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四月 2020

至深的渴望

從年少開始,杜康就一直擔憂自己的錢財不足,所以他在二十出頭時,便開始雄心勃勃地打造未來。杜康在矽谷一間出名的公司裡努力往上爬,最後獲得了可觀的財富。他擁有大筆存款、奢華的跑車,以及百萬美金的加州豪宅。他得到了一切渴求的,但卻一點也不快樂。杜康說:「我只覺得焦慮和不滿足。事實上,財富真的會把生活弄得更糟。」成堆的金錢無法提供友誼、同伴或喜樂,反倒經常只帶給他更多失望。

瘟疫、隔離檢疫期和大齋期

瘟疫、隔離檢疫期和大齋期

閱讀:在盼望中要喜樂;在患難中要忍耐;禱告要恆切。——羅馬書12章12節,和合本修訂版

 

現在,許多人被迫留在家中打發時間,或者居家工作。大家有更多時間閱讀,以及與家人建立親密關係。然而,與其只是想方設法自娛自樂,我們倒不如充分利用這段時間來讀經、禱告,並且隨從主的引導去服事。

 

我年輕時讀過阿爾貝・加繆(Albert Camus)的小說《鼠疫》(The Plague)。加繆是一位信奉存在主義的思想家,也是一名無神論者。這部小說創作於1947年,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故事講述的是發生在阿爾及利亞的奧蘭市的一場鼠疫;這座城市不得不封閉邊界,竭盡全力抗擊鼠疫。

 

這個故事反映了人類在面對突如其來的危機時所展現的各種行為及其背後的動機。對加繆來說,世上沒有神,人類毫無意義的存在迫使他們去尋找某種意義——對他而言,這種意義就是人類的團結。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醫生,他明知疫情凶險卻仍然衝鋒陷陣,希望盡可能挽救更多的生命。故事中的神父則顯得毫無用處,只會動動嘴皮子,而他所說的話既無法治癒、也不能幫助被鼠疫折磨的人們。

 

加繆是無神論者,或許他並不知道,在那場發生於14世紀歐洲的腺鼠疫(bubonic plague)中,教會神父的死亡率比普通民眾高百分之二十——那場鼠疫使歐洲多達三分之一的人喪命。

 

神父的死亡率高並不是因為他們受到額外的懲罰,而是因為他們服事那些受鼠疫感染和垂死的人。神父並不像世俗社會所認為的那樣一無是處。事實上,正如魯益師(C. S. Lewis)所提醒我們的那樣,基督教的信息給那些面臨末日般處境的人們帶來最大的希望。

 

當人們都非常擔心核武器升級會給人類帶來毀滅性的危險時,魯益師在《生活在原子彈時代》(On Living in an Atomic Age)一文中寫了下面這幾段話。現在我們可以簡單地將「原子彈」(或「炸彈」)更改為「冠狀病毒」,而文中所包含的真理和原則仍然適用。

 

「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對〔原子彈〕憂慮過度。『在〔原子彈〕時代我們如何生存?』我忍不住反問:『為何老問這問題?要是你曾在16世紀生活過,黑死病每年造訪倫敦;或者,要是你曾在維京時代生活過,斯堪的納維亞入侵者隨時可能登陸,晚間割斷你的喉嚨;或者就如你現在,已經生活在癌症時代,梅毒時代,癱瘓時代,空襲時代,鐵路事故時代或車禍時代。』

換言之,我們不要從一開始就誇大了我們處境的新異(novelty)〔程度〕。相信我,親愛的先生女士,你和你所愛的人,在〔原子彈〕發明之前,就被判處死刑;而且,我們中間相當大的一部分人,將來之死並不安樂。相對於祖先,我們的確有個巨大〔的〕優勢——麻醉劑;但死亡仍一如既往。這世界本來就充滿了苦痛之夭亡,在這個世界上,死亡本身並非機緣(chance)而是定命(certainty)。這時,因為科學家又給這個世界添了一個苦痛之夭亡,就拉著長臉四處抱怨,這看起來頗為滑稽。

