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之窗——你與我
這些見證耶穌基督受難的男男女女,他們的所見所聞,決非筆墨所能言傳。他們所聽到的,有些我們只能憑想像;他們所感受到的,正是我們殷切想要了解的。
但不管怎麼說,他們所看見的歷史,我們在聖經裡已經讀到了,而且產生的結果竟然是奇妙地一致。復活的主在面對懷疑他的門徒多馬時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約翰福音20章29節)朋友,救主耶穌是在對我們每個人說話。雖然我們沒有看到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主,但藉著聖經的章節,我們卻見到祂,也找到相信祂的好理由。羅馬書解釋這樣的現象說:
可見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羅馬書10章17節)
我們聽了道,也信了,但不要就此打住。就像那兩個往以馬忤斯路上的門徒歷經火熱的信心一樣,我們也要以火熱的心來認識祂──就像使徒保羅的火熱那樣,他寫出他人生的目標:「使我認識基督,曉得祂復活的大能,並且曉得和祂一同受苦,效法祂的死」(腓立比書3章10節)。
唯願這相同的渴望,在你我內心也一樣熊熊燃起,好叫我們能真正認識這位愛你、愛我、為我們捨命的主。
聖經之窗——以馬忤斯路上的人
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的第一日將要結束之際,上帝的話語為門徒帶來安慰、洞見,又幫助他們解開基督受難事件背後的奧秘。這就是上帝活潑、有功效的道。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耶穌兩個門徒的經歷,瞭解他們如何擺脫困惑、認識真理。
疑問及困惑
「困惑」會使人的思想情感產生極深的暈眩不安,不知如何回應,如墜入五里霧中。在路加福音24章的受難故事裡,就有兩個角色經歷了這樣的光景。在主被釘十架後的第一個主日,有兩個耶穌的門徒,他們過去所知道、所相信的,都被一連串事情席捲而去。他們或許以為,留下來的只有死去的彌賽亞,以及徹底瓦解的信心。但上帝透過祂的兒子與他們對話,除去他們心中的困惑,使他們對人生意義有了嶄新的認識。
耶穌的出現(路加福音24章13-16節)
正當那日,門徒中有兩個人往一個村子去;這村子名叫以馬忤斯,離耶路撒冷約有二十五里。他們彼此談論所遇見的這一切事。正談論相問的時候,耶穌親自就近他們,和他們同行;只是他們的眼睛迷糊了,不認識他。
耶穌復活之後,祂的肉身向人顯現。祂不但能一下子消失,一下子現身,來去自如,還能穿牆而入,並有口腹之欲。在前往以馬忤斯的路上,耶穌顯現給兩個門徒看,但不知何故,他們竟然「不認識祂」(16節)。
心痛之時(17-20節)
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走路彼此談論的是甚麼事呢?」他們就站住,上帶著愁容。二人中有一個名叫革流巴的回答說:「你在耶路撒冷作客,還不知道這幾天在那裡所出的事嗎?」耶穌說:「甚麼事呢?」他們說:「就是拿撒人耶穌的事。他是個先知,在上帝和眾百姓面前說話行事都有大能。祭司長和我們的官府竟把他解去,定了死罪,釘在十字架上。」
耶穌與兩個門徒同行,探究他們受傷的心。這兩個困惑不已的人,遇見了關心他們的耶穌。而接下來,耶穌有耐性地引導他們,正如祂對待我們一樣。
門徒的疑惑(21-24節)
但我們素來所盼望、要贖以色列民的就是祂!不但如此,而且這事成就,現在已經三天了。再者,我們中間有幾個婦女使我們驚奇,她們清早到了墳墓那裡,不見祂的身體,就回來告訴我們,說看見了天使顯現,說祂活了。又有我們的幾個人往墳墓那裡去,所遇見的正如婦女們所說的,只是沒有看見祂。
這兩個傷心人對這陌生人卸下心防,訴說他們的失望。那失望是源自於他們對所發生的事感到困惑。因事情發展不如所料,他們期望愈大,期望破滅的影響也愈大。
當所期待的事情落空時,人們的反應往往是疑惑不解。但對以馬忤斯的門徒而言,他們的失望更深,因他們所得到的新資訊,反而令他們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所以他們極力把聽見的事,與耶穌的話和教訓互相比照:
- 有些婦女去了墳墓,發現是空的(包含革流巴的妻子馬利亞),這意味了什麼?
