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ar: 2024

改變性格

在多米尼克·布胡爾斯(Dominique Bouhours)彌留之際,他的家人都聚集在他床邊。據說,這位十七世紀法國文法學家在嚥下最後一口氣時說:「我快要死了,或說我即將死了,這兩種說法都是正確的。」誰會在臨終時還關心文法的問題呢?恐怕只有一生鑽研語法的人才會如此。

第1天 嶄新的開端

讀經:耶利米書33章14-16節

利米書33章15節:當那日子,那時候,我必使大衛公義的苗裔長起來,祂必在地上施行公平和公義。

我大兒子今年快要升中學,是否能上心儀的學校還未確定,但他已經迫不及待地暢想中學的生活。這讓我想起小時候要開學的雀躍心情。新的教室好像都更明亮,新的書本散發著淡淡油墨香。我會購買新文具,剪個新髮型,把自己變得煥然一新,就等那一天的到來。無論上年成績好不好,或是有什麼糗事發生,都可以歸零,有機會重新來過。

對於身處極荒涼境地的以色列人,自己都說自己是「荒廢無人民無牲畜之地」(耶利米書33章10節),審判他們的上帝卻應許,在這廢墟中他們將有一個嶄新的開端。上帝藉著先知耶利米的口提醒他們,將他們的目光引向「那日子」。這是一個起死回生的應許,上帝將人悖逆的罪債一筆勾銷,並栽種新的盼望——大衛公義的苗裔(15節)

「那日子」是恩典的日子,上帝自上而下主動介入,擔當祂子民的軟弱,成為祂子民的公義。「那日子」是慶賀的日子,上帝應許的恩言邀請我們進入前所未有的醫治和平安,豐盛和繁榮。「那日子」是恢復的日子,上帝的公平和公義要掌權,使萬物的秩序復原,人心歸回起初的愛。「那日子」指向當年的伯利恆野地,天使報出大喜的信息,「在大衛的城裡,為你們生了救主」(路加福音2章10-11節)。「那日子」也伴隨著「主耶穌啊,我願祢來!」(啟示錄22章20節)的迴響,在時空中向我們日漸走來。

看哪,日子將到!上帝的話好像平地驚雷,喚醒那些得過且過,對未來沒有什麼期待的人,也警示那些忙忙碌碌,埋首為自己計劃籌謀的人。將臨期是一個好的時機,打破我們舊有的慣性,在我們的生命中劃下新的開端,讓我們抬頭仰望、迎接、讚嘆上帝更新的工作。

作者:胡婧 (傳道)

反思:你生命中的荒涼之處是什麼?上帝應許的恩言如何帶給你新的盼望?

禱告:在嘆息勞苦的等待中,主啊,讓我們的心期盼祢應許的恩言成就,就是祢必再來,要將一切更新。奉主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平安使者

在2015年,美國科羅拉多州科羅拉多泉市的地方教會合作,一起服事這個城市,於是一個鼓勵教會愛居住城市的組織(COSILoveYou)應運而生。自此每年的秋天,他們都會推行一項服事該城市的活動,分派基督徒去做社區服務。

明智的選擇

賣掉我已故母親的房子?在我深愛的寡居母親過世後,這個決定讓我心情沉重,思念之情讓我無法割捨。儘管如此,我和妹妹還是花了兩年時間,清理和整修母親那空蕩蕩的房子,很不情願地準備出售。那是在2008年,全球經濟衰退以致找不到買家。我們不斷降價,仍舊無人問津。一天早上,我在讀聖經時,有一節經文引起我的注意:「家裡無牛,槽頭乾淨;土產加多,乃憑牛力。」(箴言14章4節)

死亡之約

美國前總統約翰·甘迺迪、哲學家兼作家阿道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以及基督教護教家魯益師,都於1963年11月22日這天逝世。這三位知名人士有截然不同的世界觀。赫胥黎是一位不可知論者,也涉足東方神秘主義。甘迺迪雖是天主教徒,卻提倡人文主義。魯益師曾是無神論者,後來加入英國聖公會,成為一個直言不諱的基督徒。「死亡」對每個人都很公平,這三位知名人士都在同一天接到死亡之約。

分享福音

使徒行傳記載,保羅與其他人一起到聖殿行潔淨的禮(21章26節),但一些猶太人認為保羅的教導違背律法,就煽動群眾毆打保羅,甚至想取他性命(31節)。羅馬士兵迅速介入,並逮捕了保羅。士兵把他捆綁起來,抬著他離開聖殿,鬧事的群眾還跟在後面,高喊:「除掉他!」(36節)

