跑到終點。所以每個人的成績,就是團隊的速度加上自己跑到終點的速度。

鼓勵

在2010年有部電影《王者之聲》(The King’s Speech),講述喬治六世在兄長放棄王位之後,意外成為英國國王。在瀕臨二戰爆發之際,政府官員因看到電台廣播對人民的影響與日俱增,因此熱切盼望能擁有一位極具演說能力的領導人,但國王卻為著口吃的問題而苦苦掙扎。

致我好友

在第一世紀時,使徒約翰寫了一封信給他的朋友該猶,而「寫信」在現今21世紀,已經是一項垂死的藝術了。

柔聲低語

一個年輕人上了飛機坐下後,便開始感到忐忑不安。他驚慌地四處張望,然後閉上雙眼、深呼吸,試著冷靜下來,但卻徒勞無功。飛機起飛時,他慢慢地前後搖晃。走道旁坐著一位年長女士,她將手放在年輕人的手臂上,溫柔地和他聊天,轉移他的注意力。她低聲問道:「你叫什麼名字?」「你從哪裡來?」並柔聲對他說:「我們會沒事的。」「你表現得很好。」這位女士可以因這個年輕人而感到煩躁或不理睬他,但她卻選擇用觸摸和細語來安撫這個年輕人。雖然這看起來是小事,但三小時後飛機降落時,年輕人滿懷感激地對她說:「真的非常謝謝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