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  友情

保持聯繫

麥德琳‧蘭歌(Madeleine L’Engle)已經養成習慣,每週打一通電話給她的母親。後來母親日漸年邁,這位廣受喜愛的靈修作家就更常打電話給她,麥德琳說:「我只是想保持聯絡。」同樣地,麥德琳也喜歡她的子女以電話來維繫彼此的關係。有時通話時間很長,因討論重大問題需要解答;有時單單只是撥個電話,確認號碼沒換也就夠了。正如麥德琳在她的一本書中(Walking on Water)提到:「孩子和父母保持聯繫是件好事;同樣地,我們身為天父的兒女,與天父保持聯繫也是件美好的事。」

租借朋友!

對世界各地的許多人來說,生活變得越來越孤獨。根據調查顯示,自1990年以來,沒有朋友的美國人增加了四倍。在某些歐洲國家,有高達20%的人口感到孤獨。在日本,有些老人甚至會故意犯罪,這樣他們就可以在監獄裡得到其他囚犯的陪伴。

不配得的禮物

最近,我很意外地收到朋友送來的一份禮物,但我不認為自己有資格收到這麼好的禮物。她送禮物給我,是因為聽說我正面對一些工作上的壓力。其實她所承受的壓力與我一樣多,甚至可能更多。她要照顧年邁的父親、教養叛逆的孩子,還要面對不斷變動的工作環境,以及緊繃的婚姻關係。我沒想到她自己在困境中仍顧念著我,她這種先人後己的態度,以及這份簡單而真摯的禮物,讓我不禁感動流淚。

上帝知道

在參觀畫廊時,一對夫婦停下腳步欣賞一幅大型抽象畫,他們注意到畫作下方有打開的顏料罐和畫筆。他們以為這是一幅正在進行的畫作,任何人都可以隨意添加幾筆,於是他們塗上一些顏色之後就離開了。但其實畫家是故意將這些用品擺在那裡,與他的畫作一起作為展示。在查看了監視器的錄像後,畫廊知道這是一場誤會,沒有對該夫婦提出控訴。

聆聽與學習

在美國的一個社區,某條街道的一側,有位屋主在院子裡放了一隻大型的充氣白頭鷹(美國國鳥),白頭鷹身上還披著美國國旗。他的車道上停著一輛大卡車,車窗上有一面彩繪國旗,後保險桿上貼滿愛國貼紙。在街道的另一側,與這屋子正對面的鄰居顯然看法不同,他在院子裡豎立好幾個看板,上面的標語點出美國新聞媒體當前所關注的問題,指出社會許多不公義的現象。

永不孤單

在《經濟學人》的姐妹刊《1843》,作者瑪姬·佛格森(Maggie Fergusson)寫道:「這種痛苦可能比無家可歸、飢餓或患病,更教人受盡折磨。」她是指什麼呢?孤單。佛格森記述有越來越多人感到孤單,這與個人的社會地位或經濟狀況無關。她用各種令人心酸的例子,來說明孤單的滋味。

遭受背叛

在2019年,全球許多藝術館都為紀念達文西逝世500週年而舉辦特展。儘管展出他許多的畫作與科學研究,但一般認為只有五幅畫作是他的真跡,其中包括《最後的晚餐》。

交誼桌

孤單會嚴重威脅我們的身心健康,使人沉溺於社交媒體,或導致不良的飲食習慣等等。英國一項研究顯示,將近三分之二的人(不論年齡或性別)都會在某些時候感到孤單。因此,英國某間超級市場就在店內的咖啡廳設立「交誼桌」,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聯繫。若有人需要人際互動,只需坐到桌前加入其他人,或表示希望加入對話就可以與人交談。當他們與人談話時,便會覺得自己與人產生聯繫,融入了群體。

從自憐到讚美

在社區為貧窮孩子捐贈禦寒外套的活動中,孩子們既興奮又感激地翻找成堆的冬衣,想找到最合適的外套。活動的籌劃者表示,新外套不僅能提高孩子們的自我形象,也能提升他們的同儕接受度,以及冬季學期的出席率。

友誼長椅

非洲國家津巴布韋(辛巴威)飽受戰爭創傷,失業率極高,人民深陷絕望,直到他們在「友誼長椅」尋得希望。失去盼望的人可以來到「友誼長椅」和「祖母」說話,這些受過訓練的年長婦女會聆聽抑鬱者的掙扎。以他們國家的語言來說,抑鬱就是「憂思過重」。

真正的朋友

高中時期,我有一個所謂「有時是,有時不是」的朋友。在我們的教會裡,我倆算是「好搭檔」。在校園外,我們偶爾會一起出去玩。但在學校裡,卻不是這樣了。如果她遇見我的時候,只有她單獨一個人,還可能會跟我打聲招呼,要是旁邊還有別人,她根本就不會理睬我。知道她是如此,我就極少在校園內跟她打招呼,因我知道這份友誼只限於校園以外。

朋友的安慰

有一位母親寫道:有一天,她年幼的女兒放學回家時,下半身沾滿了爛泥巴,把她嚇了一大跳。她女兒解釋說,她朋友不小心滑倒掉進泥坑裡。當另外一位同學去找人來幫忙的時候,她女兒不忍心看到朋友抱著受傷的腿獨自坐在那裡,於是就走過去和朋友一起坐在泥坑裡,等老師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