- 婦女們宣稱天使向她們帶來主復活的信息,有可能嗎?
- 有些人去了墳墓,果然真像婦女們所說的──主的身體不見了。
- 這兩個人並沒有像婦女們所說的看見主。
後一段話道出了他們失望的心聲,他們沒有具體事證足以讓他們重拾盼望,進而陷入懷疑的光景。於是他們往與耶路撒冷相反的方向走,他們的內心滿懷傷痛夢碎,還有滿腹的疑惑。
解答及釐清
聖經有一句經文宣告:「祢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詩篇119篇105節)
當我們覺得被黑暗吞噬的時候,一盞燈、一道光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安慰。然而上帝的話,不是巨大的照明燈,也不是燈塔的光或手電筒。這裡所說的燈,是一小盞常見的橄欖油燈,它的特點是只足以照亮一步之遠的距離。
我們希望聖經的光就像汽車的前照燈,把我們眼前觸目所及的黑暗除掉。但在天路歷程中,我們要憑信心而不是眼見,並且要倚靠聖靈,相信聖經話語的指引,才能舉步向前。
耶穌對這些困惑不安的門徒提供了解答。請注意路加是如何描寫:
耶穌對他們說:「無知的人哪,先知所說的一切話,你們的心信得太遲鈍了。基督這樣受害,又進入祂的榮耀,豈不是應當的嗎?」於是從摩西和眾先知起,凡經上所指著自己的話都給他們講解明白了。(路加福音24章25-27節)
有人說,這無疑是史上最偉大的小組查經課。耶穌教導他們:
- 應許:有一位救贖主要來,祂必傷蛇的頭(創世記3章15節)。
- 盼望:上帝為了救贖人,就成為人的樣式(以賽亞書7章14節;9章6-7節)
- 真相:救贖的必要條件是神子要受苦、死亡(詩篇22篇;以賽亞書53章)
- 事實:墳墓也阻擋不了這位得勝的救主(約伯記19章25節)
這位偉大的拉比,使他們茅塞頓開。上帝藉著祂話語的大能,透過他們從沒想過的方式,引導他們進入真理。
聖餐及奇蹟
將近他們所去的村子,耶穌好像還要往前行,他們卻強留祂,說:「時候晚了,日頭已經平西了,請祢同我們住下吧!」耶穌就進去,要同他們住下。(路加福音24章28-29節)
這些加利利人力邀這位「無名氏」耶穌與他們同住。祂用一個動作就打開他們的眼睛,讓他們領悟過來。路加告訴我們:
到了坐席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擘開,遞給他們。(路加福音24章30節)
在那些漫長黑暗的日子裡,門徒四處躲藏,大家都嚇壞了。從最後晚餐,然後是客西馬尼園;逮捕,然後是審判;十字架,然後是羞辱;死亡,然後是埋葬。而引發這一連串事件的第一現場,就是在餐桌上。在樓上,耶穌為紀念自己的筵席,安排了逾越節的慶祝活動。天上的君王祝謝了,擘開餅,遞給祂的門徒吃,開始了那一場筵席。
而如今,這一位基督同樣拿起餅來,祝謝了,擘開,遞給他們兩個人吃。從那一刻起,他們的世界完全不同了:
他們的眼睛明亮了,這才認出祂來。忽然耶穌不見了。(路加福音24章31節)
他們的心回到了那天稍早邊走邊上的聖經課,他們的心又回到上帝大能的話語上。
他們彼此說:「在路上,祂和我們說話,給我們講解聖經的時候,我們的心豈不是火熱的嗎?」(路加福音 24章32節)
這一回,兩個門徒因真正地、深入地、親身了解上帝的話語,有了火熱和開通的心。以馬忤斯路上的經歷使他們有了分辨力、聰明和智慧,這對他們日後的信心和世界觀來說,都是一大轉捩點。
