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五月 2020

紀念

每年5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一是美國「陣亡將士紀念日」。每年的這一天,我總是會想起許多退役軍人,尤其是我的父親和好幾個叔叔,他們都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的軍人。雖然他們僥倖歸來,但在這場戰爭中,卻有成千上萬的家庭痛失為國家效力的親人。然而,每當被問及時,我父親和那時代多數的軍人都會表示,他們願意犧牲性命來保護自己的親人,並為他們認為正確的事情而戰。

交誼桌

孤單會嚴重威脅我們的身心健康,使人沉溺於社交媒體,或導致不良的飲食習慣等等。英國一項研究顯示,將近三分之二的人(不論年齡或性別)都會在某些時候感到孤單。因此,英國某間超級市場就在店內的咖啡廳設立「交誼桌」,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聯繫。若有人需要人際互動,只需坐到桌前加入其他人,或表示希望加入對話就可以與人交談。當他們與人談話時,便會覺得自己與人產生聯繫,融入了群體。

光之守護者

人們稱他們為「光之守護者」。

在上帝面前哀哭

去年夏天,一隻被人們命名為塔勒闊的虎鯨媽媽,成功地產下幼鯨寶寶。虎鯨族群正瀕臨滅絕,塔勒闊的新生兒是這些受保護的虎鯨族群的新希望。然而,小虎鯨卻存活不到1個小時就夭折了。世界各地許多的人都從一段紀錄片看到令人傷痛的一幕,塔勒闊推動那死去的小虎鯨,在寒冷刺骨的太平洋海水中,整整游了17天,最終才放開牠的虎鯨寶寶。

新型冠狀病毒帶給基督徒的三個提醒

新型冠狀病毒帶給基督徒的三個提醒

 

文 / 溫思懇,馬來西亞

一個直徑只有約100奈米的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竟然在地球掀起了一場巨大的風暴。全球有超過一半的人口受到行動限制,世界經濟開始自由落體式下滑,就連2020年東京奧運會,也被迫推遲一年舉辦。縱觀歷史,人類只曾三度取消奧運會,分別是受到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所影響──難怪這場疫情堪比「第三次世界大戰」,畢竟它對人類社會、經濟、文化與政治所造成的傷害是難以估量的。

 

近來,有許多華人基督徒文獻已探討了有關網上敬拜和苦難神學等課題。今天且讓我們從另外三點來反思疫情帶給人類的提醒。

 

1.上帝的創造原本都是「甚好」的,連病毒也不例外

各位也許會問,上帝是否創造了病毒?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宇宙的「萬物是藉著祂造的」(約翰福音1章3節),祂也看一切受造之物為「甚好」。正如創造了令人討厭的蚊子和蒼蠅一般,祂也創造了病毒,其數量還多得驚人。科學研究顯示,地球上有多達一千穰(即1後面加上31個0)個病毒,遠超過全宇宙十垓(即1後面加上21個0)顆星星的數量。一茶匙的海水就可能包含超過十億個病毒!

 

其實無論是細菌(bacterium)還是病毒(virus),在大自然中都有各自的功用。細菌常常被誤以為只會導致疾病,有害無益。但若沒有細菌,土壤就不會變得肥沃且適宜耕作,空氣中的氮氣比例也不會保持穩定。人類大腸中的益生菌,對人體的免疫力也至關重要。至於病毒,它們就像是傳播花粉的蜜蜂,能夠促進基因的轉移(gene transfer)。病毒不僅攜帶自己的基因,也可以攜帶某些生物(例如細菌)的基因。基因的轉移使生物多樣性成為可能,讓物種易於適應環境的改變。

 

然而,由於人類違背了上帝的話語,罪進入世界,破壞了上帝原初的美好創造,人類不得不面對疾病、痛苦和死亡(創世記3章;羅馬書8章20-23節)。科學家證實,大多數或所有有害病毒和細菌都是非致病微生物的變異形式。例如,查爾斯・斯泰爾斯博士(Dr. Charles Stiles)曾指出,「致病細菌最初被創造時,是以某種非致病菌的形式存在」,而致病細菌的出現是世界自被造以來不斷退化的結果。 此外,根據創世記的記載,人類的壽命在洪水之後大幅衰減(可比較創世記5章和11章)。一些基督徒科學家認為,創世記提到的「空氣以上的水」(參創世記1章7-8節),很可能有助於過濾有害的宇宙射線;洪水過後,地球少了這個保護層,地表承受更為強烈的輻射,許多非致病微生物發生基因突變,進而變成可導致人類生病的有害細菌或病毒。

 