第11天 不要懼怕,祂必拯救

讀經:以賽亞書35章3-7節

以賽亞書35章4節:對膽怯的人說: 「你們要剛強,不要懼怕。」

記得在一次信徒的聚會中,大家彼此分享了一個問題:「當下,你在懼怕什麼?」弟兄姐妹坦誠地分享,有懼怕受逼迫的;有懼怕兒女叛逆不信主的;有懼怕人際衝突的;有懼怕身體病重的;也有懼怕親人離世的等等。今日經文提到以色列人在面對強權國家的威逼和欺壓,他們會陷入懼怕無助,手軟弱,膝無力(3節)

有些懼怕,人是可以靠自己面對解決的;但有些懼怕,人會發現無能為力。特別是在面對空虛的時候。空虛有很多面:羞恥、罪疚、仇恨、孤獨、邪惡、絕望和死亡。在5-6節中,先知用四種人們認為無法逆轉的身體疾病——瞎眼、耳聾、瘸腿和啞巴,來表達人在空虛和死亡的奴役下,靈性知覺和行動力完全喪失。

接著,先知用一系列反轉的畫面來強調當上帝拯救的時候,將發生巨大的變化。將來在上帝豐盛恩典的介入下,「瞎眼」、「耳聾」、「瘸腿」和「啞巴」將轉為「睜開」、「開通」、「跳躍像鹿」和「歌唱」的豐盛生命。以色列乾旱的土地重新有河水湧流,這圖像如同出埃及,代表了拯救和生命的復甦。

藉著這些象徵性的轉變,經文充分表達出上帝能將豐盛的生命賜給那了無生機之處,這預言部分應驗在耶穌基督的事工上。馬太福音11章5-6節記載,基督耶穌親自宣告,祂就是使「瞎子看見,瘸子行走,長大痲瘋的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的那一位,並告訴世人:「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

將臨期,我們記念耶穌基督的降臨為我們帶來新的希望和生命。祂就是那位彌賽亞,祂不僅帶來身體上的醫治改變,更是帶來屬靈生命的改變。我們都在空虛和靈性死亡中,但主耶穌與空虛對立,否定了空虛,並轉化了我們空虛的狀態。主耶穌要逆轉我們曠野的處境,恢復我們屬靈的生命力。

作者:郭俊輝 (傳道)

反思: 當下,你在懼怕什麼?你有哪些方面需要悔改、信靠並且等候上帝?

禱告: 天父,求祢光照我們,賜給我們謙卑悔改的心。在懼怕時,求祢顯出我們生命的真實光景,幫助我從罪和軟弱中回轉。奉主耶穌名求,阿們!

第10天 需要常常被提醒

讀經:彼得後書1章2-15節

彼得後書1章12節:你們雖然曉得這些事,並且在你們已有的真道上堅固,我卻要將這些事常常提醒你們。

近來,我發現自己的記憶力似乎有所下降。不知道這是因為年齡增長的緣故,還是之前感染新冠肺炎後遺症的影響,有時甚至連熟悉的弟兄姊妹的名字都叫不上來。有什麼方法能提升記憶力呢?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把重要的事情詳細地記錄下來,並經常提醒自己。而將臨期正是這樣一段特別的時期,在年底繁忙的節奏中,藉著親近上帝,提醒自己耶穌基督到來對我們的意義。

彼得後書的寫作目的是為了糾正當時假教師錯誤教導帶來的影響,並勉勵被迷惑的信徒在信仰上要站立得穩。要知道,對付異端最好的方法就是認識真理,認識那用自己榮耀和美德召我們的主,曉得上帝的能力已將一切關乎生命和敬虔的事賜予了聖徒(3節)

彼得指出,信徒既然已經得到了福音的恩典,就應該與上帝的性情有分,不該停留在沒有行為的信心上。信徒有責任靠著上帝的恩典和應許更加殷勤成長,活出耶穌基督的樣式。經文提到了有信心、德行、知識、節制、忍耐、虔敬,愛弟兄的心及愛眾人的心。彼得勉勵信徒由信心開始,不斷增加各樣正面德行,使得自己不至於閒懶、不結果子 (5-8節)

彼得在書信中不厭其煩地叮囑信徒,並在真道上激發、堅固他們的信心:「並且我要盡心竭力,使你們在我去世以後時常記念這些事」(15節)什麼是記念?就是反覆回顧、思想並與上帝連接。基督徒的生命需要不斷地記念、思想上帝的話語,常常被祂的話語提醒和激勵,才不至於閒懶不結果子。

作者:蕭蓓(傳道)

反思:弟兄姊妹,在這個記念耶穌基督降臨的時期裡,你有哪些事情要常常被提醒呢?你是否察覺到傳福音的迫切性呢?是否預備好隨時隨地與人分享福音,傳揚耶穌基督的救恩呢?

禱告:主啊,我們很容易健忘,在這個記念祢降生的日子裡,我願意反覆思想祢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意義,記得那些最重要的事情。奉主耶穌的名禱告,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