在那奇妙的一幕之後,他們擺脫先前的困惑不安,心情變得十分篤定。這件事前後的差別在於:他們心中的好牧人,以上帝的話餵養他們,使他們不但心滿意足,又使他們渴望得到更多。
甚願你我都能用心聆聽,像那些往以馬忤斯路上的人一樣。甚願你我的心,都能火熱起來,讓永生上帝的話語大大改變我們,使我們滿有基督的形像。
…
力量之窗——婦女們
論體能,男性大致上比女性強壯。然而我們不能因男人在體能上強於女人,就認定男尊女卑,更不能妄下女性是弱者的結論。
當主耶穌受難之時,與主同行的是女性,而非男性。除約翰外,在十字架前的不是門徒,而是婦女;參與主埋葬的不是門徒,而是尼哥德慕、亞利馬太的約瑟,以及婦女;在主復活的第一日就迫不及待趕去墳墓的不是門徒,而是婦女。
這群女性心中的力量,為我們開了一扇窗,使我們可以看到自身可能所遺漏或缺乏的事。
敬虔的力量
在耶穌的時代,女性並不受重視。一般猶太宗教學者禱告感謝上帝時,會按照慣例慶幸自己:一、不是外邦人,二、不是撒馬利亞人,三、不是女人。當時的男性擁有權力優勢,女性多半受制於男性,也被視為丈夫的產業。
但耶穌卻關心、尊重女性,這在第一世紀的以色列是很不尋常的。在那宗教教育只局限於男性的年代,耶穌卻教導女性關於天國的褔音。路加福音記載了其中一些婦女:
過了不多日,耶穌周遊各城各鄉傳道,宣講神國的福音。和他同去的有十二個門徒,還有被惡鬼所附、被疾病所累、已經治好的幾個婦女,內中有稱為抹大拉的馬利亞,曾有七個鬼從她身上趕出來,又有希律的家宰苦撒的妻子約亞拿,並蘇撒拿,和好些別的婦女,都是用自己的財物供給耶穌和門徒。(路加福音8章1-3節)
這大大違反了當時的文化——猶太教師只教導和訓練男性門徒。而在以上的經文中,就提到了這些跟隨主的婦女:
抹大拉的馬利亞
抹大拉的馬利亞是一位被七個鬼附的女人,耶穌趕出她身上的鬼,救她脫離苦海。她愛主至深,並且忠心委身於主。在耶穌基督受難的整個過程,以及發現空墳墓時,她都在場。
約亞拿
約亞拿是希律王的家宰苦撒的妻子。主復活後向人顯現時,她是其中一人,更關鍵的是她丈夫苦撒是希律‧安提帕家中的首席管家。這個希律王就是處死施洗約翰,又在彼拉多查不出罪狀,把耶穌送到他那裡後,夥同手下羞辱耶穌的人。但約亞拿對主的忠心,並沒有因苦撒或可能面對潛在的政治危機而動搖,她一路跟隨耶穌到墳墓。
蘇撒拿
蘇撒拿的意思是「百合」,她是這群婦女中最不為人知的一個。不過她和其他敬虔的婦女一樣,全力委身支持主的工作及門徒所需。路加提到「好些別的婦女」(路加福音8章3節)忠心地跟從主,奉獻自己的財物。她們不只是興致勃勃的旁觀者,更是委身的門徒。
勇氣的力量
站在耶穌十字架旁邊的,有他母親與他母親的姊妹,並革羅罷的妻子馬利亞和抹大拉的馬利亞。(約翰福音19章25節)
這些婦女會出現在十字架前,不是因為她們毫無分量或太不起眼,不會面臨受牽連的危險。她們會出現是因為愛主,而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在各各他親眼目睹救主斷氣的婦女,包括了:
耶穌母親馬利亞
耶穌降生後,馬利亞和約瑟帶嬰孩到聖殿去,有位老年人西面宣告彌賽亞降臨,還有一個令馬利亞痛徹心肺的預言。路加福音2章34-35節記載:
西面給他們祝福,又對孩子的母親馬利亞說:「這孩子被立,是要叫以色列中許多人跌倒,許多人興起;又要作毀謗的話柄,叫許多人心裡的意念顯露出來;你自己的心也要被刀刺透。」
多年來,瑪利亞一直擔心害怕兒子喪命,如今這把傷痛的利刃真的刺透了她的心。