2.活在罪中的人類無法成為世界的好管家

此次疫情的爆發與失控,反映了人類是失敗的管家。如果新型冠狀病毒是人造的生化武器,那麼這真是人神共憤的罪行。若這次疫情是實驗室發生洩漏事故所引發的,而有關當局蓄意隱瞞、打壓消息,那麼所有參與其中的人都埋沒了上帝所賜的良心。若這次疫情是有人食用野味而導致的,那麼這表明人們並沒有從過往的疫情(例如2003年的SARS)中汲取教訓。不管起因是什麼,我們若細察這次疫情的發展,就不難發現疫情在許多國家失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有關政府在防疫工作上頗為怠慢,甚至隱瞞疫情的真實情況,而許多國民也不願意配合政府制定的防疫措施。

 

人類無法成為好管家 ,是因為我們在罪中已經全然敗壞(羅馬書7章18節)。若不是耶穌「常用祂權能的命令托住萬有」(希伯來書1章3節),被病毒重重包圍的人類就不可能存活到今天。

 

其實,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新型冠狀病毒只危害人類(Homo sapiens)這個物種。至於其他物種,反而因人類自我隔離而得以在較為清新、乾淨的大自然中生存。有人用「大自然的反撲」來形容地球的自我修復功能,在某個程度上,這其實是某種自然崇拜(Nature worship)的論調。大自然能夠進行自我修復,全仰賴上帝奇妙的設計和創造。這並不是說,上帝使用新型冠狀病毒來清洗世界,因為祂絕非罪惡的源頭。祂充滿慈愛,滿有智慧,將疫情轉化為其他方面的祝福。面對病毒,人類首先要看見自身的敗壞和相應的代價,其次也要看見上帝透過這個災難,給予人類自我反思和「重新出發」的機會。

 

3.基督徒要關注末世預言

如果我們篤信科學和人為的努力可以挽救人類的命運,那就是在建造一座巴別塔,自詡為神。從末世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只會繼續敗壞,最終滅亡。疫情無論如何一定會過去,但世界仍然注定要滅亡。唯有迎來新天新地,我們才會看見上帝的救贖計劃得以完滿地實現(啟示錄21章1-3節)。疫情提醒我們,人類最終的盼望與救恩來自基督,而非疫苗或藥物。這不是說疫苗或藥物不重要,但唯有基督能夠拯救我們的肉體和靈魂脫離永遠的死亡。

 

聖經多次教導我們要等候基督的再來(腓立比書3章20節;提多書2章11-13節)。這看似消極的等候,卻可以轉化我們的思維和價值觀。一個盼望永恆國度的人,能夠輕看世上一切短暫的苦楚(哥林多後書4章17節),並甘於獻上自己作為活祭。許多基督徒都很少關注有關末世的教導。面對新型冠狀病毒所帶來的這場浩劫,我們若仍然對末世預言視若無睹,就錯過了預備心靈的絕佳機會。這次疫情也許與基督的再來無關(也許有關!),但它可以使我們更加期盼基督的再來。切記,正確的末世觀應該是這樣的:(1) 盼望基督的再來;(2) 相信基督隨時都可能再來(馬太福音24章50節,25章13節)。

 

謹慎自守,警醒禱告,彼此相愛

身為失敗的管家,人類必須回到上帝的面前悔改並尋求幫助,因為唯有上帝能夠拯救我們到底。疫情可以使我們更加渴望進入永恆的國度,也能夠促使我們「謹慎自守,警醒禱告」(彼得前書4章7節)。最要緊的是我們要彼此相愛,用生命的見證帶領世人歸主。

 

read_more

 

後疫情時代的福音與宣教事工將何去何從?

後疫情時代的福音與宣教事工將何去何從?

 

文 / 蘇諾銘博士,新加坡衛理公會榮譽會督

新冠疫情令整個世界都惶恐不安。透過電子屏幕,我們看到這場疫情給世界各地帶來了末日般的災難。

「我耶和華已經除滅列國的民,
他們的城樓毀壞,
我使他們的街道荒涼,
以致無人經過;
他們的城邑毀滅,
以致無人,也無居民。」
(西番雅書3章6節)

 

如今,這些話聽起來就像是對當代人說的一樣!

 

上帝若允許這些事發生,肯定有其目的──讓我們溫柔謙卑地轉向祂,從而投靠祂(西番雅書3章12節)。

 

祂愛我們,也會在我們身上成就祂的旨意。即使是在最艱難的時刻,祂也與我們同在。

 

「耶和華你的上帝
是施行拯救、大有能力的主!
祂在你中間必因你歡欣喜樂,
默然愛你,
且因你喜樂而歡呼。」
(西番雅書3章17節)

 

這節經文勾勒出一幅美好的畫面,彰顯了上帝的愛。當我們驚恐不安時,上帝就安慰我們,就像母親為哭鬧不止的孩子唱搖籃曲一樣。在這個比喻中,上帝集溫柔的母愛與澎湃的父愛於一體,不僅為祂的孩子唱搖籃曲,還高聲歡唱。

 

這一切都說明,縱然疫情嚴峻甚至瀕臨失控,但至高的主仍然掌權。疫情結束之後(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結束),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樣子呢?讓我們來思考疫情對世界的福音與宣教事工有何影響。