這就是我要說的第一點。我們要採取的第一個行動就是,打起精神。假如我們所有人都將被〔原子彈〕炸死,就讓那〔原子彈〕飛來之時,發現我們正在做明智且人性之事(sensible and human things)——祈禱,勞作,教學,讀書,賞樂,給孩子洗澡,打網球,把酒對酌或投壺射覆之時與朋友相談甚歡——而不是像受驚羊群一般擠作一團,只想著炸彈。它們可能會摧毀我們的身體(一個細菌也能做到),但不必主宰我們的心靈。」[1]

對於加繆來說,病毒同時也象徵著人類的邪惡——這種邪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暴露無遺。它縈繞在人們心裡,徘徊在人類社會中,而且會像流行病一樣時不時就冒出頭來。對此,加繆提不出真正的解決方法,也不抱任何希望。

 

對於基督徒來說,情形則不同——我們期待著基督再來的那一天,祂會擦去我們一切的眼淚;到那時,不再有邪惡和痛苦(啟示錄21章4節)。

 

主耶穌基督是我們真正的盼望。祂死在十字架上,又從死裡復活,藉此勝過罪惡與死亡,解決了這兩個使人類深受煎熬的問題。讓我們定睛仰望祂,即使面對狂風暴雨也不氣餒。祂已經勝過世界(約翰福音16章33節)。

 

人們最早在14世紀的威尼斯使用「隔離檢疫期」(quarantine)這個詞,這讓我們聯想到它在 義大利目前的嚴峻形勢中有多麼重要。當時,威尼斯是一個貿易中心,它的港口非常繁忙。為了防止瘟疫給這座城市帶來滅頂之災,當局規定所有船隻必須在海上停留四十天才能進入港口。

 

「隔離檢疫期」一詞源於威尼斯方言「quaranta giorni」,意為四十天。之後,該詞在法語和英語中蛻變成「quarantine」,人們還把它與基督在曠野受試探四十天(馬可福音1章12-13節)以及大齋期的四十天聯繫起來。

 

因此,這是有特殊意義的:我們現在正身處一個非同尋常的大齋期,每天聽到的消息都與隔離檢疫和封城有關。新冠病毒的疫情正在許多國家中爆發,我們很自然地會想著這件事。但重要的是,我們的心思意念也應當轉向主耶穌基督,因為大齋期正是記念祂受苦、死亡和復活的節期。

 

可惜很多基督徒都已經忘了我們現在正處於大齋期!病毒多麼容易改變我們所關注的焦點,就像彼得不再注視耶穌,而是定睛於驚濤駭浪一樣——結果就開始往下沉了(馬太福音14章29-30節)。

 

所以,讓我們尊崇主耶穌基督,把心思意念都聚焦在祂身上,信靠祂,順服祂,奉祂的名服事。即使面對當前的挑戰,我們也絕對不要放棄敬拜上帝的神聖習慣,無論是自己一個人,還是和其他人一起敬拜。

 

讓我們都這樣做吧:「在盼望中要喜樂;在患難中要忍耐;禱告要恆切」(羅馬書12章12節,和合本修訂版)。無論我們以什麼方式來面對隔離檢疫措施,讓我們都來守大齋期,謹記在大齋期期間我們通常會做的事:禱告,禁食,轉向主,把自己完全奉獻給主,做善事。

 

讓我們利用獨處和安靜的時間與主同在。即使我們聽到「保持社交距離」這樣的流行說法並覺得孤單寂寞,但願我們也接受挑戰,與上帝建立靈裡的親密關係,一直住在基督的身體裡。

 

聖經的話是真實的:「堅心倚賴祢的,祢必保守他十分平安,因為他倚靠祢。」(以賽亞書26章3節)

 

請思考:你會如何度過這段安靜的獨處時光?