被斥責的撒羅米(馬利亞的姊妹)
撒羅米是雅各和約翰的母親。她曾為兒子謀求上帝國中的一席位,被耶穌痛斥後(馬太福音20章20-23節),依然出現在十字架前。這表明她與主的關係,也顯出她願意謙卑受教,愛主的心絲毫未減。
革流巴的妻子馬利亞
革流巴的妻子馬利亞,就是小雅各和耶西的母親(馬太福音27章56節;馬可福音15章40節)。聖經學者約翰‧吉爾說:「這個馬利亞無疑是個基督徒,她站到十字架旁邊,不只是與她的姊妹作伴,也見證她對基督的信仰。」
我們看到大多數聚集在十字架前的信徒都是婦女。她們冒著不小風險,表現出巨大的勇氣,毫不畏懼地站在現場,而激勵她們的,是那份對主的愛。
愛的力量
我們看到大多數聚集在十字架前的信徒都是婦女。她們冒著不小風險,表現出巨大的勇氣,毫不畏懼地站在現場,而激勵她們的,是那份對主的愛。
那些從加利利和耶穌同來的婦女跟在後面,看見了墳墓和他的身體怎樣安放。她們就回去,預備了香料香膏。她們在安息日,便遵著誡命安息了。(路加福音23章55-56節)
七日的頭一日,黎明的時候,那些婦女帶著所預備的香料來到墳墓前。(路加福音24章1節)
在路加的記載中,我們看到這些婦女雖然心碎,卻依然委身;雖然哀傷,卻仍舊忙碌預備所需;雖然無能為力,卻還是照樣服事。緊接著,更為震撼的事發生了:
看見石頭已從墳墓滾開了,她們就進去,只是不見主耶穌的身體。正在猜疑之間,忽然有兩個人站在旁邊,衣服放光。婦女們驚怕,將臉伏地,那兩個人就對她們說:「為甚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他不在這裡,已經復活了,當紀念祂還在加利利的時候怎樣告訴你們,說:『人子必須被交在罪人手裡,釘在十字架上,第三日復活。』」她們就想起耶穌的話來,便從墳墓那裡回去,把這一切事告訴十一個使徒和其餘的人。那告訴使徒的就是抹大拉的馬利亞和約亞拿,並雅各的母親馬利亞,還有與她們在一處的婦女。(路加福音24章2-10節)
路加提到這些婦女「在猜疑之間」(希臘文的意思是「徹底的迷惘」)表達出徹底的困惑:主的屍體不見了!但這種「猜疑」卻在看到天使之後變成「驚怕」(路加福音24章5節)和「驚恐」(馬可福音16章5節)。天使差派婦女去告訴那些因害怕而躲起來的門徒:「救主復活了!」婦女一聽到主復活的信息,就從墳墓那裡逃跑,因為她們「又發抖又驚奇」(馬可福音16章8節)。但當她們證實在墓地的所見所聞全都屬實時,她們的心情又變了──「就急忙離開墳墓,又害怕,又大大地歡喜」(馬太福音28章8節)。
馬太告訴我們,她們去到使徒藏身之處時,經歷到了此生莫大的喜樂。
婦女們就急忙離開墳墓,又害怕,又大大地歡喜,跑去要報給祂的門徒。忽然,耶穌遇見她們,說:「願你們平安!」她們就上前抱住祂的腳拜祂。耶穌對她們說:「不要害怕!你們去告訴我的弟兄,叫他們往加利利去,在那裡必見我。」(馬太福音28章8-10節)
上帝以平安和恩典代替了這些婦女的懼怕、疑惑。在許多場合裡,她們都占第一位:
- 第一位到十架
- 第一位到墳墓
- 第一位聽到復活的事
- 第一位看到上帝兒子榮耀的復活
- 第一位把生命之主勝過死亡的事告訴別人
這些敬虔婦女在生活中所展現的力量,希望能激發你我,使我們重新得力,以委身、勇氣和愛來愛上帝的兒子。讓我們「靠著主,倚賴祂的大能大力,作剛強的人。」(以弗所書6章10節),學習詩人所說的:
凡仰望耶和華的人,你們都要壯膽,堅固你們的心。(詩篇31篇24節)