 

在後疫情時代,以下三個方面會對福音與宣教事工的開展方式產生重大的影響。

 

社會—經濟形勢

新冠疫情讓我們看清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整個經濟和社會的體系及架構有許多弱點。媒體已經讓我們看到窮人和被邊緣化的人有多困窘,儘管媒體所報導的只不過是冰山一角。那些只能勉強維持生計、資源有限和生活在社會邊緣的人受疫情影響最嚴重,卻被疫情及其引發的後果──包括失業、缺乏食物和醫療服務──推下懸崖。

 

疫情緩解之後,重建和修復勢在必行。疫情使許多人、各國社會和整個世界都傷痕累累──有人失去了親人,有人失去了工作,也有人失去了生意──這些傷痛都需要醫治。社會不公的問題也亟待解決和糾正。政府及其他機構必須採取實際行動,增強經濟和社會支援網絡的應變能力。人們不應被迫生活在懸崖邊緣,而是應當擁有適當的備用資源,以應對各種會使我們陷入困境的突發危機。全球經濟存在的問題要解決,公平和憐憫要成為這個經濟體系的內在價值。

 

對福音與宣教事工而言,這意味著我們必須審視消除社會不公和滿足社會需求的方式。除了提供救濟(這個方式仍然適用)之外,我們還需要消除長期存在的結構性不平等,要支持真正的深層次變革,以幫助弱勢群體。許多地方的醫療保健體系都非常脆弱,這一點在疫情中暴露無遺,需要加以改善。對醫療事工而言,疫情帶來的影響非常大。富有創造力的基督教思想家、實踐家和活動家要群策群力,尋找方法去幫助各社會群體(特別是窮人和弱勢群體)提高適應力、可持續性和靈活性。

 

網絡及通訊科技

疫情凸顯了網路及通訊科技的功能。世界各地的教會都不得不暫停常規聚會,許多事工都改用線上交流的方式進行:直播崇拜,透過Zoom等視訊會議軟體來開展事工及處理行政事務。人們比過去更常使用網路通訊工具和社交媒體(對許多人來說,這些都是新事物),這種新的教會聚會形式在未來仍將繼續存在。有趣的是,現在參加線上崇拜的人比向來參加常規聚會的人更多。

 

對福音與宣教事工而言,這意味著教會及宣教機構要找出新的方式來開展事工。他們可以更廣泛、更深入地接觸人群,同時有機會調整服事的方式。這並不是說,我們不再需要開展面對面的事工或親身與人接觸。但我們可以嘗試使用新的工具來服事。

 

屬靈需求

在疫情期間,許多人暗暗審視生命的意義,他們自己的生命根基和方向,以及對他們而言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事物。他們也許被焦慮的情緒籠罩著,其中包括對死亡的恐懼。這一切都意味著,聖靈正悄悄地在許多人的心靈之田耕耘,使之成為沃土,預備好領受上帝話語的種子。

 

疫情過後,我們有大好機會去宣講耶穌基督的福音,藉此服事那些已成為沃土、預備好領受真道的心靈。主耶穌在兩千年前所說的話不僅適用於當時的處境,也同樣適用於現在和未來。祂對門徒說:「要收的莊稼多 」(路加福音10章2節)。祂還說:「舉目向田觀看,莊稼已經熟了,可以收割了」(約翰福音4章35節)。考慮到收成可能相當豐富,祂還說:「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祂的莊稼」(路加福音10章2節)。

 

疫情令信徒產生了緊迫感。我認識一些年輕人,他們正在進行自我反思,想知道該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為此,讓我們一同禱告,祈求主興起新一批見證人、傳道人和宣教士,使他們在這末後的世代中,致力於迫切而清楚地將福音傳給有需要的人們。

 

世界和教會都必須抵擋誘惑和試探,以免回到過去的舒適區、安於現狀。我們不要只在教會的四面墻之內開展事工。有些教會已經開始重新思考誰是他們真正的鄰舍。在新加坡,越來越多教會開放場地,為無家可歸的外地勞工提供住宿;越來越多教會存憐憫的心,慷慨解囊,周濟窮困及有需要的人。這是積極的進展,但願能持續下去,且往前推進。教會感受到周圍世界的需要時,很可能就會睜開雙眼,看到已經成熟的莊稼,很多人也可能會走出去,向這個極度需要基督之愛和真理的世界宣揚福音。面對死亡的威脅,教會仍然充滿信心和盼望,向這被死亡的恐懼所籠罩的世界宣告耶穌基督的福音。而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所敬拜和跟隨的主耶穌已戰勝了罪和死亡──這個失落和充滿傷痛的世界所面臨的終極問題。

 

由於福音與宣教工作的動機和目的已被重新審視及更新,未來的事工將會有所改變。與此同時,我們應當一如既往,清楚且令人信服地將耶穌基督的福音傳揚出去。

 

read_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