 
 

[1]〔英〕C. S. 路易斯(C. S. Lewis)著,鄧軍海譯註,葉達校:《切今之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120-121頁。該書將「atomic bomb」(原子彈)譯作「核彈」(對應的英文是「nuclear bomb」,包括原子彈和氫彈),本文引用時將「核彈」改為「原子彈」。——中譯本編者註

 
 
作者簡介:
蘇諾銘博士(Dr. Robert M. Solomon)於2000年至2012年間擔任新加坡衛理公會會督。退休後,他受邀至世界各地擔任特會講員及授課。他有許多著作,也為神學字典和期刊撰稿。他的著作包括《與神同行的旅程:52週靈命成長手冊》、《忠心到底:提摩太後書解析》等等。

 
 
 

 
 
 …

人生終站之後

在1968年4月3日晚上,馬丁路德·金恩博士發表了最後一篇演說《我已到達山頂》(I’ve Been to the Mountaintop)。在演說中,他暗指自己可能將不久於人世。他說:「我們眼前還有些艱苦的日子,但我現在並不在乎,因為上帝已經允許我站在山頂上,看到了應許之地。或許,我無法跟你們一起到那裡……但是今晚我很開心。我不擔心任何事;我不畏懼任何人。我的眼睛已經看見主降臨的大榮光。」隔天,他就遭到暗殺了。

捐得樂意的人

幾年前,我的妻子在購買商品之後,收到了一小筆退款。那筆退款就這樣出現在信箱中,完全在她意料之外。大約在同一時期,她的一個好朋友跟她分享了一個貧窮國家婦女的巨大需要。該國許多想要創業的女性,正努力透過教育和經商來改善她們自己的處境,但一般上,她們的最大障礙就是財務問題。

我害怕,甚至不知道自己在怕什麼!

瞭解更多

是害怕我的孩子可能會被傳染?或者我可能會?或者害怕我的工作可能被暫停?……雅米鼓勵年輕人尋找自己的人生目的,也相信年輕基督徒應該用自己的聲音向周邊的年輕人傳遞那美好的消息。在雅米,在雅米,我們邀請你一起來閱讀、分享、創作。向我們投稿或...

疫無情愛為伴

瞭解更多

新冠病毒持續肆虐,我們該如何按照聖經真理去看待,並堅定信靠上帝,陪伴彼此走過疫情難關?

停課不停「學」

停課不停「學」

作者:劉家慧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香港特區政府進而宣布學校「無限期停課」、文憑考試延期等措施,以避免學生感染病毒。作為家長,你當下有什麼反應?我相信大部分的家長會頓時「頭痛」,不敢想像在家「困獸鬥」的日子,但在權衡了兒女的健康與學術進度兩者之後,仍會同意學校停課。

 

子女全天候待在家中,對家長實屬一大挑戰,沒有「課堂的日子」,意味著家長要好好幫助孩子規劃「在家的日子」。除了調整日常作息外,學生們還需要完成學校所提供的停課作業,以及參與無數的網上課程和討論。停課不停學是無可厚非的,學生們當然不能因停課而疏懶,但除了在學術方面「不停息」,孩子們還可以「不停」地學習什麼呢?作為上帝的兒女,我們是否應該要有不一樣的抗疫生活?

 

放慢節奏,分享感受

學校停課的日子徹底改變了香港民眾一直以來的生活節奏,這也是上帝給我們放慢腳步、重新調校焦點的時機。在這段時期,兒女無需為默書、課堂測驗、考試挑燈夜讀,無需每天趕赴不同的補習或興趣班;父母不用早出晚歸,不用為生計將兒女交予女傭照顧。孩子因停課而待在家,與居家工作的父母長時間相處,一家人可以藉此建立一種新的相處方式:撇開課本、功課、成績,著重分享生活中的感受。

 