…
悲傷之窗——亞利馬太的約瑟
悲傷的原因有很多,但沒有什麼比摯愛去世,來得更痛不欲生,而悲傷也會因留有遺憾而加劇。我們看到許多愛基督的人,在基督死的時候經歷沉重的哀痛,其中一位特別叫人感動的是亞利馬太的約瑟。他所經歷到的不只是哀痛,而是從悲傷之中發出的哀痛,並且帶著遺憾的重擔。
接下來,我們將透過聖經福音書的記載,深一層認識約瑟的背景、個性與經歷。
有錢的人
當十字架的行刑結束後,耶穌的屍體該如何處置?猶太教對處理屍體有嚴格的規定(尤其是在安息日的傍晚),而約瑟就在這關鍵時刻出現:
到了晚上,有一個財主,名叫約瑟,是亞利馬太來的,他也是耶穌的門徒。(馬太福音27章57節)
約瑟去見了彼拉多,向他提出領取耶穌身體的要求。他的這個要求絕對是會轟動第一世紀的耶路撒冷的大事,因為多數人以為跟隨耶穌基督的多半是窮人,或是不起眼的加利利人。但亞利馬太的約瑟卻不然,他的背景截然不同,不只家境富有,亦非出身加利利。「亞利馬太」的意思為「高地」,是「巴勒斯坦幾個城市的名稱」。他的家世、背景與其他門徒不同。
備受敬重的註釋書作者約翰‧吉爾說,有人認為這個約瑟是耶路撒冷有錢的祭司之一,也是在約翰福音3章中,那位夜訪耶穌的法利賽人尼哥德慕的兄弟。另外,也有註釋書作者認為,馬太之所以特意寫下這段細節,是為了說明約瑟能夠接近彼拉多的原因。他雄厚的財力使他獲准領取耶穌的屍首,也有能力妥善處理後事。
約瑟亦有一個令人驚訝的身分——公會成員。請留意路加的描述:
有一個人名叫約瑟,是個議士,為人善良公義,眾人所謀所為,他並沒有附從。他本是猶太亞利馬太城裡素常盼望神國的人。這人去見彼拉多,求耶穌的身體。(路加福音23章50-52節)
約瑟曾是把耶穌定罪的公會成員之一!他和尼哥德慕極力反對私設法庭陷害無辜的耶穌,但他們失敗了。他還和尼哥德慕在大庭廣眾前,極力為耶穌辯護,令公會同仁大感震驚。
懼怕的人
恐懼是可等可怕,我們可能因恐懼而做出難以想像的事,包括不敢伸張正義、仗義直言。聖經就一再出現關於恐懼的主題及其影響:
- 恐懼使亞當逃避上帝(創世記3章10節)
- 恐懼使撒拉向上帝說謊(創世記18章15節)
- 恐懼使以利亞落荒而逃,躲在洞裡(列王紀上19章3節)
- 恐懼使彼拉多做出把耶穌釘在十架上的決定(約翰福音19章8節)
毫無疑問,恐懼的情緒會使人軟弱無力,奴役人心,造成悔恨的痛苦,使人不斷自責、悔不當初。筆者認為亞利馬太的約瑟也經歷過這種感受,而他的後悔是基於害怕而不敢作為所導致的,這從約翰記載在髑髏地所發生的事便可知一二:
這些事以後,有亞利馬太人約瑟,是耶穌的門徒,只因怕猶太人,就暗暗地作門徒。他來求彼拉多,要把耶穌的身體領去。彼拉多允准,他就把耶穌的身體領去了。(約翰福音19章38節)
約瑟因為害怕,「就暗暗地作門徒」。約瑟沒有公開承認耶穌基督是主,他懼怕的是人,害怕他人報復、出言諷刺,更糟的是他害怕遭受逼迫。約瑟所懼怕的,與救主親自鼓勵門徒的話相反:「我的朋友,我對你們說:那殺身體以後不能再做甚麼的,不要怕他們。」(路加福音12章4節)
你害怕什麼呢?約瑟怕人,我們多少也是如此。怕人閒言閒語,怕人不懷好意,怕為主挺身而出,怕舉起手大聲說:「我屬基督,基督屬我。」
聖經告訴我們,對抗恐懼時,要反覆讀以下經文:
- 因為上帝賜給我們不是膽怯的心,乃是剛強、仁愛、謹守的心。(提摩太後書1章7節)
- 所以我們可以放膽說:「主是幫助我的,我必不懼怕;人能把我怎麼樣呢?」(希伯來書13章6節)
