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  靈命日糧

活在基督裡

有一天,一個家庭收到有關當局送來的一個骨灰甕,並告訴他們,裡面裝着他們早已失去聯繫的家人泰勒的骨灰。泰勒年僅22歲,報告說他顯然是死於吸毒過量。多年來,泰勒誤入歧途且深受毒癮之害。但其實在他的家人收到骨灰甕的時候,泰勒已經在某個中途之家住了一段時間,並完成了戒癮計劃,不再沉迷毒品。後來,有關當局才赫然發現,泰勒還活着!他們把另一個吸毒過量致死的年輕人誤認為是泰勒。在泰勒與家人重聚之後,想到那個死去的年輕人,他說:「我也可能那樣死去。」

上帝在那裡

我們用最溫和的語氣告訴祖母,祖父很可能在幾天後就會離開世間,我們都擔心祖母會因此陷入沮喪或焦慮。有人問她:「你會擔心嗎?」他們認為她可能想知道我祖父的身體狀況,或者是她可能需要一些幫助。我祖母想了一下,平靜地回答說:「我不擔心,我知道他要去哪裡,在那裡上帝會與他同在。」

走這邊!

在美國猛瑪洞穴國家公園裡,三個衝勁十足的男孩在地底下廣大複雜的曲徑洞穴裡四處亂闖,他們的叔叔法蘭克與他們同行。法蘭克非常熟悉此地,是探索洞穴的老手。他知道哪裡是凹坑和危險區域,不斷對他們三人呼喊:「孩子們,走這邊!」但三個少年卻只顧探險,離法蘭克越來越遠。

絕望中的禱告

在2011年的某一天,凱莉·帕卡德(Karey Packard)和她女兒正把家裡的物品裝進箱子,準備搬到新家。突然間,凱莉昏倒了,心臟驟停。醫生雖救回凱莉,但那晚她的病情惡化。院方告訴她丈夫克雷,可以召集家人來見凱莉最後一面。他們聚在一起祈禱,克雷稱之為「絕望中的禱告」。

在上帝裡成長

在愷樂剛成為基督教作家的頭幾年,經常收到出版社送來的可愛小禮物,例如花束、巧克力、花草茶禮盒,她都喜歡。但過了一段時間,出版社開始送她一些更有意義的禮物,例如一年讀完的聖經、靈修書籍和禱告日誌等。愷樂在研讀和使用這些禮物之後,成為更成熟的信徒,不再因花俏的禮物分心,而是更專心用自己的生命經歷引領人認識基督。

選擇與後果

在1890年,從歐洲移居美國的業餘鳥類學家尤金·席費林(Eugene Schieffelin),選擇在紐約中央公園釋放60隻歐洲椋鳥。當時可能也有其他人多次引進這個物種,但根據文獻記載,席費林釋放的這種椋鳥是首批成功築巢繁衍的歐洲椋鳥。現今,約有8,500萬隻椋鳥在美國大陸上空飛翔。但很不幸,椋鳥是入侵性物種,牠們造成當地鳥類的數量減少,讓牛群感染疾病,並估計每年造成8億美元的損失。席費林絕對想不到,他的選擇會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

準備好了!

每個週六晚上,我的外婆都習慣在睡覺前,把隔天去教會要穿的衣服、鞋子都拿出來擺好。她總是參加清晨的主日聚會,所以她要將一切都提早準備好,那麼一早起床很快就可以出門,毫無耽擱。但某個週六晚上,她突然住進了醫院,很快耶穌就帶她回天家了。當我外公從醫院回到家的時候,發現外婆早已準備好隔天去教會要穿的衣服。她早已準備好要去教會,也準備好要迎見她的上帝。

珍寶

邁克爾·斯巴克斯(Michael Sparks)走進一家售賣舊貨的二手店,花2.48美元買了一份美國獨立宣言的紀念副本。後來他仔細檢視這羊皮紙副本時,覺得好像有點不尋常。於是他請專家鑑定,而專家告訴他說,那是1820年約翰·昆西·亞當斯(John Quincy Adams)委託製作的200份副本之一,現今僅存36份。這份稀有的獨立宣言副本,斯巴克斯後來賣了477,650美元!

耶穌就是一切

隨着裁判作出決定性的手勢,女子摔角運動員肯妮迪·布萊茲(Kennedy Blades)成功入選為2024年奧運選手,代表美國參賽。在獲選之際,布萊茲舉目望天、高舉雙手讚美上帝。一位記者詢問她過去三年來有什麼成長與突破,這位優秀的運動員竟然沒有提到體能訓練,而是說:「我與耶穌的關係變得超級親近。」布萊茲宣告耶穌是將要再臨的君王,並鼓勵大家要信耶穌。她說:「耶穌就是我能完成這件大事的主要原因。」在其他的訪談中,布萊茲也忠心地宣稱耶穌就是她的一切,也是她生活中一切美好事物的根源。

榮上加榮

瑋莉住在濱海的城鎮,她喜愛溫暖的天氣、拍攝野生動物,以及倘佯在大海裡,而她最喜歡的是欣賞海上的日出。為了捕捉水色光影,她每天早晨都在破曉前起床。瑋莉估計,扣掉陰天或外出旅行,她每年能看到超過300次的海上日出。這樣的景觀讓她百看不厭,在她眼中,日出所展現的璀璨榮光,絕對不容錯過。

用禱告來愛人

「如果我媽媽沒有一直為我禱告,真不知道今天我會在哪裡,我甚至可能早就死了!」我朋友如此說。他曾染上毒癮,也曾因販毒而坐牢。有一天,他跟我一起喝咖啡時,他分享了他母親的禱告如何改變了他的人生:「就算是在我讓她失望透頂時,她依然用禱告來愛我。我曾惹了許多麻煩,但若不是她為我禱告,我知道情況一定會更糟。」

失眠?

朋友向我傾訴,他最近睡不好,因家庭問題而徹夜難眠。恰好那天我正準備在成人主日學,與大家一起探討詩篇第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