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  聖經

比蜜更甜

在1893年10月,芝加哥舉辦的世界博覽會人潮洶湧,當地的劇院全都暫停營業,因為劇院的業主認定所有人都會去參加世界博覽會。但佈道家德懷特·慕迪(Dwight Moody,1837-1899年)仍想按計劃舉辦佈道會,在芝加哥另一端的音樂廳裡講道與教導。當時慕迪的朋友叨雷(R. A. Torrey,1856-1928年)懷疑他能否在博覽會當天吸引人群。雖然有超過70萬人前往博覽會,然而靠著上帝的恩典,也有許多人來參加佈道會。事後叨雷總結說,眾人之所以前往,是因為慕迪熟知那本世人最渴望瞭解的書──聖經。叨雷盼望人們也像慕迪一樣喜愛聖經,全心投入並持之以恆地閱讀。

關懷書信

數十年前,美國精神科醫生傑利‧莫多(Jerry Motto)發現表達關懷的信具有莫大的影響力。研究顯示,寄信給曾企圖自殺的出院患者表達關心,可讓病患的再自殺率降低一半。近來,醫務人員也發現在跟進重度憂鬱症患者的治療時,發送關懷的簡訊、明信片、影片或圖像,也具有同樣的效果。

記這些事

在1943年9月7日,荷蘭猶太裔女作家賀樂孫(Etty Hillesum)在明信片上寫道:「主是我的高台⋯⋯我們唱著歌離開集中營。」她從火車上丟出這張明信片,而這也是她留下的最後一份文件。同年11月30日,她在奧斯威辛集中營遭殺害。賀樂孫在日記中描述在集中營的經歷,這些日記後來被翻譯與出版。她從自己的角度記述了納粹佔領下的恐怖事件,以及上帝所造世界的美好。這些日記被翻譯成67種語言,讓許多讀了這些日記的人,可以相信在邪惡之外仍有美善。

永不放棄

南蘇丹的克利科族主教尼戈(Semi Nigo)用「戰爭頻傳,遙遙無期」,形容他的教會渴望擁有克利科語的聖經,但卻一再被延誤的情況。事實上,在這之前,他們未曾有過克利科語的文字印刷。幾十年前,尼戈主教的祖父勇敢地開始翻譯聖經的工作,但因戰爭和局勢動盪而使翻譯事工一再受挫。然而,儘管他們所處位於烏干達北部和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難民營屢屢受到襲擊,主教和信徒們仍堅持進行聖經翻譯事工。

預報者的失誤

在1938年9月21日中午,一位年輕的氣象學家查理·皮爾斯(Charles Pierce)對美國氣象局發出預警說,有兩道鋒面正造成強大颶風,吹向美國北部的新英格蘭。但當時的氣象局局長卻嘲笑皮爾斯的預測,並斷言颶風這種熱帶風暴不會到達那麼偏北的區域。

渴慕上帝

有位初信者非常渴望能夠閱讀聖經。但他過去在一場爆炸事件中,失去了視力和雙手,所以當他聽聞有位女士以嘴唇來觸讀盲文點字時,他也試著這麼做。可惜他馬上就意識到,自己嘴唇的神經末梢也遭到了破壞。後來,當他發現自己還能用舌頭感受、辨識盲文字母時,實在令他欣喜若狂!他終於找到了一種閱讀與享受聖經的方法。

智慧良言

有一項新的研究顯示,照護人員鼓勵的話語可以幫助病人較快康復。研究人員做了一個簡單的實驗,讓自願接受測試者接觸一種會引起皮膚搔癢的過敏原,從而比較兩組受試者的反應。結果顯示,得到醫師鼓勵的一組病患,無論身體不適或搔癢的程度,皆低於沒有得到醫師鼓勵的另一組。

書中的樂趣

日語「囤書」(Tsundoku)是囤積書籍的意思。這正好形容我擺放在床頭櫃上等待閱讀的一堆書籍。書籍提供了學習的機會,讓我瞭解不同的時代和世界,開闊視野。我渴望在書中找到樂趣和新的見解,所以床頭上堆積了許多書籍。

是苦或甜?

我的鼻子上長了一塊斑,但我過了大半年才去看醫生。切片檢查的結果幾天後就出來了,是我不想聽到的:皮膚癌。雖然我的這個腫瘤可以動手術切除,也不會危及生命,但我還是覺得這個事實有如苦藥,讓人難以接受。