- 愛裡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 因為懼怕裡含著刑罰,懼怕的人在愛裡未得完全。(約翰一書4章18節)
主喜歡提醒門徒「不要懼怕」。懼怕會使人癱瘓無力,除非我們把懼怕交託給主,讓主用完全的愛把它除去,否則懼怕會毀了我們。
然而,約瑟並沒有一失足成千古恨,他對主的愛,終於戰勝了害怕。首先,他在耶穌受審時勇敢表達不贊成殺死耶穌的立場(路加福音23章50節)。其次,他勇敢站在下令處死耶穌的羅馬巡撫面前,親口承認這位被釘的主。膽怯的約瑟,最終「放膽」去見彼拉多,向全國有權有勢的人請求領取主的身體、處理後事(馬可福音15章43節)。
關心的人
有些人會把關心別人視為不必要 ,甚至愚不可及。即便要付出關心,似乎也應該關心活著的人而非死人。約翰福音註釋書《喜樂的比喻》(The Parable of Joy)中提到,高高在上的法利賽人,最不願意做的就是觸摸屍體,那在逾越節的時候會被視作不潔淨。然而,約瑟卻樂意照顧耶穌的遺體,足以顯示出他愛主的程度。
我們可以從約翰的記載知道,這位曾經畏縮懼怕的約瑟,隨後更違反羅馬習俗,大肆鋪張地安葬耶穌的遺體(約翰福音19章38-42節)。單是要把救主血淋淋的遺體從十字架上取下,就是一項挑戰,接下來,遺體要運到墓地。這個安葬地點可不是隨便挑選的。那個新墳墓就是約瑟自己的墳墓。墳墓是送給人最後的禮物,亞利馬太的約瑟這麼做是在向主表達最後愛意。
約瑟基於愛主的心,力抗法庭體制,前去領取受死之耶穌的身體。原本私下很害怕的他,但現在卻公開表明對主的愛及敬重。
約瑟的故事是如何結束的?福音書清楚地描述了他的信心,以及他對主受苦的看法,但卻沒有提到他的結局。
據說,亞利馬太的約瑟和他家人以及幾個朋友,後來都到了古英格蘭當傳教士。另個傳說是主後六十三年,腓力派約瑟去英格蘭,建立了第一個基督徒的據點,那個地方就是格拉斯頓柏立。後來有傳聞指約瑟把聖杯帶到英格蘭。
這故事是真的嗎?除非等到我們與約瑟站立在主前的那一天,否則我們不會知道。但倘若這是真的,那就意味著亞利馬太的約瑟克服了懼怕。他的悲傷,在他得知被埋葬的主復活時就消失無蹤;他的懊悔之心,已經被積極傳福音的心志所取代;他在當門徒時不敢表明身分的失敗,已經被後來他毅然去當傳教士所取代。約瑟以喜樂的心向世人傳揚永生的信息,不再因為主的死而悲傷。
…
白白接受
我和父母在餐館吃完豐盛的晚餐後,對父親說:「謝謝你請我吃晚餐。」我從大學開始便獨立生活,這次假期回家鄉,再次讓父母為我付帳感覺有些奇怪。父親說:「竹俐,不用客氣,妳不必總是向我道謝。我曉得妳已經能夠獨立自主,但妳仍舊是我女兒,也是家裡的一分子。」我聽了倍覺溫馨,笑著回答說:「爸爸,謝謝你。」
上帝的美意
陳傑的人生真是多災多難。他因為心臟瓣膜疾病而接受了心臟手術,然而短短幾週之後,他又因為併發症而必須再次接受手術。當他接受物理治療逐漸康復時,卻又因為騎腳踏車發生意外而摔斷鎖骨。雪上加霜的是,在這段期間內,陳傑更經歷了喪母之痛,他因此變得非常沮喪。當一個朋友問陳傑,在這段苦難中是否經歷上帝的作為,他坦承完全感受不到。
通電
這盞燈是我從二手商店買來的特價品,對我的居家辦公室來說,無論是顏色、尺寸與價格都很完美。我回到家將電燈接上電源,這盞燈卻毫無動靜。燈沒亮,也沒通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