我每天也會問四歲的女兒:「今天有什麼事令你最開心?」她會單純地回答:「有媽媽的陪伴最開心!」這提醒了我,子女的渴求其實很簡單,父母真的沒必要整天費盡心思,安排各式各樣的活動,因為孩子需要的只是陪伴。

 

另一方面,我發現其實與家人分享內心的感受,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只是繁瑣的生活讓我們忽略了經常與家人溝通交流。同樣地,我們多久沒有與天父親密交談呢?我們是否在面對困難及煩惱時,才向上帝求助?這段抗疫的日子,正是我們學習凡事都和上帝分享的最好時機,重新把目光轉向創造天地的主,與祂建立親密的關係。

 

以溫柔忍耐改變陋習

二十四小時與孩子相處,有助於我們加深對他們的習慣及脾性的瞭解。你對孩子最大的發現可能是他們多麼依賴家裡的女傭、東西丟得亂七八糟或沒有條理,甚或是他們只埋首於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對其他事則漠不關心。父母在「重新認識」兒女的過程中,無可避免地會與他們發生磨擦,感到憤怒更是人之常情。

 

這樣的情形提醒我們:教育及照顧子女豈不是父母的責任嗎?我們不應假手於人,不應單純地依賴學校或興趣班的導師,期待他們把孩子培養成材,因為我們才是兒女一生的老師,我們應該靠著從上帝而來的智慧,培育子女成長。「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言22章6節)。引導孩子走在正確的路上,絕對是所有父母的期盼,亦是對孩子一生的祝福。

 

此外,我們應善用在家抗疫的時間,培養兒女的自理能力,改正他們的陋習,包括過分依賴女傭或袓父母等其他照顧者。打個比方,我們可以規定他們每天都要完成一些家務、幫助構思早午晚三餐的菜單、收拾自己的書櫃和玩具櫃等。除了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我們亦要培養孩子的內在品格。在這一方面,父母極需要耐性。我們應當回想天父一直以來如何耐心地教導我們、溫柔地幫助我們改正陋習,從而效法基督,以溫柔和忍耐的心,幫助兒女改正缺點。這也是聖經提醒我們應有的生命素質:「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以弗所書4章2-3節)

 

留心上帝的提醒

面對無從預測及掌控的疫情,我們只能靠主剛強,堅固信心,與孩子同走這條未知的路。我與女兒長時間待在家的期間,天父多次巧妙地提醒我,給我反思的機會。

 

女兒的學校每天會提供早會的視頻,讓孩子在家跳讚美操、唱詩歌、禱告及聽聖經故事。我本來的角色是電腦技術支援,負責上網下載這些檔案、調整聲音大小等等。一開始,我認為那些為幼稚園學生所預備的聖經內容、詩歌和金句過於簡單和淺白,並不能觸動我的心。然而,天父正是藉著最簡單、最淺白、最基本的聖經故事,每天教導及提醒我。

 

透過學校提供的聖經材料,我看到落入獅子坑的但以理,如何得蒙上帝的保守與看顧;又透過拉撒路死而復活的故事,看到基督是掌管生命的主;更窩心的是看到耶和華賜下保護的應許:「耶和華要保護你,免受一切的災害。祂要保護你的性命」(詩篇121篇7節)。因為有天父的看顧與保護,我們能夠以堅定的信心去面對疫情。

 

在孩子停課期間,上帝透過女兒簡單的生活,屢次提醒我祂的同在,也告訴我,祂期望我們帶著孩童般的心,來到祂的面前。祂喜愛聽我們分享內心話和感受,又會以溫柔和忍耐改正我們的陋習,更會以我們意想不到的方式來提醒我們。盼望身為父母的你,在這段居家防疫的日子裡,能與子女一起,更多地體會天父的心意。

 

 

耶穌的禱告

每一枚硬幣都有正反兩面。正面會刻上有象徵意義的圖案,通常是能體現鑄造國的文字、國徽、人物頭像或建築物等。反面是用來表示硬幣的面值。我們可以用一枚硬幣的兩面來形容事物具有兩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